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產品經理在日常工作中會用到大量的軟體工具,每種工具都有它適合的場景。所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恰當地選擇不同的工具,對產品經理來說非常重要。每種工具的背後也對應著產品經理相應的技能以及思考。
今天我就跟你分享一些我在工作中常用或常見的軟體工具,以及我的一些思考。
紙筆 + Scanner Pro
選擇用紙筆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有沉浸感,注意力比較容易聚焦。紙和筆像是身體的一部分,不需要用額外的精力考慮怎樣使用,可以把所有的精力放到內容本身;二是無需過度關注細節,紙的面積有限,而且筆頭通常比較粗,所以在畫圖的時候不會被細節問題牽扯精力,可以把注意力放到產品邏輯骨架上。
用手繪的方式做早期線框圖還有個好處。它橫不平豎不直,形式上足夠隨意,不會限制和誤導設計師後期對頁面的重新布局和設計。有時候即便是用軟體畫產品線框圖,也會用素描風格,就是為了避免過早在設計上有所傾向。
另外,我還有個比較主觀的建議,推薦大家可以嘗試用鉛筆。我每次削鉛筆的時候都特別有儀式感,好像暗示自己接下來就要進入一個思考和工作的狀態;而且鉛筆划過紙面的聲音比鋼筆更舒適,鉛筆還可以通過力度和角度調節筆劃粗細和深淺。還可以買一堆彩色的鉛筆,畫一出喧鬧舞台劇。
紙面的原型或流程畫好之後,最好可以掃描存檔。我平時會使用 Scanner Pro,這是一款手機掃描工具,可以識別紙張或白板的角度,提高內容的對比度,生成 PDF 或者圖片,效果跟掃描儀基本一致。類似的工具有很多,比如印象筆記、掃描全能王之類,大家可以挑一個趁手的使用。
手繪稿可以高效地確定方向和抓住創意,但一旦進入後期,整個業務流程便清晰、龐雜起來。這個階段,還是要正兒八經畫圖,因為掃描稿很難被頻繁修改,不方便傳播,也會顯得不夠正式。這時候,我們就需要用到原型工具和流程圖工具。
原型工具
Axure/Keynote/OmniGraffle/Sketch/墨刀/POP 等
我最常用的工具是 OmniGraffle(Mac),它的功能強大,組件眾多,產品原型和邏輯、流程圖都可以勝任,不過只能做靜態。它的價格確實不便宜,不過,考慮到是吃飯的傢伙,還是忍痛剁手了。
用 OmniGraffle 的話,你需要盡量記住快捷鍵,這樣效率提升就會很明顯。另外就是廣泛地收集各種各樣的組件庫,用 OmniGraffle Stencils/OmniGraffle Templates 做關鍵詞去搜,很多資源可以用,千萬不要自己憋著畫,這樣會太浪費時間。
Axure 一度是最流行的原型製作工具,它基於動態面板和變數功能可以做出動態 Demo,如果多花點精力更是能把 Demo 做得幾乎亂真。雖然橫跨 Windows 和 Mac 兩大平台,它的價格實在不菲(大概比 OmniGraffle 貴十倍),不過擁護者眾多,所以也是產品經理簡歷上被提及最多的技能。
我先前曾用過Axure一段時間,當時可謂是沉迷其中難以自拔,後來發現自己將越來越多的精力放在把 Demo 做得更逼真、更動態上了,這一點實在有些捨本逐末的意味。後來剛好換了一份工作,公司沒有買許可證,自己買又捨不得,所以一咬牙就戒了,守著 OmniGraffle 天荒地老。
如果你用 Axure,我覺得,你有必要學會這套動態機制的用法,但需要注意一點,不要像我曾經那樣深陷其中。有可能你花一下午在 Axure 里做一個精細的動效,人家工程師兩行代碼就搞定了,這不是你的活兒,要記得適可而止。
後來有段時間,好像是從矽谷傳過來用 Keynote 做動態原型的方法。具體方法就是把幻燈片尺寸設置成手機屏幕大小,然後擺放元素,通過點擊元素跳轉,串起整個使用流程。
因為 Keynote 可以直接使用的組件很多,目前又有了圖層視圖,再加上是蘋果免費的App,所以還真是挺適合做原型的。我用過一次,它沒有太複雜的布局和流程,用來確實挺順手,而且做演示也很方便(畢竟 Keynote 是專門做演示的工具),大家也可以嘗試。
Sketch 是近幾年開始流行起來的產品設計工具。這種工具已經不止可以做原型了,甚至可以直接輸出視覺稿。Sketch 的生態很完整,教程夠多,各種插件和組件也非常豐富,比如可以用插件來直接在輸出圖上做標註等。
我們創業初期那會兒,沒有設計師,就是產品經理直接用 Sketch 出圖,前端工程師拿來就切了上線,基本也能湊合看。
Sketch 是訂閱制,一年幾百塊,如果作為產品設計的主力工具,這並不算貴,可以考慮。和 OmniGraffle 一樣,如果用 Sketch ,一定也要記得多去研究組件和插件,不要吝嗇花錢,買模板能極大地提高工作效率。
還有兩個值得提及的工具,一個是國產的墨刀,另一個是輕量級的手機應用 POP。這兩款工具都非常適合做移動應用的前期架構和流程設計,效率很高。
