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圖來自Canva可畫
2019年年初,經濟學家李迅雷經估算後得出結論:「中國尚有10億人口沒有坐過飛機」。當時的他絕不曾設想,短短兩年之後就會出現這樣的局面——機票價格竟比火車票還便宜。
近日從西安到杭州,高鐵票價在700元左右,火車票價為170多,但飛機票價已經低至70元,飛機票價最低甚至還不到火車票價的一半。
飛機票價比火車票都便宜,並非因為國內航空客運運力已經溢出,也不是民航企業們想要儘快開發國內龐大的潛在需求。現在民航企業們以0.6折、0.9折的超低白菜價出售機票,只是他們為積極自救所採取的一種措施。
受到疫情影響,目前全球民航業損失慘重,中國民航業亦然。
海航破產重組,國航、東航、南航巨虧
我國民航業市場集中度較高,主要由中航、東航、南航和海航集團四大集團瓜分市場,2019年四家集團運輸周轉量佔總運輸周轉量的85%。但2020年受疫情影響,四大集團紛紛遭遇慘痛損失。
其中海航集團在決勝之年撞上疫情,近日以破產重組慘淡收場。海航集團在巔峰時期資產規模曾高達1.23萬億。甚至在2019年中國民營企業500強中,海航集團還以6182億的營收排在華為之後,是中國第二大民企。
但是自2018年,海航前董事長王健意外離世,同時爆發債務危機;到重新出山的陳峰把2020年作為化解流動性風險的決勝之年。流年不利的海航,接連行差踏錯,終於在這場史無前例的全球危機中徹底墜毀。
除海航之外,其他三大航空集團同樣損失巨大,2020年預虧合計超過312億元。其中合計運營708架飛機的中國國航,2020年預計凈虧損為135億元至155億元,扣非凈虧損為138億元至159億元,成為最大虧損擔當。
這三大航空集團的情況非常類似,都是在2020年直接由盈轉虧,出現巨額虧損的主要原因當然就是疫情。受到疫情影響,中國民航客運運輸市場需求萎縮,國際航線投入降至極低水平。2020年中國國航的旅客周轉量(按收入客公里計)同比下降52.9%;南方航空同比下降46.15%;東方航空同比下降51.62%。
當然,損失和虧損不僅僅只是中國民航業需要面對的問題。因為我國對疫情的有效管控,以及中國經濟的強勁復甦趨勢,在全球範圍內,中國民航業受到的損失,已經是比較低的水平。按東航集團總經理李養民的說法:「東航的虧損的數字基本是歐美航空公司的1/5~1/8。」
全球民航產業哀鴻遍野
疫情給全球民航業都帶來了前所未有的重創。全球航空數據公司Cirium最新數據顯示,2020年全球航空客運量相比2019年下降了67%,回到了1999年的水平。且全球三分之一的飛機在進入2020年8月以後仍處於停飛狀態。
由此導致的航空公司大批裁員、運營資金緊缺以及大規模的破產重組等問題屢見不鮮,2020年前10個月,全球已有43家商業航空公司破產,而全球民航業的慘重損失將導致相關的4600萬個工作機會流失。
2021年已經開啟,但疫情仍在全球肆虐。這也意味著,2020年和2021年或許將會是全球民航史上最糟糕的兩年。IATA預計2020年將凈虧損1185億美元,2021年虧損將會繼續。
更糟糕的是,全球民航業的衰退正在向整個航空業產業鏈上下游傳導。
隨著客源的減少,在缺乏現金流的情況下,各大航空公司換購新機的需求大幅下降,導致空客、波音等飛機製造廠商的訂單進一步減少。空客2020年交付了566架商用飛機,這一數據較2019年有34%的下滑;波音公司2020全年總訂單184架,交付157架飛機,2020年飛機訂單被取消超過600架,為公司史上最嚴重的一年。
而受到商用客機生產和交付大規模削減的打擊,對新發動機生產的需求已降至20年最低水平。同時,它主要的利潤來源——MRO售後市場很大一部分已經消失,因為很多現役客機也已經停飛。
在疫情突如其來的打擊下,全球民用航空產業鏈的「優勝劣汰」越來越殘酷。不過,在迎來虧損、破產、衰退大潮的同時,全球航空業也迎來了變革的新契機。
一些諸如「客改貨」、「寬體衰、窄體興」等新現象開始在全球民航市場出現。而在美國民航業緩慢恢復,及中國民航業在全球率先觸底反彈的鮮明對比中,中國國內航空運輸量已經超過美國,中國作為航空主導力量的崛起趨勢也得到了進一步加速。
民航業積極自救
中國民航業已經開始出現明顯的復甦趨勢。霍尼韋爾航空航天集團亞太區CFO盧清武表示:「歸功於整個國家在疫情防控方面控制得非常好,中國航班量在去年下半年已經恢復到80%以上。」
當然,中國民航業的恢復,除得益於國家對疫情的有效防控之外,各民航企業展開的積極自救行動,同樣發揮出了不容忽視的作用。而國內三大航空集團在三個方面的舉措,堪稱行之有效。
其一,做好防疫工作的同時,降價引流。如文章開頭提到的機票價比火車票價都低,把價格降低到如此地步,航空公司當然很難賺到錢,但能賺多少是多少,畢竟飛機停在機場平時維護都要費不少成本,機票就是便宜賣,也能挽回一些損失。
其二,進行精細化管理以節約成本。以東方航空為例,在進行精細化管理,調整航網結構之後,東方航空節約成本近80億元。
其三,客機改貨機。相對而言,疫情對客運領域的負作用更大。於是三大航空集團各自都展開了一些貨機改客機的行動,以圖減小損失,獲得一些額外收入。
在諸多行之有效的自救行動過後,雖然疫情對民航業的影響,到現在也還沒有觸底,並且三大民航集團也蒙受了巨大的壓力和損失,但中國民航業對行業未來的信心已經普遍恢復。比如東方航空總經理李養民已經作出樂觀預測:「預計到明年下半年或更早,航空業將復甦至2019年水平。」
總之,國內民航業在宏觀和微觀層面都已經展開積極行動,並且二者形成了良性循環,中國民航業擺脫困境重回正軌,已經是指日可待。
文/劉曠公眾號,ID:liukuang110
原創文章,作者:投稿專員,如若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s://www.506064.com/zh-tw/n/3240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