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個趨勢要接受,那就是成長風格又回來了。拉圖看看,今年短短2個月不到,市場風格極端變化,成長大幅跑贏價值20多個點:

A股的大小盤風格歷來是輪動的,只是過去3年,大盤價值風光無兩,大家都被教育服服帖帖的時候,中小盤成長風格他胡漢三又來了。順勢而為很重要,如果沒有踩對中小板塊,今年收益也一般。

昨天創業板成交量創出歷史新高2232億,超過15年最瘋狂的時候。今年以來,多隻創業板指數漲幅超20%。

關鍵問題來了,很多人糾結的,現在估值已經不便宜了(基本都在歷史中樞以上),創業板指數後面漲勢能否持續?
一、中期,市場風格偏向成長
首先要接納這個趨勢。
1、我覺得,中期依然看好成長風格。
核心邏輯在於宏觀轉型+微觀產業趨勢。大方向上,國家進入了經濟轉型新階段,創新成長成為中國新的經濟動能。而2019年下半年以來的成長風格就開始演繹,背後在於一些產業新趨勢的確定性上行,科技、TMT等行業的景氣度提升趨勢沒有改變,並且業績相對受疫情黑天鵝影響較小。
至於權重股的修復行情,恐怕要等到4月份左右重要會議下穩增長發力,同時得看到疫情基本宣告勝利。也不會讓金融地產的低估便宜一直持續,反正我是兩手抓(左手科技成長+右手低估價值,現在左手稍重一些),眼光放全年看。
2、監管政策寬鬆周期,利好創業成長。
再融資政策鬆綁,新一輪政策監管寬鬆周期開啟對成長風格是極大支撐。
創業板再融資簡化條件,對創業板在市場中的併購、上下游的整合、外延式的增長上將會更為有利,強化科技成長風格,更加利好優質公司,有助於實現從「小而美」到「大而強」轉變。
3、估值不低,但是有業績支撐。
創業板經過一段時間上漲後,估值處於歷史中樞偏高水平。

創業板指的動態估值為62,歷史平均數是51,目前已在歷史分位點82%位置。(不過看著離極端行情高位,還有距離。)從短期交易角度看的確累計了一定風險。
但從業績增速來看,萬德2020年預測的凈利潤增速63.86%,目前六十倍的市盈率,業績增長有望幫助估值消化。

所以短期看,交易角度創業板積累了一定風險,但拉長看,目前對具有高景氣成長指數而言還有均值修復空間,主要也看業績盈利能力能否支撐高估值。
二、創業板細分主題指數分析
如果市場中期風格偏成長,那麼昨天說的中證500+科技100ETF就是不錯的組合,中證500代表成長風格配置,比較穩。
但還有人想更激進一些,創業板能不能上車?
之前我們寫過創業板寬基指數,可以回顧《創業板十年一夢,上車的方式》,今天接著梳理了創業板4隻更精選的指數:創業板50、創成長、創藍籌、創精選88。
這幾隻都是在創業板股票中再精細選股,有什麼區別呢?

創業板50:最資深,2014年發布,主要是選取了創業板指中流動性好的50隻股票。其他三隻指數都是2019年新發布的指數,其中創成長和創藍籌還是Smart Beta指數:
創成長,側重成分股的成長能力和動量效應明顯的上市公司;
創業藍籌,則注重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財務之類、波動率等;
我新發現的有一隻創精選88,資歷最淺,從編製方法上來看,它在創業板中「小中選小」,集中創業板里的中盤股。(它對應的基金還未成立)

(可以看到,創精選88大部分市值在100以下)
四隻指數歷史走勢如下:

一眼望去,2013年以來,這隻資歷較淺的創精選88,因為更偏中小市值,歷史中彈性最大,回撤也大。價值風格下,創業藍籌近兩年走勢較優,創50表現墊底,回撤大;但今年來,創50漲幅最好,因為持倉中醫藥生物+TMT佔比最高。
從4隻指數行業持倉分布上看,創業成長的醫藥生物權重最高佔到36.88%,創業板50TMT佔比較高,創精選88的計算機、電子佔比較為集中。
總體,創業板50和創業藍籌的泛科技持倉較為集中,佔到90%以上。

三、相關基金產品梳理
目前市場上,跟蹤這幾隻創業板指數的產品如下,

跟蹤創業板50指數的產品較豐富,場內、場外、分級產品都有,其中華安創業板50ETF規模最大,管理費也是最便宜。
創成長和創業藍籌這兩隻Smart Beta產品都由華夏基金包攬,創藍籌規模稍大一些。
從最近一年的走勢來看,創業板50ETF表現突出,只有它跑贏了創業板指,創成長表現略差。前面也分析了主要是因為創50持倉集中在醫藥生物+TMT。

最後,我們來看看前10大重倉股。創業板50剔除了溫氏股份這種傳統業務企業,重倉股以醫藥生物、泛科技標的為主。而其他都含有溫氏,創業藍籌前10大重倉股中有東方財富、同花順金融服務公司。

從基金規模和持有人結構來看,創業板50具有規模優勢,機構持倉與個人持倉分配也較均勻,華夏低波藍籌的機構配置比例較低。


綜上,我再捋一捋:
1)創業板50,剔除溫氏股份這類傳統企業,持股集中在醫藥生物+TMT,有泛科技的屬性(集中創業板);結合當下科技成長的環境,所以近1年表現更優。
2)創精選88,在創業板里又挑了一遍中小市值公司。它在2014、2015年彈性好,因為當時正值上輪再融資政策鬆綁,炒的就是小票,不過這次邏輯不大一樣了,我覺得並不是雞犬升天,還是要注重成長公司的質量,優秀商業模式和競爭優勢,利好的新興科技企業。
3)兩隻創業板Smart Beta指數,按理說偏成長的更適合創業板,但這幾年收益看創成長並沒有跑過創藍籌,不知道是不是因子的原因。
4)綜合費率、規模和流動性看下來,創業板50指數還是更好一點,更偏泛科技概念。
5)總體上,如果中期市場風格偏成長,偏中小市值的泛科技指數表現應該就更給力一些。
那麼,與前我們對比中,同樣以中小市值風格為主的科技100ETF相比呢?
創業板50集中在創業板單一板塊,波動風險更大;而科技100ETF是中小板佔比為主,創業板佔比33%左右,且是Smart Beta還有主動選股的策略,每3個月就調倉一次,優勢還是在的。看個人風險偏好。
我看了一下科技100ETF跟蹤的新興科技100指數,已經創出新高,其他幾隻泛科技指數還在爬坑中。給力。

創業板短期交易風險是有的,但結合中期風格偏成長的情況,子彈還會飛一會兒。
原創文章,作者:投稿專員,如若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s://www.506064.com/zh-tw/n/3212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