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經濟、文化、藝術的發展,學鋼琴的人群越來越多。很多在進行鋼琴演奏時,將重點放在演奏技巧方面,只注意到鋼琴演奏技巧的難度、豐富與效果,而欠缺了對音樂文化內涵的了解與展示。從整體角度來看,優秀的演奏技巧是作品表現的基礎,而鋼琴演奏者所需要的不僅是基礎性的技巧,還應該具備極強的音樂理解與表現力。音樂的理解與表現往往是在建立在音樂作品分析上的,只有將兩者結合在一起,才能去詮釋更多優秀的音樂作品。

鋼琴學習者該如何分析音樂作品?
雙11購物,從巴赫鋼琴全集開始
雙11購物,從囤積鋼琴樂譜開始
兩部經典,讓你徹底聽懂音樂!
深入了解《古典音樂》讀這本書
10本必讀西方音樂史5折促銷
巴赫丨最偉大的佈道者
音樂作品分析的主要內容
1
音樂作品分析一般是指在分析作品的過程中,在利用大量資料的同時,從技術和文學兩個層面對作品進行深度的挖掘。
文學層面有助於讓演奏者了解作品的背景、作曲家的內心世界,技術層面則是運用音樂專業知識對作品的音高、節奏、織體、和聲、曲式等方面進行分析,強化對作品的整體認知,這些對於提高鋼琴演奏效果都具有積極的作用。鋼琴學習者也應該在學習相關音樂知識的基礎上,能夠對作品進行適當的分析,只有這樣,才能將作品自身的魅力和內涵都展現出來,同聽眾產生共鳴。
音樂作品分析在鋼琴演奏中的作用
2
(一)提升對作品的整體認知
加強對音樂作品的分析,能夠讓演奏者提高對作品的整體認知,幫助他們更好的了解作品,從而為作品的演奏帶來良好的支持。以演奏者自身而言,對於作品的認知實際上也會直接影響到自身的演奏效果,為了確保鋼琴演奏的順利進行,就需要演奏者在表演之前,對音樂作品進行相應的分析與研究,研究的內容包含了作品的藝術特點、手法和曲調等。只有對該作品有了全面的了解以後,才能真正的為之後的演奏奠定一個堅實的基礎。

(二)強化對作品的情感表達
任何一個作品都具備一定的情感表達,這實際上才是作品的靈魂所在,所以,如果演奏者想要更為完整的去詮釋這項作品,就應該在了解作品情感的基礎上,同作曲者產生共鳴,這樣才能真正的將自己融入到該作品中。例如,在貝多芬創作小調《悲愴》Op.13的時候,就需要演奏者去了解和感受作曲者當時的精神狀態,如果很難詮釋出作品當時的精神需求,那麼最後所呈現出來的結果便是鋼琴演奏毫無情感與靈魂。
(三)提高對作品的演繹度
在鋼琴演奏中,最後的演奏效果也是評價演奏水平的一項主要標準,在這種情況下,如何提高整體的演奏水平,實際上也是每一位演奏者應該思考的主要問題。當演奏者對於音樂作品有了非常詳細的了解以後,它就會對自身的音樂作品有一個全新的看法與認知,並且在演奏的過程中,將這種認知體現在作品中,作為一種創作的形式表現出來,這樣才能給聽眾帶來不同的欣賞感知。

鋼琴演奏中音樂作品分析策略
3
(一)主題分析
音樂作品在創作的過程中,作曲家通常會有一個比較確定的主題,在對這個主題有了比較詳細的了解以後才能開始接下來的創作工作。
與體裁相同的是,音樂作品往往會呈現出多種不同的風格,而在不同的音樂風格下,聽眾的情感體驗也會存在著一定的差異性。因此,無論是怎樣的作品,鋼琴演奏者都必須將音樂最初的風格體現出來,這樣才能更加深入的對接下來的作品進行相應的分析。例如,在中小樂曲中,一般就是在主題開展以後才開始呈現,而在大型的樂曲中,音樂主題的展開往往都具備一些特殊的要求,例如「擴展」和「轉調」以及「壓縮」——保留音樂主題的音調上,去進行相應的壓縮。對於那些比較短小的樂曲,往往是一個調便開始貫穿整體,所以在沒有明確轉調的基礎上,可以適當性的變換色彩,這樣也能給於聽眾一定的新鮮感。

