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丨壹觀察 宿藝
華為進入筆記本市場之初,曾引發了業界、媒體與用戶層面的熱議甚至是爭論。余承東同時拋出的「華為要做PC市場主要玩家和創新引領者」目標,更是加劇了這一狀況。
但時隔四年之後,余承東的這一「小目標」在中國市場已經實現。
市場研究機構GFK發布的統計數據顯示,過去幾年華為筆記本業務一直保持近300%的高複合增長率,截至今年第二季度,華為PC在中國區筆記本市場的市佔份額已躍升至第二位,市佔率達到16.9%(數據來源:群智諮詢和AVCREVO公布的數據)。另據Chnbrand發布的數據,華為PC筆記本穩居Windows筆記本陣營中國顧客推薦值(NPS)第一位。京東平台的用戶購買好評度也驗證了這一點:華為Matebook X Pro筆記本已購買用戶好評度高達95%,MateBook X為96%,皆超過了MacBookAir(94%)、MacBook Pro(93%)等中國高端筆記本市場對標產品。

作為一個「新入局者」,華為MateBook究竟為何可以迅速獲得中國筆記本用戶的廣泛認同與偏愛?
除了美學設計、創新科技、智慧體驗這三大已經被業界和用戶深度認知的「顯性基因」,《壹觀察》認為,堅持與苛求各個層面皆超越行業標準的高品質,同樣已成為華為筆記本提升用戶口碑與品牌親密度的「隱性基因」。
三大「顯性基因」不斷進化
從進入PC市場開始,華為就一直強調「做筆記本是認真的」。
最大的特點之一,就是將華為在旗艦手機積累的經驗、技術與理念「賦能」在筆記本產品創新之上,也就是「用旗艦手機思維造PC」。
比如華為從首款MatebookX Pro筆記本上就採用的支持十點觸摸的高解析度全面屏設計、高端鋁合金材質+CNC切鑽工藝、超輕薄+長續航+快充技術組合,以及可摺疊攝像頭+指紋電源鍵方案等,皆具備典型的旗艦智能手機特徵、設計思維與創新理念。
以最新發布的華為MateBookX為例,其機身僅13英寸(本小於一張A4列印紙大小),重量約1千克(不足兩瓶礦泉水的重量),最厚處僅13.6 mm(可以輕鬆的放入很多女性的挎包)。同時,屏幕採用了支持十點觸控的「3K懸浮全面屏」,屏佔比高達90%;全新的鋁鎂金屬一體化機身+CNC工藝+青山黛/冰霜銀/星際藍配色;全區域可感知的壓力觸控板+良好的鍵程方案。

華為MateBook 全家族產品支持跨終端高效傳輸Huawei Share等系統級創新功能,以及多屏協同等多終端智能協同+跨屏操作的全場景智慧體驗。
這種軟硬體一體創新方案與深度生態融合能力,充分體現了華為在智能終端領域深厚的技術積累、產品創新意識與用戶需求洞察力,也同時回答了三個問題:用戶為何會「一眼偏愛」華為筆記本?華為MateBook為何無論是對比蘋果MacBook,還是其他Windows筆記本,都具備非常強烈的差異化體驗優勢?以及華為筆記本為何可以在美學設計、創新科技、智慧體驗這三大「顯性基因」維度保持高度迭代與產品進化?
貼近用戶痛點需求,在用戶強感知、強交互、強體驗的每一個維度盡心儘力打造「好產品」與「驚喜感」,這是華為筆記本可以在四年就「穿透」傳統筆記本市場的核心原因之一。
苛求品質,強化「隱形基因」
一些領先的技術、功能創新與體驗,都是基於產品品質之上。
或者說,質量與品質是「1」,剩下的才是產品這個乘法公式的另一端。如果品質是「0」,那麼所有的創新和用戶口碑皆不存在。

在旗艦手機市場可以做到全球前三、中國第一的華為,對這一點的理解尤為深刻,這也是華為筆記本堅持在幾乎所有標準與細節「皆超出行業標準」的出發點。
以下幾個案例可以鮮明的看到這一點:
材質選擇:優中擇優
華為MateBook筆記本發布之前,很多Windows超薄性能筆記本都採用了複合塑料等方案,主要原因在於材料成本、工藝難度、機身重量等指標限制。
華為MateBook全家族均採用了輕薄金屬機身的設計,帶來的好處就是機身強度好、散熱能力強,機身可以做到更輕薄、更時尚,更具設計美感與手持觸感。也就是說,這是一個綜合材料成本、工藝製造、用戶視覺+觸覺的綜合方案選擇,這對年輕和高端筆記本用戶來說非常重要,同時也是對筆記本廠商在商業利潤與用戶體驗兩個維度的一大考驗。
從選材之初,華為堅定選取了料紋少、金屬光澤感好的高規格鋁合金、高端鋁鎂合金等材料。華為MateBook X Pro機身外殼採用的航空級鋁合金,通過CNC鑽切等工藝實現四面全金屬的一體化金屬機身,這種選擇曾經在產品量產初期帶來了量產、良率、成本等一系列的挑戰,但最終為用戶帶來了行業最佳的金屬質感,也由此推動了整個筆記本行業的材料與工藝進步。
製造工藝:精益求精
採用金屬材料與「高端」並不能直接畫等號,近年來數碼行業在這一方面運用有些過濫,甚至出現過某品牌在發布會上以「奧氏不鏽鋼」當做科技概念炒作的案例發生。而採用很多金屬材質的數碼產品,卻往往受限於加工品質與工藝,呈現出滿滿的「廉價感」與「逆優化」。

