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解兩者區別及聯繫「用戶定位與用戶畫像的區別」

什麼是用戶畫像、「用戶畫像和用戶標籤、標籤、標籤體系的關係」、用戶畫像的應用、怎麼做好用戶畫像、參考資料,主要介紹用戶畫像的定義、應用以及怎樣做用戶畫像才能助力業務發展,適合對數據感興趣的互聯網人閱讀。以下,enjoy:

一文帶你講透:什麼是用戶畫像

在互聯網的各項業務中,無論是金融、電商、社交,還是新媒體、新零售,如何優化產品,提升服務都是最重要的事。其中的關鍵一項,就是理解用戶。隨著大數據技術的發展,聚焦於產品、服務的效率和質量的精準營銷、廣告投放、個性化搜索和推薦、風險控制、商業預測、體驗優化、商業分析等逐漸展開。作為基礎的「用戶畫像」、「標籤」也應運而生。

1、什麼是用戶畫像

一般來說,用戶畫像就是給用戶打標籤,如性別、年齡、興趣愛好、行為偏好等。但是在中文語境中,存在將User Persona、User Profile兩個概念混淆,都稱作用戶畫像的情況。其實還是不一樣的。

一文帶你講透:什麼是用戶畫像

(1)”User Persona”VS”User Profile”

Persona : the aspects of a person’s character that they show to other people, especially when their real character is different(「一個人向他人展示的特徵,尤其是不同特徵」,更多強調的是特定情景下用戶角色的概念).

Profile : a brief written description that provides information about someone or something(對某人或物的信息的簡要描述).

從定義看,User Profile是用戶畫像,User Persona翻譯為用戶角色更合適。

(2)用戶角色(User Persona)

用戶角色(User Persona)的概念始於1997年,交互設計之父Alan Cooper在《About Face:交互設計精髓》提出了「Personas are a concrete representation of target users」 (角色是目標用戶的虛擬代表),是一種產品設計和用戶研究的系統化方法。其中提出了兩種構建用戶角色的方法:

用戶角色:基於對用戶的觀察訪談、問卷調查等研究結果建立,嚴謹可靠但費時。例如,在用戶調研階段,產品經理經過調查問卷、客戶訪談等方式了解用戶的共性與差異,匯總成不同的虛擬用戶。

臨時用戶角色(ad hoc persona):基於行業專家或市場調查數據對用戶的理解建立,快速但容易有偏頗。

用戶角色多出現於產品、服務的策劃設計階段。我們可以站在用戶角色的立場,討論場景、體驗、目標,思考用戶需求、策劃產品,以保持對目標用戶的清晰認知,避免產品偏離用戶需求。

用戶角色作為目標用戶的集合,不指代具體的人,但具備一個現實人物的各種特徵,包括姓名、性別、年齡、城市、長相、職業、興趣愛好、生活習慣、行為偏好、婚姻狀況、家庭情況、收支情況等。

一文帶你講透:什麼是用戶畫像

圖1:用戶角色(User Persona)示例

為了保持對目標用戶認知的一致性,一個產品、服務一般只構建一個用戶畫像。大型綜合性產品可能會構建多個用戶畫像,但主要畫像一般只有一個,其他為輔助畫像。

(3)用戶畫像(User Profile)

用戶畫像(User Profile)是根據用戶屬性、用戶行為等數據分析抽象出來的標籤化用戶模型。其核心工作就是給用戶打標籤,利用一些高度概括、容易理解的特徵來描述用戶。這樣既可以讓人更容易理解用戶,也方便計算機處理。這些標籤的數量越豐富,標籤越細化,對用戶的刻畫就越精準。由這些標籤的集合可以抽象出一個用戶的信息全貌,如圖2所示是某個用戶的標籤集合,每一個用戶標籤都分別描述了一個維度,各個維度相互聯繫,共同構成對用戶的一個整體描述。

一文帶你講透:什麼是用戶畫像

圖2:用戶畫像(User Profile)示例

比較
用戶角色(User Persona)用戶畫像(User Profile)階段
產品、服務的策劃設計階段積累了一些用戶數據的成熟階段
來源
主要來源於產品、設計人員對用戶的觀察訪談、問卷調查、理解。主要基於真實積累的用戶數據,結合具體的業務場景產生的用戶標籤。作用

