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解讀二八法則「柏拉圖分析法二八原則圖解」

1897年,義大利經濟學家柏拉圖(V.Pareto)在對19世紀應國社會各階層的財富和收益統計進行分析時發現:80%的社會財富集中在20%的人手裡,而80%的人只擁有社會財富的20%。之後,在對不同時期和不同國度的社會財富分配的統計資料做分析時,這種現象反覆出現。這些數據足以證明社會財富的分配模式是不平衡的,而且這種不平衡是可以預期的。

這就是「二八法則」,但在當時並沒有引起多少人的注意。

世人開始對「二八法則」深刻了解,是在二次世界大戰後了,應該歸功於哈佛大學語言學教授吉普夫和羅馬尼亞裔的美國工程師朱倫。

質量分析工具柏拉圖的二八法則,柏拉圖法則及製表思路

1949年,哈佛大學語言學教授吉普夫發現了「最省力法則」,那就是對「二八法則」的重新發現與解釋。他的「最省力法則」說的是:資源總是會自我調整,目的是使工作量減少。而大約20-30%的資源,與70-80%的資源活動有關。

後來,羅馬尼亞裔的美國質量管理專家朱蘭博士(Mr. Joseph H.Juran)通過自己的分析和研究發現,在產品品質中隱含著「80/20法則」。在他的倡導和實踐下,「80/20法則」成為全球品質革命的中心思想。

以後,「二八法則」也被人們叫做「柏拉圖法則」、「柏拉圖定律」、「80/20法則」、「80/20定律」、「最省力法則」、「不平衡原則」等。

柏拉圖分析法

十九世紀的經濟學家「維爾法度·柏拉圖」首創的一種分析方法。

質量分析工具柏拉圖的二八法則,柏拉圖法則及製表思路

柏拉圖在解決問題流程時提出,在完成魚骨圖分析及資料搜集後,要使用次數分布技術,區分「少數重點因素」和「大量微細因素」。

柏拉圖分析背後的理念是把數據按次序排列,一般以柏拉圖表展示。

來源

柏拉圖在解決問題流程時提出,在完成魚骨圖分析及資料搜集後,

要使用次數分布技術,區分「少數重點因素」和「大量微細因素」。

這種分析法是十九世紀的經濟學家「維爾法度·柏拉圖」首創的。目的是把一大堆數據重組,排列成有意義的圖表,從而指出問題的原因所在和優次關係,我們姑且稱之為「柏拉圖分析法」。

質量分析工具柏拉圖的二八法則,柏拉圖法則及製表思路

理念

柏拉圖分析背後的理念是把數據按次序排列,一般以柏拉圖表展示。跟棒型圖表一樣,柏拉圖分析展示的是分布,所不同的是,棒條的排列是由多至少。柏拉圖表用一條累積連瞃,代表直

軸棒條的百分比總數,從左至右一直累積上去。

原創文章,作者:投稿專員,如若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s://www.506064.com/zh-tw/n/318536.html

(0)
打賞 微信掃一掃 微信掃一掃 支付寶掃一掃 支付寶掃一掃
投稿專員的頭像投稿專員
上一篇 2025-01-12 11:59
下一篇 2025-01-12 11:59

相關推薦

發表回復

登錄後才能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