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80後女大學生的山區創業故事「女大學生如何創業」

讓青春像扁桃花一樣綻放——一名「80後」女大學生的山區創業故事

宋學琴腰上綁著繩索,在汾西縣核桃丈村陡峭的山坡上嫁接扁桃(3月31日攝)。新華社記者 曹陽 攝

新華社太原6月12日電 題:讓青春像扁桃花一樣綻放——一名「80後」女大學生的山區創業故事

新華社記者陳忠華、王井懷、霍瑤

告別城裡的溫馨小家,宋學琴又奔向60公里外的土窯。

60公里,兩種人生。

12年前,「80後」女大學生宋學琴執拗地嫁進了呂梁大山;8年前,這個外鄉妹子又將自己「嫁」上了孤寂的山桃枝頭。

坡上次第花開,宛若青春在奮鬥中綻放。

紮根

出生在河北大平原的宋學琴沒有想到,有一天自己會與大山結緣。

所有的故事,始於10多年前的那次相遇。

2005年,大學畢業的宋學琴在邯鄲一家律師事務所上班。一次偶然的機會,她結識了來河北打工的山西小夥子侯俊豹,「人踏實、心善,眼睛明亮」。

堅決不同意的父母早有打算:要嫁在當地,最好招個上門女婿。

「自己的路,自己走!」沒有彩禮,也沒有娘家人的祝福,宋學琴獨自一人跳上長途大巴,嫁到了千里之外呂梁山深處的汾西縣核桃丈村。

「也算是旅行結婚吧!」那時的宋學琴,心中滿是對未來的憧憬。

婚結了,生活才剛剛開始。

群山包圍的核桃丈村只有56戶人家,地無三尺平,八溝連九梁,一眼望去除了山就是垣。村裡人趕集要到30多里外的鎮上。第一次趕集,宋學琴蹬上高跟鞋隨著丈夫出了門,誰曾想崎嶇不平的山路給了她一個下馬威:穿著鞋硌腳,脫了沒法走。

「兩個人過日子,一起奮鬥才有意思。」趕集歸來,宋學琴默默地把高跟鞋放進了柜子。

奮鬥的路上充滿艱辛。接下來的幾年,小兩口開過小飯店,辦過小石膏廠,在村子裡放過羊,在山上養過雞……「屢戰屢敗」的宋學琴心裡倒也想得開,創業路上怎麼可能一帆風順?「咱別的沒有,就是不服輸!」

村裡也有嫁來的外地媳婦,但很少有人吃得下山裡的苦,有的連過年那幾天也待不住。有文化、能折騰的宋學琴卻在這個貧困縣裡的貧困村紮下了根,成了一個地道的山裡媳婦。

生活的磨礪,讓這個外表弱小的姑娘身上平添了不少韌勁兒。人的生命力,不就是在這樣的「煎熬」中強大起來的嗎?

嫁接

核桃丈村沒有幾棵核桃樹,倒是山桃樹滿山遍野,默默地花開花落。宋學琴起初也沒有想到,自己的創業夢會與這片山桃交織在一起。

2009年,宋學琴在網上搜索項目時,陌生的扁桃仁闖入視線:扁桃仁俗稱美國大杏仁,國內產量遠遠不能滿足市場需求,絕大部分靠進口,可用山桃、山杏進行嫁接育苗……

宋學琴眼睛一亮:咱這房前屋後全是野山桃樹,可以把扁桃嫁接到山桃上啊!聽了這「奇思妙想」,村裡的大爺大媽紛紛搖頭。

「山桃還能嫁接賣錢?活這麼大歲數了沒聽說!」

「5年後才能掛果,養豬都比這來錢快!」

有市場有資源,搞嫁接肯定沒問題!宋學琴看中的,九頭牛都拉不回。她堅信,只要有顆創業心,哪裡都能挖出金子。

輾轉找到汾西縣科技發展中心主任曹玉貴的電話,宋學琴興沖沖打了過去。蹲在采穗圃里,曹玉貴正為扁桃推廣的事兒發愁,「一個外地口音的女孩打來電話,一口氣把緯度、光照、溫度說了一通,當時我大吃一驚。」

就這樣,找到組織的宋學琴在村裡承包了200多畝山地,成了全縣最早的一批扁桃種植示範戶。

「扁桃啊扁桃,你能在山桃枝頭開花結果嗎?」站在樹下,宋學琴充滿渴望。

理想與現實,隔著幾許溝梁。搞扁桃嫁接,步步並不輕鬆。

地里坡上長滿野刺。早晨,小兩口拿起鐮刀和斧頭上山砍荊棘;晚上,兩個人坐在炕上拔身上的刺,「白天砍多少枝,晚上就得拔多少刺!」

這些年,夫妻兩人在扁桃嫁接上投了二三十萬元,沒錢了就出去打工掙點。有一次,宋學琴去附近的雞廠餵雞。40多攝氏度的高溫、令人嘔吐的糞味,她愣是悶在雞棚里40多天。

沒有什麼能夠阻擋一個創業者對美好生活的渴望!

