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串口通信概述
串口通信是計算機與外部設備之間進行數據交換的一種方式,其中串列通信模式是一種比較常見的方式。與並行通信不同,串列通信是一次只傳輸一個比特位。串口通信通常使用串列通信模式,數據可以通過串口埠傳輸,從而與外部設備進行交互。而在Linux中,串口通信是通過終端來實現的。
二、Linux中的串口編程
在Linux中進行串口編程,首先需要打開串口,也就是打開對應的終端設備。然後需要設置串口相關的參數,比如波特率、數據位、停止位、校驗位等等。在設置完參數之後,就可以進行讀寫串口數據了。下面是一個簡單的Linux串口編程示例: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int main()
{
int fd;
struct termios options;
fd = open("/dev/ttyS0", O_RDWR | O_NOCTTY | O_NDELAY);
if (fd < 0)
{
perror("open");
exit(1);
}
tcgetattr(fd, &options);
options.c_cflag |= CLOCAL | CREAD;
options.c_cflag &= ~CSIZE;
options.c_cflag |= CS8;
options.c_cflag &= ~PARENB;
options.c_cflag &= ~CSTOPB;
cfsetispeed(&options, B9600);
cfsetospeed(&options, B9600);
tcsetattr(fd, TCSANOW, &options);
char buf[10];
int n = read(fd, buf, sizeof(buf));
if (n < 0)
{
perror("read");
exit(1);
}
printf("read %d bytes: %s\n", n, buf);
close(fd);
return 0;
}
三、配置串口參數
在進行串口通信之前,需要先配置串口參數。串口參數包括波特率、數據位、停止位、校驗位等等。在Linux中,可以使用termios庫中的結構體和函數來配置串口參數。
其中,波特率是在計算機和外部設備之間傳輸數據的速度,數據位指每個字元佔用的比特位數,停止位用於將每個字元的最後一個比特位標記為1,校驗位用於檢查數據是否被損壞。
下面是一個實例,展示如何設置串口參數:
struct termios options; // 獲取終端參數 tcgetattr(fd, &options); // 設置本地連接和接收使能 options.c_cflag |= CLOCAL | CREAD; // 設置數據位為8位 options.c_cflag &= ~CSIZE; options.c_cflag |= CS8; // 設置無校驗位 options.c_cflag &= ~PARENB; // 設置停止位 options.c_cflag &= ~CSTOPB; // 設置波特率 cfsetispeed(&options, B9600); cfsetospeed(&options, B9600); // 設置終端參數 tcsetattr(fd, TCSANOW, &options);
四、讀寫串口數據
通常情況下,都是通過read()和write()函數來進行串口數據的讀寫。下面是一個實常式序,展示如何讀取來自串口的數據:
char buf[10];
int n = read(fd, buf, sizeof(buf));
if (n < 0)
{
perror("read");
exit(1);
}
printf("read %d bytes: %s\n", n, buf);
下面是一個實常式序,展示如何從計算機向外設發送數據:
char buf[] = "Hello, world!";
int n = write(fd, buf, sizeof(buf));
if (n < 0)
{
perror("write");
exit(1);
}
printf("write %d bytes: %s\n", n, buf);
五、總結
Linux中的串口編程需要打開串口、設置串口參數,並進行數據的讀寫。這些都需要使用termios庫中的函數和結構體來完成。通過本文所介紹的示常式序,讀者可以加深對Linux串口編程的理解。
原創文章,作者:RTOHR,如若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s://www.506064.com/zh-tw/n/335143.html
微信掃一掃
支付寶掃一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