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對於咪蒙來說,微信公號主動停更兩個月,微博永久關停並沒有換來求生的希望。
昨天(2月21日),咪蒙微信公眾賬號顯示註銷,同時微博、頭條、知乎、鳳凰等內容平台紛紛宣布關停咪蒙公司旗下相關賬號,並且「不得轉世」。

咪蒙被「全網封殺」,不少人為之拍手稱快,然而拍手稱快之人未嘗不是在朋友圈積極轉發之人,微信生態中「含咪率」之高與今日咪蒙被全網封殺時歡呼聲之高,恰成有趣的對照。
正如微信好友「含咪率」之高低構成了一條鄙視鏈,很多人卻都偷偷關注了咪蒙一樣。這種「羞恥性關注」暴露了大眾的隱秘性焦慮。
沒多少人願意承認被咪蒙的爆款文演算法精準命中、下意識轉發,沒多少人願意承認自己在被瀰漫於整個社會的焦慮情緒所裹挾,身不由己。
實際上,自微信7.0將私密的點贊改為公開的好看之後,咪蒙文章的點贊數驟降,「羞恥性關注」已經難以為繼。咪蒙被全網封殺之後幾乎聽不到粉絲聲援的聲音,彷彿千萬粉絲不曾存在一樣。那些曾經在評論區激情澎湃的支持者都到哪裡去了呢?
這就是微信公號和微博的不同,咪蒙因為「愛國言論」而被打臉翻船,正是發生在微博上,這也是她為什麼在出事之後選擇永久關停微博的原因。
在可以自由操弄評論區的微信平台上,咪蒙縱然可以免於被人吐槽和公開打臉,卻難以和粉絲之間形成有效的溝通互動,默默關注的粉絲也難以「公開化」為一股「護主」的粉絲群體。咪蒙倒台之後一盤散沙的粉絲就風流雲散了。
自媒體@惡魔的奶爸曾經發現一個現象:同樣都是被黑,咪蒙永遠都是一面倒的被黑,基本每次的網路輿論都非常一致,沒有任何的異議和反調,但是Ayawawa卻每次都有忠實粉絲站出來拚命維護她。
有網友就認為兩人的區別就是微信和微博的區別,Ayawawa屬於微博上的KOL,打造的粉絲死心塌地追隨的完美人設,只要人設不崩粉絲就會追隨到底,外界的質疑抨擊只會讓粉絲更加團結一致,她們也在與「黑子」們的一次次交鋒中信仰彌堅。
咪蒙雖然善於調動情緒但並沒有一套完整的理論,以產出爆款文章為最高目標,為「羞恥性關注者」代言卻並無自己的聲音,更談不上什麼人設。咪蒙的粉絲也很難像Ayawawa的「女權邪教」一樣聯合起來,只會掉頭轉向其他的「咪蒙替代者」。
接下來,咪蒙留下的空檔就會被迅速補上。咪蒙的後繼者們會根據收緊的紅線自覺調整姿勢,在炮製「毒雞湯」時更加謹慎小心。在挑逗代際矛盾,階層衝突,兩性對立等方面掌握好平衡術。
然而,網路空間越是要求清朗積極,不留一絲陰影,越是會有更多的負面情緒無處寄託,滋養咪蒙的土壤就會越加肥沃。就像朋友圈假惺惺的一團和氣使得不少人只好借《致low逼》、《致賤人》、《我每天加班到死,存款還是0》來吐出胸中的怨氣一樣。
咪蒙這類編故事,煽情緒的自媒體的崛起,是全民情緒共振時代的產物。《知音》的時代不存在這樣的全民共振。在微博上,這種全民共振可以表現為對公共事件的圍觀、跟進。
在微博上,除了圍繞公共事件的全民共振,女權主義者、LGBT群體、CP黨等都能找到自己的KOL,從而形成一個個緊緻的輿論場,這些群體之間的互動激蕩也是微博活力的源泉。
在微信公眾號這個人際傳播平台上,小眾群體很難找到彼此能夠穿透不同社交圈層引發全面刷屏的,只剩下全民的情緒共振。這種土壤只能誕生咪蒙這樣的全民焦慮收割者,也讓所有的「爆款文」看似都千篇一律。
當然,也不僅僅是負面的焦慮情緒可以引發全民共振,從而可以收割一波波的流量紅利。《流浪地球》這種家國情懷巨制,同樣成功地在春節檔引發了全民的情感共振,被電影總局樹立為價值標杆。
問題在於,這樣的正能量流量制高點太過單一,天然地不接地氣讓人難有共鳴(《流浪地球》因為披上了一層科幻外衣而巧妙規避),遠遠不像咪蒙那些爆款文一樣花樣迭出,永不枯竭。
咪蒙終因《寒門狀元之死》而落得全網封殺的結局(查看鈦媒體此前文章→《技術貼拿走不謝:如何識破咪蒙之流的虛構文?》),固然是「火中取栗」的必然下場。也說明隨著讀者口味閾值的不斷提升,猛料必須不斷加量,衝突必須一再加倍,最終觸碰到了那根無形的紅線。
咪蒙的倒掉,也預示著微信超級自媒體時代的終結。為了流量無所不用其極終會因為不斷刷新下限而「自爆」。咪蒙「以身試法」,為從業者試探出了自媒體的「規模上限」。
咪蒙被封之後,朋友圈刷屏文可能只會剩下《甘柴烈火》這樣的集體情緒代言文(查看鈦媒體此前文章→《甘柴劣火》刷屏引爭議,「洗稿式敘事」難稱獨家,更難取代原創調查)。去年,獸爺、丁香園等的熱文已經實現了微博、微信的共振,發酵為輿情事件。只不過這種題材很難形成套路,規模化複製,也支撐不起來一個估計數億的自媒體公司。
咪蒙之所以能成為「自媒體一姐」,也與其「頭部效應」密不可分。咪蒙粉絲中有相當一部分並不是狂熱的追隨者,而是主動或被動學習的新媒體運營人員。咪蒙也自覺通過「寫作公式」、四處授課等方式強化自己的「自媒體教母」形象。
自媒體同行或許對咪蒙產出的「毒性內容」嗤之以鼻,卻對其粉絲心理的拿捏,死磕到底的專業主義、緊跟時代「癢點」的敏感度頂禮膜拜,更不乏逐字逐句分析者。這是整個行業「無爆款毋寧死」的集體焦慮在作祟。
如果說微博腰部和垂直KOL都有著各自的生存空間,在微信平台上卻依然是「頭部為王」。頭部自媒體擁有的不僅僅是流量,更是一切資源。新榜廣告平台的數據顯示,94%的廣告費用投給了報價在 1 萬以上的公眾號,四成廣告費用投給了報價超過 10 萬的頭部大號。
在流量紅利逐漸消失的情況下,微信公眾號的「頭部固化」與「馬太效應」不會因為咪蒙的倒下而放緩,只會愈演愈烈
原創文章,作者:投稿專員,如若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s://www.506064.com/zh-tw/n/3234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