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HyperLogLog是什麼?
HyperLogLog是一種基數估計演算法,它能夠用較小的空間精確地估計不同元素的數量。
具體地說,HyperLogLog利用哈希函數將每一個元素都映射到一個二進位串,然後根據這些二進位串的前綴零的長度來估計元素的總數。大量實驗表明,HyperLogLog在保證較小空間複雜度的同時,可以相當準確地估計出集合中元素的數量。
下面,讓我們從多個方面來深入了解HyperLogLog的工作原理和實現。
二、HyperLogLog是如何工作的?
HyperLogLog的核心在於哈希函數和位運算。首先,它隨機選擇一個哈希函數,然後將每一個元素映射為一個二進位串。接著,根據這個二進位串的前綴零的長度(也就是所謂的「前導零」),將元素劃分到不同的「桶」里。
桶的數量取決於所選的哈希函數和二進位串的長度,通常為 $2^m$。對於每個桶,我們將元素的前導零的長度(即 $p$ )記錄下來,取所有元素的 $p$ 的最大值作為估計值。但是,這樣的估計值會存在一些誤差,因此,HyperLogLog使用了一些技巧來降低誤差。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維護「稀疏點陣圖」。
稀疏點陣圖是一個非常緊湊的數據結構,它用於記錄每個桶的前導零的長度。由於HyperLogLog只需要記錄每個桶的前導零的長度,因此稀疏點陣圖的空間佔用很小,而且可以通過位運算實現高效的操作。
三、HyperLogLog的誤差率如何控制?
HyperLogLog的誤差率取決於哈希函數的好壞和桶的數量。理論上,誤差率可以控制在 $1.04 / \sqrt{m}$ 左右。
但是,在實際應用中,可以通過調整桶的數量來進一步減小誤差率。較大的桶數量可以降低誤差率,但同時也會增加空間複雜度。因此,需要在精度和空間之間進行平衡,並根據具體的應用場景來選擇合適的參數。
// Python代碼示例
class HyperLogLog:
def __init__(self, m):
self.m = m
self.M = [0] * (2 ** m)
self.alpha = self._get_alpha(m)
def add(self, element):
x = hash(element)
j = self._get_bucket(x)
w = self._get_word(x)
self.M[j] = max(self.M[j], self._get_rho(w))
def estimate(self):
E = self.alpha * (2 ** self.m) ** 2 / sum([2 ** (-self.M[j]) for j in range(2 ** self.m)])
return E
def _get_bucket(self, x):
mask = (1 <> self.m
def _get_rho(self, w):
return w.bit_length() - self.m + 1
def _get_alpha(self, m):
if m == 4:
return 0.673
elif m == 5:
return 0.697
elif m == 6:
return 0.709
else:
return 0.7213 / (1 + 1.079 / (1 << m))
四、HyperLogLog的應用場景有哪些?
HyperLogLog在數據流處理、分散式系統、搜索引擎等領域有著廣泛的應用。
在數據流處理中,HyperLogLog可以用來統計流中元素的個數和不同元素的數量,例如網站的UV、IP、搜索詞的數量等。由於流數據非常大,需要用海量數據處理技術來降低存儲成本和查詢時間,HyperLogLog就是其中的一種方法。
在分散式系統中,由於數據分布在不同的節點上,需要快速地匯總、聚合和去重數據。這是一項十分困難的任務,但是HyperLogLog可以通過在每個節點上維護和合併點陣圖來實現。
在搜索引擎中,為了提高查詢效率,需要對文檔中的單詞、短語、標籤等進行統計。由於辭彙量很大,需要用較小的空間存儲辭彙表,HyperLogLog就可以用作存儲和估計單詞數量的方法。
五、總結
HyperLogLog是一種基數估計演算法,能夠有效地處理大規模數據的去重、統計和查詢。HyperLogLog原理簡單、實現方便、誤差率可控,因此在數據流處理、分散式系統、搜索引擎等領域有著廣泛的應用。
原創文章,作者:WELGE,如若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s://www.506064.com/zh-tw/n/3332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