可以幫助我們形象地了解目標用戶的行為特徵,作為我們判斷用戶需求的依據。

構成了對於一個用戶的真實描述,可以不斷刻畫用戶,優化產品,提升服務。

隨著互聯網的發展,產品、服務的運作發生了很大變化:因為產品開發成本高、時間緊、資源有限等,以「快速試錯、迭代開發」為特點的精益創業方法開始蔓延開來。

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一個產品、服務的真實用戶群體也在變化,在規劃設計階段虛構的用戶角色需要重新研究、設想。而這種情況下,用戶角色(User Persona)有時候會反應滯後。加之大數據的發展,減少了原先的不確定性,相比於用戶角色(User Persona)觀察訪談、問卷調查的方法,用戶畫像(User Profile)具備天然的技術優勢,互聯網更多的業務轉向用戶畫像(User Profile)。

2、用戶畫像和用戶標籤、標籤、標籤體系的關係

(1)用戶畫像VS用戶標籤

用戶畫像、用戶標籤是整體和局部的關係。用戶畫像是整體,相對比較抽象;用戶標籤是局部,相對比較具象。整體和局部的關係通過「標籤體系」體現。例如,一個人有四肢、五官、軀幹,但只有合起來,才是一個人。

一文帶你講透:什麼是用戶畫像

圖3:用戶畫像、用戶標籤、標籤的關係圖

(2)標籤體系

在構建用戶畫像的過程中,對標籤進行分層、分類,關聯組織,然後形成的體系,即標籤體系。例如,一個人的標籤包括生日、性別、身高、體重、興趣愛好、行為偏好等,裡面的每一項都是用戶標籤,他們共同組成了標籤體系。

一文帶你講透:什麼是用戶畫像

圖4:標籤體系

(3)標籤VS用戶標籤

標籤可以分為用戶標籤、內容標籤、硬體標籤、商品標籤等。標籤包含用戶標籤,用戶標籤是標籤的一個類別。

3、用戶畫像的應用

構建用戶畫像,通常需要大量的數據、時間、人力,是一件高成本、長期投入的事。但大部分互聯網公司仍然希望能做一份全面、精準的用戶畫像。

那麼用戶畫像有哪些應用,使得各公司前赴後繼地投入呢?

一文帶你講透:什麼是用戶畫像

總結了下,應用大體有以下幾個方面:

精準營銷:將用戶分群,通過郵件、簡訊、App進行消息推送,在相同的成本下,有更好的營銷效果。

廣告投放:基於一系列用戶屬性、行為相關的標籤,進行對目標用戶的廣告投放。

個性服務:用戶畫像、行為分析是高轉化個性推薦、搜索的極重要的數據基礎。在細化場景中,把特定用戶與意圖分析相結合,精細提高轉化率的過程中,可以根據人群標籤進行有針對性的排序。例如,給大學生情侶推薦情調酒店。

風險控制:通過用戶的常用設備、行為習慣、消費偏好、是否有危險夥伴往來、常駐地等用戶標籤,進行信用判斷,控制風險。

體驗優化:對產品的受眾分析,理解用戶的心理動機和行為習慣,優化產品、服務質量,甚至做到產品、服務的私人定製等。

商業分析:通過用戶畫像,進行行業趨勢分析、競品分析、商品定價、網路規劃等,發現商機,進行商業決策。

一文帶你講透:什麼是用戶畫像

圖5:用戶畫像的應用

從上面可以看出,用戶畫像的業務應用較多。通過用戶畫像的屬性、興趣愛好、行為偏好等標籤的應用,可以起到優化產品,提升服務,增加企業利潤的作用。

4、怎麼做好用戶畫像

做用戶畫像的初衷可能很好,但卻容易淪為形式主義,到最後可能只出了一份用戶畫像的報告,性別、年齡、興趣愛好、地理足跡、消費金額等。看著高大上,卻沒什麼效果。

一文帶你講透:什麼是用戶畫像

(1)業務驅動

說到底,用戶畫像的目標是理解用戶,提升業務發展。所以構建用戶畫像的核心是和業務緊密關聯的,需要和業務部門溝通需求,然後進行標籤建模。

首先業務部門需要有清晰的業務模型、目標。然後數據人員了解業務的來龍去脈,包括行業特點、業務場景、業務形態、業務需求、用戶的消費邏輯等,充分考慮了業務需求後,開始構建用戶畫像。筆者在這裡沒有提及數據、演算法、模型,是因為在大方向上,業務比技術更重要。

