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農業」模式的出現並不只是將農村的產品向城市輸送,也不是向農村賣商品,而是以農村為中心構建一個生態體系,並通過鼓勵創業的方式積極帶動農村就業。

村淘創業
各大電商平台都在佔領縣域、農村電商這一市場,隨著農村互聯網的快速發展,農村電商創業將迎來重要的商機。農村人群有著特殊的現狀:農村用戶居住分散,互聯網處於萌芽狀態;農民的收入逐步提升,對於品牌商品的需求提高,但缺乏購物的途徑。要解決農村電商市場存在的問題,滿足農民對品牌商品的需求,發展農村電商及村淘站點不失為一個好辦法。

農村市場的主要創業模式:
1.借平台創業模式:如阿里村淘、京東代購模式,這需要向平台電商申請並且有一定的門檻。
2.自主創業模式:集中當地用戶的購買需求,然後統一向各大平台下訂單代購模式。這種模式可以帶動更多的農村互聯網新銳人群創業。

農村電商物流創業
目前,全國的快遞網路基本都能到達縣級城市,但從縣級覆蓋到村級的物流是當前所有快遞的一大軟助。各大電商平台如京東、阿里巴巴等為了布局農村電商,都在通過各種模式推動縣級到村級的物流網路建設,把物流服務的觸角延伸到農村,逐步下沉。通過農村電商物流創業,可以採取兩種方式。一是建立縣級快遞服務站,承接「三通一達」、順豐、宅急送等縣級網點的建設。二是在縣城到農村的配送方面,如果包裹量相對集中,可以採用小貨車配送,或者藉助社會化模式整合資源,如採取滴滴打車、哈羅出行的眾包模式。總之,要根據所在地區的情況與特點採用多種方法經營。

農村刷牆創業
刷牆業務的商業價值在於抓住了農村互聯網的入口,一些刷牆公司的收入能夠達到幾千萬元,推進方式:主要通過僱用農民進行線下推進,將農村小賣部資源整合起來,對農村用戶進行分析之後,設計出符合農村語言特色的刷牆語言,與上游對接各大想進入農村市場的電商品牌、互聯網品牌、家電品牌等。

農產品電商創業
做農村電商可以選擇與農村最接地氣的農產品來創業,農產品創業有兩種形式。
1.農產品直供模式
農產品直供模式即 Farm to Business,客戶主要集中在城市,通過省去中間渠道,將產品直接從產地送到城市的學校、食堂、機關、酒店等機構。這種模式已經在全國各地出現,而且有的已經獲得風險投資。作為農產品產地的創業者,可以給予農民一定的種植指導,去對接
上游的平台,從而為農村電商的發展提供重要的支持。
2.線上多渠道模式
線上多渠道模式即 farm to Customer。多品牌農業基地的產品,可以藉助淘寶等電商平台,實現農場與家庭的對接,可以採取預售和訂購模式。
農特微商創業
如果所在地區有地標性的特產,具有農特微商的基礎,就可以參與農特微商創業。國家高度重視「互聯網+農業」的新商業模式,農特微商將以全新的商業模式帶動行業發展。落實大眾創業、孵化萬眾創新的國家戰略;農特微商積極打造全國的物流網路,為農特產品的配送創造良好的物流條件。農特微商的出現將使整個農村領域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適合開展農特微商創業的對象包括以下兩大類

1.基地
地標性農特產即具有獨特價值的農特產品。產能穩定、品質可控,適合於當前的物流承運。大型基地可以走品牌化的策略,中型基地可走眾包的品牌戰略,小型的單品需要做好心態運營。
2.渠道
只要懂社群,就能在農特微商領域快速成長,渠道結合基地就可以玩轉社群營銷,依靠單品就能註冊公司;如果能為用戶提供O2O體驗,就能打造出品牌。

農村O2O服務平台創業
O2O服務平台並不是單一的物流、電商,也包括了家電送裝,以舊換新為一體的綜合服務平台,以服務農村家庭消費人口,擁有足夠大的商業機會,並且衍生出了代購等服務。

農村電商培訓創業
農村居民並不具備多少電商知識,雖然農村返鄉人員有意無意地在農村進行了電商知識及操作方法的傳播,但效果甚微。大部分農村居民的手機使用集中在娛樂和通信方面,商業操作比較少,可見對於網購技能的培訓是一個比較大的市場。
整個新農業的發展培訓是一個重大的市場,需要有互聯網新思維的人,走到縣域和地方進行交流培訓,嘗試推動地方農村電商創業培訓。

農村旅遊平台創業
農業互聯網化,帶動的不僅僅是商品買賣和服務,另ー個產業一一旅遊業也蘊藏著巨大的商機。對於一些有地標性特產的地方,可以搭建農村旅遊體驗的大平台一一以吃貨體驗+鄉村游+訂單農業+互聯網營銷為一體的電商平台。在為消費者提供鄉村游及特色產品體驗的同時,帶動農特產的銷售。

創興農有道,為時代智造。

原創文章,作者:投稿專員,如若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s://www.506064.com/zh-tw/n/3232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