墨刀做出的原型可以在各端做動態演示,而且完成的作品可以存儲在雲端,不用發郵件就能保持版本同步。POP 則是直接拍照,通過設置熱區來串起使用流程,適合在紙上畫好原型之後做一些交互流轉路徑,一般也用於早期。
除了上述的工具之外,還有很多做原型的應用。比如 Origami、Justinmind、Figma ,這幾個都算比較知名,但我用過之後覺得 Origami 和 Justinmind 都有點難上手。
大半年前,我看到幾篇報道說 Figma 要憑藉強大的團隊協作功能替代 Sketch,還可以直接導入 Sketch 的模板,但因為 Figma 是基於 Web 的,我試了一會兒卡到吐血,默默地就退了。
這些工具的對比和評測介紹特別多,我倒覺得其實都大同小異,大家沒有必要在工具中花費太多精力。選一兩款自己拿手的,作為主力工具使用,同時可以經常試用一下新出來的工具,大概有個了解即可,一定不要被工具限制或捆綁。
還有要提醒的就是不要自己對著菜單摸索,而是花點時間看幾個教程,充分地了解工具的能力,這麼做可以大幅度提高工作效率。但千萬不要花過多的精力去研究工具,工具玩得再溜也不可能成為產品專家。
思維導圖
MindManager/MindNode/XMind
產品經理經常需要結構化拆解一些思考,很多人會用到思維導圖。思維導圖是一種很好的結構化發散思維的框架。你可以天馬行空地想,然後對這些想法聚類、連接。我主要會把思維導圖用在產品設計和項目的前期,用做詳細分析前的收集工作,通常是為了保證整體邏輯的完整和窮盡。
製作思維導圖工具很多,比如 OmniGraffle、Keynote 都可以勝任,甚至 Sketch 也可以;但術業有專攻,專門的思維導圖工具會有很多快捷操作。比如,回車鍵是在同一級上加入新節點,Tab 鍵是在下一級加入新節點等等。
熟知快捷操作可以讓精力更多地停留在思維和圖本身,而不是經常被畫圖動作打斷。這也是工具的本質:工具應當與人融為一體,讓使用者意識不到它的存在,得以全心全意聚焦於目標本身。
我在用 Windows 的時候用過 MindManager,在 Mac 上用的是 MindNode,這兩種大同小異。我覺得思維導圖工具比較關鍵的一點是:節點布局蠢不蠢。某些思維導圖工具自作聰明,非要自動布局,有時候手動排了半天覺得布局上合理了,結果多加一個節點,又被工具徹底打亂掉了,這種情況總會讓人氣得撓牆。
MindNode 基本不太會出現這樣的問題,而且它的樣子簡潔好看,但是用 MindNode 不太自由,不能很隨意地添加浮動的節點。
這一點 XMind 做得好一些,而且 XMind 模板眾多,還免費,所以我通常都會優先推薦 XMind。不過我對 XMind 之類的跨平台應用總是印象不太好,尤其是這種基於 Eclipse 的結構和樣式,一看到界面和布局就讓人想直接下班,可能我還是比較適合用紙和筆吧。
UML 圖
StarUML/Visio/LucidChart/ProcessOn
UML 是隨著面向對象興起的,主要還是應用在技術場景,但 UML 中的很多語法非常適合產品經理做概念模型、流程、狀態設計等;所以產品經理應當掌握 UML 的基本概念,並應用在產品設計中(將來我們會有文章專門講這個)。
早在用 Windows 的年代,我最喜歡用的 UML 工具就是 StarUML,因為足夠輕巧,組件豐富使用簡單,後來換到 Mac 平台,再也沒找到如此簡潔好用的 UML 工具。大部分工具都太重了,動輒就要做一個完整的 OOD 工具,不適合產品經理(後來 StarUML 也發布了 Mac 版,試了一下,已經變得非常重了,很失望)。
另一個 Windows 下常用的製圖工具是 Office 套件中的 Visio,使用體驗和圖形的樣式都特別 Windows,算是中規中矩吧。但要我說,還不如用 PowerPoint 畫,或許還能好看一點。
Mac 下的各種做 UML 的工具也很多。我用得最習慣的還是 OmniGraffle,尤其在熟悉了一些基本的快捷鍵之後,更是很難更換。我嘗試過一些替代性的工具,但如果這些工具沒有什麼特別抓人的特性,基本用幾次就退回 OmniGraffle 了。習慣確實是個很可怕的東西。
另外,也有基於 Web 的輕量級流程圖工具,比如 LucidChart 和國內的 ProcessOn 等等,這些工具都有在線協作的功能,有時候應急畫個流程圖也很方便。
總結
熟練地使用工具是成為產品經理的必要條件,但使用工具本身並不是目的,工具只是通向目的的路徑。
畫家之所以偉大是因為畫出了偉大的作品,而不是因為他能夠熟練使用各種型號的畫筆。樓下理髮店的 Tom 和 Kevin 之所以能升總監,也是因為他們能給人剪好頭髮,而不是因為剪子玩兒得溜。工具是為我們服務的,不要成為它的奴隸。
原創文章,作者:投稿專員,如若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s://www.506064.com/zh-tw/n/3183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