一、介紹
AP聚類演算法是一種基於指派概率的聚類演算法,由Frey與Dueck提出。它具有不需要預設聚類個數的特點,可以直接輸出聚類結果。
該演算法的核心思想是通過計算每個數據點作為聚類中心時,可以吸收其他點的相對適合程度,以及其他點相對適合該點作為聚類中心程度,不斷迭代,直到達到收斂。最終,每個點就會被指派到某個聚類中心。
二、演算法流程
AP聚類演算法的流程可以概括為以下幾個步驟:
1. 初始化參數s和r。 2. 通過相似性矩陣計算每個點作為聚類中心的適合程度a(i,k)。 3. 通過相似性矩陣計算每個點指派到不同聚類中心的適合程度r(i,k)。 4. 通過迭代計算每個點的歸屬度e(i,k)和可得分數s(i,k)。 5. 不斷迭代,直到收斂條件達到為止。 6. 最終結果為每個點所對應的最適合的聚類中心。
三、演算法實現
以下是AP聚類演算法的Python實現示例:
from numpy import zeros # AP聚類 # Similarity為數據相似度矩陣,alpha和beta為控制相似度權重的參數 def ap_cluster(Similarity, alpha, beta): n = Similarity.shape[0] A = zeros((n,n)) R = zeros((n,n)) E = zeros((n,n)) S = zeros((n,n)) for it in range(1000): # 計算A矩陣 for i in range(n): for k in range(n): if k != i: A[i,k] = beta * Similarity[i,k] - beta * S[i,k] + (1 - beta) * A[i,k] else: A[i,k] = (1 - beta) * A[i,k] # 計算R矩陣 for i in range(n): for k in range(n): Rik_values = [] for j in range(n): if j != k and j != i: Rik_values.append(max(0, Similarity[i,j] - A[i,j])) R[i,k] = (1 - alpha) * R[i,k] + alpha * sum(Rik_values) # 計算E矩陣和S矩陣 for i in range(n): for k in range(n): E[i,k] = R[k,k] + sum([max(0, R[i,j]) for j in range(n) if j != k]) if i == k: S[i,k] = E[i,k] else: S[i,k] = min(0, E[i,k] - R[k,k]) if it > 100 and (S.diagonal() > 0).all(): break # 獲得聚類結果 labels = [] for i in range(n): max_val, max_idx = -float('inf'), None for j in range(n): if S[i,j] > max_val: max_val, max_idx = S[i,j], j labels.append(max_idx) return labels
四、演算法優缺點
AP聚類演算法作為一種基於指派概率的聚類演算法,在某些情況下可以取得很好的效果。同時,由於不需要預先指定聚類數量,可以適應更為廣泛的數據情況。
然而,該演算法的時間複雜度較高,迭代次數也比較多,對於大規模數據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難。而且,由於該演算法需要處理相似度矩陣,因此對於高維數據會存在一定的問題。
原創文章,作者:JLFMV,如若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s://www.506064.com/zh-tw/n/3517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