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態硬碟和U盤的工作原理是一樣的,都是主控晶元+FLASH存儲晶元。不過很多人就有疑問了,同樣是快閃記憶體造出來的東西,為什麼U盤速度永遠追不上固態硬碟呢?固態硬碟和U盤有什麼區別?其實兩者之間區別很大,下面快啟動小編就給大家簡單說說。

為什麼U盤速度永遠追不上固態硬碟呢?
我們都知道,現在有很大部分U盤都已經採用速度更快的USB 3.0甚至USB 3.1介面了,其性能提升不言而喻。比方說閃迪推出的高端U盤閃迪CZ880,採用的就是USB 3.1介面,其最大讀取速度高達420MB/s、寫入速度也達到380MB/s。但即使是已經達到了這樣的水平,與現在流行的M.2固態硬碟相比還是差了很多。
這其中的原因就是它們的主控演算法不一樣!
固態硬碟採用的是一種特殊的演算法,這個演算法每個廠家都不一樣,而且是封裝在主控晶元里的。通過這個演算法,可以使數據平均分配到固態硬碟里的每片flash上,在提高速度的同時,也極大的延長了flash的壽命。
更為高效的演算法可以對數據進行高速壓縮讀寫,尤其是讀取速度可以達到很高,更為高效的演算法可能速度平平,但是卻能極大延長FALSH晶元的壽命,一般固態硬碟正常使用的話四五年問題不大。
除了主控演算法的不同,固態硬碟和U盤還有很大的區別——
壽命可以極大的延長
我們也知道,U盤故障頻發,這是因為一般U盤也就是一片FLASH晶元,高端些的兩片。
反覆對一片晶元上相同存儲結構單元會加速晶元的老化,而固態硬碟上晶元遠不止一片,兩片,而是高達數十片晶元,通過主控的協調,將數據不同分攤到不同晶元進行操作的,平衡每一片晶元的使用量,無形中疊加了所有晶元的讀寫次數極大的延長了穩定工作的時間。
可以同時讀和寫
同時從硬碟拷貝一個文件到U盤和從U盤拷貝一個文件到硬碟上的速度,相對於你單獨拷貝文件到U盤或者硬碟的速度要慢很多,因為FLASH晶元相同的 存儲單元結構同一時間只能進行讀或者寫這單一操作。
FLASH讀寫數據是靠電壓的變化進行完成的,讀要一個電壓,寫要一個電壓,不可能同時產生2種電壓的,但如果有很多晶元,數據是分散開來的那麼對於一個晶元組合來說同時讀寫就是可能的。

顆粒和晶元的品質
現在市面上假冒U盤一抓一大把,但假冒的固態硬碟就比較少見了,這都是因為固態硬碟對技術的要求,如果想製作一個假U盤,你直接去網上購買一個偽劣主控晶元,再加上一塊哪怕是打磨過的Flash,焊接起來刷個主控就可以組成一個U盤了。
而要是想製作一塊固態硬碟,如果你沒有強大的研發能力,主控這個關卡都是過不了的:你需要協調多個晶元的讀寫;需要處理數據的緩存與Flash之間的關係;需要進行多通道可以同時讀取寫入的技能。
主控晶元不同
U盤和固態硬碟結構原理是一樣的,主控晶元+FLASH存儲晶元,但U盤的主控晶元屬於精簡版的。取消了sata控制器,但是保留有zif(ce),esata,usb等移動設備通用的控制器。據說對於定址能力也簡化了,目前最多只能做到8片FLASH晶元。
而固態硬碟的主控晶元少則 支持16片FLASH晶元,多則達到32片FLASH晶元,甚至更多。另外相同品牌和系列的固態硬碟通常存在一種情況,容量越大,速度越快。因為如上文,一塊主控晶元控制16或32片FLASH晶元進行同時的讀寫操作,類似機械硬碟的陣列概念。
以上就是固態硬碟和U盤的區別。總的來說,它們都是採用FLASH晶元存儲技術,但是在主控演算法、壽命延長和同時讀寫等方面都有著很大的區別。
原創文章,作者:投稿專員,如若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s://www.506064.com/zh-tw/n/3198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