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圖來自Canva可畫
後半年來,在路邊做游泳、健身、瑜伽推廣的人員越來越多,幾乎在每一個人流量較大的街區,都會見到很多這些在線下推廣健身業務的人。這也從一個側面表現出,在經歷了疫情影響的陣痛期後,健身行業也逐漸回到了原來的發展軌道上。
這種趨勢也可以從其他的方面看出來,不論是羅永浩直播間中火爆的筋膜槍,還是各類視頻平台中的健身內容越來越多,都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這個趨勢。而在這個趨勢之中,互聯網健身領域更是迎來了一波好的發展機會。
在線健身,重回波峰
雖然在當下社會中,「健身」二字充斥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不論是線上還是線下,但是在一片火熱景象的背後,卻有著整個健身行業如同過山車一般的跌宕過程,而其中互聯網健身更是如此。
在2014-2016年期間互聯網健身企業呈現爆髮式增長,3年內共有189家公司成立,佔總量的60%。但是在2015年的融資熱潮之後,資本和入局者都逐漸趨於冷靜,行業內也沒有什麼重大事件發生。而今年以來,互聯網健身似乎也重新回到了發展波峰。
而國內市場的一些變化,也正是助力互聯網健身重回波峰的重要原因。
首先是大眾健身意識的提升。這幾年來消費者對於身體健康的重視程度逐漸提高,疫情更是加速了這種認知,人們也開始關心起如何強健體魄。對身體健康的重視,自然會讓很多人了解到運動健身,也就幫助提升了大眾的健身意識。
另外,顏值經濟的轉型也加速了大眾健身意識的提升。以前人們對於美的定義局限於「臉」,如今已經逐漸向身材轉移,健康且美好的身材成了很多人心中美的標準。而對於身材管理的需求,同樣也提升了大眾的健身意識。
其次是疫情催化了「宅家健身」的再度興起。因為疫情的原因,線下健身房陷入停擺境地,而在線健身就成了很多消費者的首選。根據《2020年中國居家健身短報告》顯示,在疫情爆發後的一個月時間內,Keep、每日瑜伽、薄荷健康App的日下載量均實現了大幅的增長,其中Keep增幅最高,達到478%。
而這種種原因在助力在線健身重回波峰的同時,也為行業內的眾多從業者釋放了很多機會,比如互聯網健身領域中的頭部平台Keep,就在近日完成了新一輪的融資。
Keep為何受青睞
這已經是Keep收穫的第八輪融資了,而這筆3.6億美元的融資背後聚集了諸多的明星資本:軟銀願景基金領投,高瓴、高都資本跟投,以及一眾老股東追加投資,其中不乏騰訊、GGV、BAI的身影。而在這次融資之後,Keep的估值也順利突破20億美元大關。
互聯網健身領域的玩家並不少,但不論在之前提及的下載量上還是在資本市場中,Keep的表現都很不錯,為何Keep能夠收到用戶和資本多個層面的青睞呢?
這主要是因為Keep在現階段將家庭場景作為著重的發展對象,將自身的健身理念滲透到家庭生活場景的方方面面,而這也將給Keep帶來諸多的好處。
其一是明確了重點用戶,提高了整體運營效率。核心的重點用戶是平台發展的重要基石,緊抓這一部分用戶可以幫助平台鞏固核心優勢。如果只是單純「廣撒網」的做法,難免會出現資源的浪費,拉低整體效率。
對於Keep來說,重點用戶的劃定,可以進一步明確自身核心用戶群體,避免在發展道路上出現貪多貪大的不良情緒,而這也進一步幫助Keep明確了未來的發展方向。
其二是進一步提升了平台內優質用戶的數量。聚焦在家庭健身場景可以讓Keep在提供一站式需求解決方案的能力得到提升,幫助用戶在一個平台內解決更多的健身需求。
選擇家庭健身的消費者一般沒有很專業健身指導,在健身過程中的問題也將會更多,這就意味著一站式解決方案的需求被釋放。而Keep現階段選擇著重發力家庭健身場景,也會給用戶帶去更好的體驗,通過優質服務拉動平台內優質用戶的數量。
Keep竭力逃離「工具人」
當然,對於Keep來說,選擇發展家庭健身場景除了看中那些好處之外,還有最重要的一點就是,Keep不想再繼續做線下健身門店的引流工具了。
以往Keep的用戶主要針對的是那些有健身想法,但又沒有專門的時間抽出來去線下健身門店的都市打工人。他們深知每天在格子間坐著,身體狀況每況日下,想要去多花點時間來強身健體但苦於996沒時間的現狀。
而在Keep上,用戶可以利用空閑時間來進行有針對性、碎片化的健身活動,從而滿足自身的健身需求,與此同時Keep也獲得了一定程度用戶的增長。這似乎是個雙贏的局面,但問題也恰恰出現在這裡。
對於用戶而言,Keep只是一個單純的健身工具而已,在運動結束之後Keep並不能吸引用戶的注意力。而且從長期來看,當Keep花費了大力氣將一個普通用戶的健身興趣培養起來之後,這個用戶卻有可能轉而選擇更為專業的線下健身門店。
Keep並不想要成為這種「工具人」,它想要的是將用戶從始至終都固定在自身的體系之中。於是Keep近些年的動作也都在竭力逃離「工具人」的命運,比如躊躇滿志開拓最後卻沉寂的線下門店Keepland,再比如引進健身KOL豐富平台專業內容。
而在探索之中,Keep也終於摸索到了一種商業模式,可以在閉環中將用戶固定在自身體系中,避免走上「工具人」的道路。
閉環之中,還有問題待解
就像Keep一直對標的國外在線健身巨頭Peloton一樣,Keep找到的商業模式也和Peloton很類似,都是打造「硬體+軟體+內容」的閉環來留存用戶。
通過優質的健身課程和內容來吸引用戶進入體系之中,然後通過軟體提供更好的服務來留存用戶,在通過售賣硬體設備來實現營利上的突破,並結合平台內健身內容一同使用,在閉環中再循環一次。
而且這種商業閉環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決用戶更加專業的訓練需求,包括在指導內容和硬體設施等方面,這也就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用戶流向線下健身房。然而這個閉環在邏輯上雖然沒什麼大問題,但真正運行起來時,卻不可避免遇到些許挑戰。
首先是內容方面。Keep的競爭對手並不來自於在線健身領域,而是來自於泛內容平台中。不論是B站、抖音、快手還是小紅書、微博、知乎,甚至連微信公眾號中都會有較為專業的健身指導,用戶並非必須在Keep中獲取專業健身內容。
其次是軟體方面。蘋果、華為、小米等手機廠商已經開始陸續推出自己的健身服務軟體,這些科技巨頭在軟體技術方面會有更大的優勢,也會提供給用戶更好的使用體驗,而Keep的技術壁壘並不能和這些科技巨頭相抗衡。
最後是硬體方面。手機廠商並不只在軟體方面發力,其硬體設備也有很大的優勢,就像各自品牌的運動手環、智能手錶等產品都有很好的口碑。而且在諸如跑步機這類的專業健身設備方面,Keep也難以和深耕行業許久的製造商相匹敵。
而這些在閉環中的種種問題,都迫使Keep在逃離「工具人」的道路上還需要苦苦掙扎一陣子。
文/劉曠公眾號,ID:liukuang110
原創文章,作者:投稿專員,如若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s://www.506064.com/zh-tw/n/3229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