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互聯網產品,大概都知道流量是很重要的,從理論上來說:「一切互聯網產品,流量就是生命的源泉。」反過來,有了流量,互聯網產品才有活下去的前提。
以下內容全是小編(IT小牛),整理總結供大家查看:
流量是什麼?
這裡,小編簡單說一下,你可以理解為用戶,不管是群體用戶,還是單體用戶都是流量,稍稍加深一點,那就是用戶訪問參數,用戶什麼時候訪問,訪問多久,訪問什麼界面,大體就是用戶訪問量。
很顯然,流量就是用戶,只有產品有用戶使用,才能是產品做下去。
ps:小編提醒,互聯網的流量不是上網用的流量。
流量分類的維度
這裡小編用「主要流量來源」的維度進行分類,為什麼呢?有什麼好處?
第一,決定了產品是「二維流量分解法」還是「四維流量分解法」 (下方闡述二、四維)
第二,決定了產品人員配置,組織分工,績效指標
第三,決定了產品的盈利方式、推廣成本、自主性、風險、融資等
ps:二維流量分解法,即產品與用戶之間;四維流量分解法,即產品與用戶之間,夾雜了第三方元素。
流量的來源方式
關於流量的來源,小編整合了一下,大體給出了三種:自獲流量型、依賴平台型、混合交叉型
1、自獲流量型(二維流量分解法)
什麼是自獲流量型?那就是主要流量來自於自己推廣,說白了就是一個燒錢的模式,比如小編一直喜歡用的地圖德高,差不多就是自獲流量型,他們需要宣傳,然後讓用戶自己選擇使用產品。還比如遊戲,特別是網遊/頁游,需要花大量的廣告來獲取用戶的流量。這些都可以叫”無《站》概念”。
那什麼又是”無《站》概念”呢?說白了,就是沒有其他平台支撐,自給自足的意思。
總結:有獨特價值點吸引用戶,但無相關平台可支撐,本身就是平台。
2、依賴平台型(四維流量分解法)
自獲流量型是”無《站》概念”,依賴平台型那就是”有《站》概念”了。
他們的流量來源來之與平台,比如最近出現很多大事件都是關於共享單車,而小編也描寫了幾篇。他們的目的就是:「共享經濟」的理念是提供了一個平台,連接了物品所有者和需求者,改變了人們對物品所有權的概念,讓信息、物品和服務流動起來,並通過「中心調度+按需分配」的方式顯著提升資源利用效率(想法不錯)。他們的用戶就是來自平台的宣傳。那什麼是依賴呢?也就是一旦平台無法支撐,很快產品也不存在了,幾大供貨商也斷了。
總結:有一批供應商以一起合作,本質上是B2B2C,所以摸透平台自身規則很重要。
3、混合交叉型(四維流量分解法)
混合交叉型就類似與幾個大品牌之間的流量互動,他們的趨勢就是全渠道策略,需要你有需求。
總結:全渠道規劃,有自己的產品+平台,併入駐,全面打通了在用戶接觸點。

IT小牛
站
前面小編一直提到了,”無《站》概念”與”有《站》概念”,那麼站是什麼?
」站「就是平台,交易平台、信息平台、服務平台,它有自己的免費流量分布規則、有自己的付費流量獲取體系。這裡大家可能會混淆到底什麼才是有」站「,什麼才是無」站「,所謂的無「站」不是說他不是一個平台,而是說他在靠自己的生活,不需要第三方支撐,也不需要供應商什麼的,這才叫無「站」。
分解法
以下,小編給出一個草圖,一看便明朗了許多。

IT小牛
獲取流量前,先理解「本質」
流量的來源,即用戶訪問的載體,是網站、wap、app、第三方(如微信),而一個產品到底提供了那些「本質」出現在這些載體上:
第一是功能,我們將一個產品按照設定的功能劃分給安排了載體,通過功能的實現,可以達到用戶雙方所需
第二是工具,在將產品功能設置後,我們需要工具將功能給實際性的具體化,從而使用戶能夠通過載體上的工具達到我們預期效果
第三是社交,一款產品的推廣不是自己說了算,而是用戶覺得好,那就是好,口與口傳播是最快的
而我們的目的就是達到信息效率、信息成本、信息邊界,信息效率主要是看一個產品能夠在最快、最短時間能夠成功,也是看一個產品的用戶數量效率等等,但其中又包括了信息成本、信息邊界,不管任何一款產品都不可能是無成本的,所以在產品時要考慮,我們的成本有多少了,是否能達到預期,出現事故能夠有退讓的地步。而信息邊界,不是說法律的邊界,當然違法的事肯定是不能做的,而是做其實是有一個最高邊與最低邊的,最高邊表示產品已經合格了,再往上可能就會出現問題,比如成本、推廣等問題,而最低邊就不言而語了,就是一個產品的失敗。
總結
最後小編想說,第一是產品的需求,是否存在這樣一款產品,要看用戶是否存在這樣的需求;第二是看產品的設計與功能,對於不用的用戶群體可能在用戶交互上要有極大不同,比如互聯網、建築等等都差異,一個急速炫酷、一個全面整潔(當然這是比喻);第三是運營,運營那麼就了解這篇流量吧;第四,看領導,這個你們懂的。
原創文章,作者:投稿專員,如若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s://www.506064.com/zh-tw/n/3240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