好的用戶畫像,既是數據生態體系,也是業務和運營的生態體系,它是一個複雜的交叉領域。

而在考慮業務的需求之外,也需要從更高維,考慮需求的背景意義、綜合成本、開發周期、業務解耦、投入產出比等。比如,有那麼多用戶維度,怎麼選擇標籤?選擇標籤的原則是什麼?後續怎麼維護、跟蹤?什麼情況下,標籤需要迭代?業務變化了,是否需要調整?

定好了標籤,怎麼評估用戶畫像的效果?效果不好怎麼辦?有沒有更多擴展的應用場景?怎麼平衡演算法的準確度、數據規模、更新速度?

這些都是用戶畫像在業務中經常碰到的問題。

一文帶你講透:什麼是用戶畫像

(2)深入思考

做好用戶畫像,還要深入思考。不能想當然地做一個全面精準的體系,卻忽略了用戶畫像的核心價值。用戶畫像是商業目標下的用戶標籤集合。

一上來就猜測用戶的性別,籍貫、常駐地,收入多少,是否談戀愛,喜歡什麼,準備消費購物嗎?這些是沒有意義的。是男是女如何影響消費決策,收入多少影響消費能力,是否談戀愛會否帶來新的營銷場景,消費購物怎麼精準推薦,用戶決定買什麼、不買什麼的原因和邏輯,這些才是用戶畫像背後的邏輯。

不是有了用戶畫像,便能優化產品、提升業務。而是為了優化產品,提升服務,增加利潤,才需要用戶畫像。這是很容易忘記的。比如,我們想要挽迴流失用戶,選擇70%以上概率的用戶,還是50%呢?要考慮業務,挽迴流失用戶是手段,不是目的,如果實際目的是通過挽迴流失用戶提高利潤,那麼閾值的選擇迎刃而解。計算不同閾值下,挽回用戶的投入、產出、ROI,選擇最優解。

推而廣之,個性化推薦也好,廣告投放也罷,它們有更複雜的維度、標籤、特徵,本質也是找出用戶最近想不想購物,想不想旅遊。在最恰當時機,把最合適的信息推給用戶,獲取最大的利益。

像姓名,在電商和消費行業,除了生理上的性別標籤,還會建立消費模型上的性別標籤,有些人雖然是男性,但購物行為是女性,這是要區分的。

這些舉例,是簡化的。具體情況,還需要深入思考裡面的運行邏輯。

(3)持續優化

解決了業務問題,給出一個全面的用戶標籤體系,是不是就可以了呢?答案是否定的,這裡面有兩個原因:

大多數情況下標籤體系是開放的,標籤和標籤值也有時效性,並不可能一勞永逸。直播就是個很好的例子:新的內容、品類、熱門話題不斷產生,不斷地研究、調整也就不可避免了。

而且每家公司、產品服務的用戶都有各自的特點,加上數據源、演算法的不同,只有根據效果,持續迭代,才有可能取得更好的結果。

總之,用戶畫像應該從實際業務出發,解決實際的業務問題,根據業務目標、用戶畫像應用的反饋,不斷迭代、演進,才能取得最好的效果。

原創文章,作者:投稿專員,如若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s://www.506064.com/zh-tw/n/318625.html

(0)
打賞 微信掃一掃 微信掃一掃 支付寶掃一掃 支付寶掃一掃
投稿專員的頭像投稿專員
上一篇 2025-01-12 11:59
下一篇 2025-01-12 11:59

相關推薦

發表回復

登錄後才能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