(二)體裁分析
鋼琴作品實際上同詩歌有著一定的相似處,都會呈現出許多種不同的變化形態,因此,演奏者在練習的過程中,應該對作品體裁有一個準確的了解和掌握,避免出現曲調混淆的情況。例如,在《十月——秋之歌》的體裁就同《即興曲》之間有著本質上的區別,前者在創作和演唱的時候,對於內心的活動描述更為的細緻,乾淨也是它最為重要的特點之一。所以,演奏者也應該重視其中的各項細節點,不能單純的應用各種高難度技巧,這是無法完美的將其演繹出來的。除此之外,也應該將鋼琴音樂作品看做是一種藝術形式,包含了多種不同的體裁,如敘事曲、練習曲和前奏曲等。「敘事曲」所強調的則是以故事為主,擁有非常深刻的思想內涵,而且可以將多種內容都結合在一起,用於表達對祖國或者是民族的懷念。「練習曲」則是具備極強鮮明的音樂形象和情感需求,例如在《C小調練習曲》中,則是肖邦到巴黎的過程中,在華沙起義的背景下創作的,這表達了作曲者當時的心態,具備極強的戲劇性。

(三)風格分析
不同音樂作品包含了作曲家不同的思想感情。正因為如此,對於不同音樂作品進行鋼琴演奏的時候,要想給大眾帶來不同的聽覺體驗,就需要在音樂作品分析的基礎上,展開一些全新的創作工作。而鋼琴演奏者在演奏的過程中,首要任務就是將作品原本的特點與風格都展示出來,然後對該作品的風格與真實性進行重新演繹。同時在風格中又包含了和聲、旋律和節奏風格,例如,在和聲風格中,需要演奏者在實踐的過程中,為和聲產生做好一些基礎性的工作。在掌握和聲風格的時候,也要充分了解到和聲音樂的內涵,如美國著名作曲家格什溫的《藍色狂想曲》,從現階段的發展來看,這一音樂作品是屬於爵士類的,布魯氏是作品的核心主題,而這也是音樂的特殊之處,因此,這就需要演奏者對此有一個詳細和整體性的認知,才能讓作品產生別樣的韻味。而在旋律風格中,最好是能夠直接在作品中去凸顯出整體的真情實感。例如,在德彪西的音樂作品中,一般就會選擇使用旋律動機為五聲性為主,這樣才能讓作曲家將調性與和聲手法都完美的展現出來。
(四)曲譜分析
在對曲譜中的綜合信息進行分析的時候,一般包含了指法、力度和拍號等,這些都是曲譜分析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同時,鋼琴演奏者在日常的學習中,不僅要充分了解以上的知識點,還應該對作品的內涵和作曲家的思想感情進行相應的分析。例如在對莫扎特《幻想曲》的分析中,就必須將重點放置在節奏、休止符和連線等複雜的內容上,當曲目在進入到主題的時候,可以將柔板看作是作品的速度標記。《幻想曲》中一共可以分為5次華彩段,當華彩段在出現的時候,它的速度也會有一定的變化,從慢到快、從快到慢是速度變化的主要特點,而且在這個環節演奏的過程都是非常大的,演奏者應該強化對此的重視程度。同時,豐富且有力度的變化也是《幻想曲》的一大特點,在合理化的範圍內,這些都可以擁有多變的層次。因此,演奏者在實際演奏的時候,一定要對這部分的內容有充分的了解,只有這樣,才能更好的去控制好下鍵的速度。
結語
4
鋼琴演奏者在最開始學習的時候,就應該加強對音樂作品的分析,對主題、體裁和風格等都應該有一個充分的了解與認知。而在長期的實踐過程中,也應該將音樂分析和鋼琴演奏完美的融合在一起,這樣才能從理論到實踐都有一個完整的認知,為之後的演奏奠定一個堅實基礎。此外,演奏者也應該在技術的基礎上,將自身的情感融入其中,這樣才能確保最終演奏出來的作品擁有靈魂。

原創文章,作者:投稿專員,如若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s://www.506064.com/zh-tw/n/3236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