每年春天,人們都會看到這樣的景象:一個小個子女人把繩子一頭拴在山頂的樹上,另一頭綁在自己腰上,像猴子一樣滑下陡峭的山坡,悠來盪去地一棵一棵嫁接扁桃。

綻放

長年的風吹日晒,宋學琴臉上有了「高原紅」,手也變得粗糙、厚實。一心撲在了扁桃上的宋學琴好像著了迷,在她窯洞的抽屜里放著4本「扁桃日記」,記錄著種植的點點滴滴:開花時間、嫁接日期、噴葯時間……

一頁頁手寫的筆記,是宋學琴創業路上的最好註腳。「黃土高原沒種過扁桃,這可全是難得的資料。」果樹專家對宋學琴豎起了大拇指。

2015年和2016年當地接連遭遇冰雹和霜凍,曹玉貴更覺得宋學琴確實不簡單:她像個沒事人一樣,照樣砍灌木、嫁接、施肥。有一陣子老曹都快撐不住了,宋學琴便同他開玩笑:「曹主任,你可不能撒手不管啊,那樣我們就找不到組織了。」

「學琴就像穩定劑,穩定了軍心,也堅定了我的信心。」曹玉貴感慨地說。

又是一個春天,坡上的桃花開了。不同的是,一直開粉紅花的山桃,這次開出了粉白色的扁桃花。「多麼可愛的粉白啊!」宋學琴連忙放下手中的活,第一次忘情地欣賞著這一片片怒放的精靈。

2014年秋天,山桃樹結出了扁桃,宋學琴終於迎來了嫁接後的第一次收穫。接下來,她和丈夫在汾西縣城安了家,兩個孩子也在縣城上了學。「我也有個梳妝台!」雖然顧不上打扮,學琴也愛美。換下山裡穿的工作服,回到縣城的宋學琴穿著和城裡人一樣體面。為了往返方便,前年小兩口又花兩萬多元買了輛二手車。

一腳在城市,一腳在大山,雖然奔波辛苦,學琴卻樂在其中。為了剛起步的扁桃事業,她每年都有9個月鑽在山溝里,育苗、支架、修剪,守望著樹樹花開。

今年的扁桃花開得格外鮮艷。多年的奮鬥,宋學琴比別的年輕人多了一份堅守。正是這份堅守,讓扁桃花兒綻放得更從容、更美麗。

追夢

剛嫁來時,看著村裡的窮苦老人,宋學琴心裡酸酸的。「這裡生活太苦了,要是能有一條致富路子,讓全村百姓都過上好日子就好啦!」

她的心愿在慢慢實現。村裡的溫老漢學著嫁接了十幾畝扁桃,「祖祖輩輩種玉米,拔不了窮根。扁桃20多塊錢一斤,跟著學琴干准沒錯。」

60多歲的張素蘭大娘真心喜歡這個外地媳婦。「會種扁桃,能吃苦,我逢人就誇,她就像豫劇《朝陽溝》里的銀環,是咱村裡的農業科學家!」

「宋學琴的嫁接技術全縣一流。」省里的果樹專家何勇說。如今,宋學琴的合作社有成員10多人,十里八鄉甚至鄰縣的人都跑來跟她學技術。這些年下來,粗略估計,她帶出來的徒弟成百上千人。

身為村黨支部委員的宋學琴是個熱心腸,起初村裡只有她懂嫁接,誰家的扁桃長瘋了,她二話不說就去幫著除枝,村裡有幾戶遇到困難想放棄,她又上門苦口婆心去勸說。

經過幾年推廣,在宋學琴的示範作用下,汾西縣發展扁桃經濟林1.7萬餘畝,成為全國除新疆以外最大的扁桃生產基地。下一步,縣裡打算引進大型種植加工企業,將小扁桃做成大產業。聽到這些消息,宋學琴充滿期待,會有更多的百姓因為扁桃過上好日子!

從嫁入大山,到「嫁上」扁桃,默默的堅守和不懈的奮鬥,伴隨宋學琴一路走來。「雖然累,但每天都很充實。」宋學琴說,一個人可能在不起眼的角落,但不能把自己「過小了」。一直奮鬥著,心裡的那個夢想才會有意義!

閑下來時,她的兩個孩子想出去旅遊,但計划了多次都沒走成。「再說吧,再說吧」,她惦記著還沒修剪的扁桃枝,又鑽進山裡。也許是心存歉疚,她把合作社命名為「卓含農林專業合作社」,卓含是兒子的名字。

放棄了城裡安逸的生活,宋學琴從沒有後悔過。但是想到遠在河北的家人,這個執拗的姑娘還是心裡一酸。「只有好好乾,將來才能更好地報答他們。」

又是一年扁桃花開。

「我跟扁桃有緣。扁桃耐旱,我也能吃苦;扁桃殼硬,我也挺倔強;扁桃耐得住寂寞,我也能沉得下心。」

「哦,可能我就是一棵扁桃吧。」

讓青春像扁桃花一樣綻放——一名「80後」女大學生的山區創業故事

汾西縣核桃丈村村民們跟宋學琴(左一)學習嫁接技術(4月13日攝)。新華社記者 曹陽 攝

讓青春像扁桃花一樣綻放——一名「80後」女大學生的山區創業故事

宋學琴(右)在汾西縣核桃丈村向農業專家學習捕鼠器的使用方法(3月31日攝)。新華社記者 曹陽 攝

讓青春像扁桃花一樣綻放——一名「80後」女大學生的山區創業故事
讓青春像扁桃花一樣綻放——一名「80後」女大學生的山區創業故事

宋學琴在汾西縣城的家裡教兒子騎自行車(4月12日攝)。新華社記者 曹陽 攝

讓青春像扁桃花一樣綻放——一名「80後」女大學生的山區創業故事

宋學琴在汾西縣城的家裡輔導女兒做作業(4月12日攝)

原創文章,作者:投稿專員,如若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s://www.506064.com/zh-tw/n/319499.html

(0)
打賞 微信掃一掃 微信掃一掃 支付寶掃一掃 支付寶掃一掃
投稿專員的頭像投稿專員
上一篇 2025-01-12 12:11
下一篇 2025-01-12 12:11

相關推薦

發表回復

登錄後才能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