華為MateBook筆記本機身材料在加工過程中,採用了包括CNC鑽石切割、陽極氧化、精密噴砂等一系列行業頂級的加工工藝。CNC鑽石切割工藝最早主要應用於鑽石、鐘錶等高端精密產品加工,受刀具成本與加工工藝等因素影響,業界將CNC鑽石切割調侃為「每一刀下去都是肉眼看見的成本」。而華為MateBooK採用的鑽石切割工藝,使用在了機身外觀的邊角、A面LOGO、C面觸控板邊緣等諸多細節,可謂「精益求精」。陽極氧化工藝是一項費事、費力、費成本的挑戰。一次陽極氧化工藝從上掛到下掛,工序多達20道,而華為MateBook堅持採用兩道工藝,也就是40道工序。也正因為如此,每一台華為MateBook的表面才會抗劃耐磨,並且可以獲得更加通透與「不失真」的良好視覺配色體驗。精密噴砂工藝主要是提升筆記本的觸感,相比行業普遍採用120號噴砂,華為MateBook旗艦及數字系列選擇使用的是150陶瓷噴砂工藝,可以帶來更細膩手感與平滑一體的精緻外觀表現。
定製智能化製造產線
相比很多廠商採用行業「公版」製造方案以降低製造成本和量產風險,每一台華為MateBook筆記本都採用了極高規格的專業化自動化製造設備,甚至不惜高成本定製,儘可能的將人工帶來的質量波動與裝配誤差降到最小。

以華為輕薄旗艦機型MateBookX為例,其生產線80%的自動化設備都是根據產品裝配需要單獨定製的。為了達到「懸浮全面屏」而定製的「6軸機械手貼屏設備」,實現了在1.2mm 狹小縱向空間內進行傾斜組裝,保障了屏幕粘接可靠性與超高屏佔比。還有業內首屈一指的「高精度點膠全流程設備群」,將複雜的點膠工藝數字智能化,實現關鍵參數全流程在線監控,有效保障保障了接縫的一致性,提升機身外觀的精緻感,同時也能減少人工點膠過程中的膠水超時、臟污、劃傷等穩定性影響。
極致嚴苛的規格設計
超薄筆記本的一大問題,就是散熱風扇的性能以及帶來的噪音難題,這點對於追求穩定性與安靜移動辦公環境的商務人群尤為重要。
華為MateBook筆記本針對這兩大行業難點,由著名的華為2012實驗室研發團隊採用類似鯊魚鰭仿生科技學設計,研發出「鯊魚鰭風扇」,歷經10輪優化打磨,之後又經過三次產品迭代,最終實現了在風扇高速運轉、風量較上一代提升25%的情況下,也達到了華為筆記本做出的「死線」標準:異音突出比嚴格控制在5分貝之內。即使入門級的華為MateBook D系列產品也同樣堅持這一標準。
屢超行業標準的嚴苛品質測試
筆記本做到日常辦公和生產力工具,品質穩定性與超長使用壽命可謂至關重要。特別是在移動互聯網時代,幾台新品「藍屏」就會衝擊產品和品牌口碑。
新發布的華為MateBook14 2020款筆記本在京東平台超過12萬購買用戶評論中,排名第一的超高口碑就是「運行穩定」。而《壹觀察》在使用華為MateBook X Pro的約兩年半時間中,從未出現過一次「藍屏」或者「黑屏」事件,這在之前超過10年的Windows筆記本使用經驗中可以說還是第一次。

這種超強的穩定性背後,是華為MateBook的品質理念:用最嚴苛的品質測試標準,打造更長的產品使用壽命。一台華為MateBook筆記本必須經歷長達960小時(連續40天)的高溫高濕高強度工作測試,Type-C介面耐久測試達到1萬次,鍵盤耐久測試達到500萬次,筆記本鉸鏈開合耐久達2.5萬次,指紋按鍵耐久測試達32萬次,觸控板點擊耐久測試100萬次。
對於筆記本用戶來說,每一個細節,都會影響用戶的工作效率和產品口碑。而華為的選擇,就是對自己使用堅持遠遠高於行業的苛刻標準,把每一個關鍵部件的耐久測試都做到更久,由此讓出廠的每一台華為MateBook筆記本在用戶的長久使用和「蹂躪」之下都可以保持更高的可靠性、穩定性和使用壽命。
華為筆記本正是依靠在材料、工藝、規格、測試、製造、品控的全流程環節中「皆超出行業標準」的苛求,才讓用戶在迅速在心智層面打上了「華為MateBook=品質」的標籤認知。而華為筆記本也在四年的產品迭代與走向大眾用戶的過程中,樹立了品質這一牢固的「隱性基因」。
評論
在可以預見的未來十年,筆記本作為辦公場景核心設備的地位很難發生改變,甚至會因為用戶的視頻創作、筆記本自身的全場景能力提升而得到強化。
另一個值得關注的信息是,在剛剛過去的華為Mate40系列中國發布會上,首次明確了華為全場景智慧化生活戰略在未來要聚焦的「五大場景」:智慧辦公、智能家居、智慧出行、運動健康、影音娛樂。
由此可以看到,華為MateBook作為智慧辦公場景的核心大屏設備,也將在這條明確的「聚焦賽道」上獲得更大的創新勢能與發展加速度。
《壹觀察》認為,在用戶看得見的地方投入重金,在看不見的地方苛求品質,這才是華為筆記本業務可以快速贏得用戶的「品質」秘訣。這是如今華為筆記本獲得「顯性」+「隱性」兩大基因能力,也是其未來獲得更加強勁增長勢能的重要差異化「加速引擎」。
余承東提出「華為要做PC市場主要玩家和創新引領者」的這一「小目標」,也將在全場景智慧化生活時代充滿巨大的想像力。
原創文章,作者:投稿專員,如若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s://www.506064.com/zh-tw/n/3243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