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重視的4大方面「產品價值包括哪些方面」

關於產品價值和策略的思考

寫在前面:

最近走了一遍0到1的項目,這個項目很有啟發性,所以復盤總結一下項目初期對於產品價值和策略的思考。這個項目所處的市場是金額體量大,卻很低頻的非離散市場。

項目接手後,我就開始了訪談調研和桌面調研,收集了行業數據和老闆和員工的需求。

  • 一方面收集老闆和員工的需求,以及對於這個產品的看法。
  • 一方面收集行業數據,為之後估算產品體量推倒里程碑做準備。

結合調研的結果,之後的思考流程就是:

1、了解每個模塊,挖掘需求,收集問題,思考問題

2、嘗試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案

3、定義北極星指標

4、拆解目標變為各個圍繞北極星指標的子目標

5、根據每個子目標,去逐個設計業務方案及產品方案

流程越靠後的,越偏向執行層面。

Tips:內容為平時積累整理,會有碎片感。

1、關於產品價值

產品價值一方面是收益,另一方面是對公司整體戰略所產生的影響。

認清需求

對於有價值的需求的理解,我舉個例子:

  • 我可以用筆來做書寫筆記的工作
  • 我可以用杯子來盛要喝的水或飲料

這是我們使用產品來幫助我們完成想要完成的工作。就是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我們都有各種各樣的工作要完成,而選擇使用一種產品可以幫助我們更輕鬆、更高效、更完美的地完成工作。

現在,當某人無法完成他想要完成的工作時,就會出現問題。這就會讓我們感到痛苦,因為手上的產品不能解決問題或者壓根找不到能解決的產品,無法完成這項工作了。

需求就由此而生。

1、衡量價值

但是如果我本身有工具可以幫我完成工作了,但只是效率低一些,那這類需求的滿足,大多只是錦上添花。以此需求為主要方向設計的產品,市場價值就會很低。

所以初期思考產品價值的時候,應該考慮幾個問題:

1、這個產品對公司來說是否足夠有價值?
2000萬的市場,你的利潤在裡面有多少?5%?10%?20%?

2、它是否能為公司提供不錯的投資回報(ROI)?
盈利模式怎麼樣,市場方案、業務方案怎麼樣,多久可以收支平衡,多久可以盈利?

3、如果我們提供解決他們所面臨的問題的機會,客戶會付費嗎?
前期1.0的跑通不是自己公司的跑通,而是面向市場後,別人願不願意接受為你所提供的產品價值付費。

產品設計的重點在於解決用戶的問題,而不是自嗨式的把注意力放在看起來「最合適」的解決方案。

避免埋頭對比哪個方案PPT做的好,聽上去更誘人,而是看我們的解決方案是否真的適合這個問題,以及這個方案是否真的會讓我們的用戶「微笑」。

需要靠融資膨脹起來跑馬圈地的行業,不是說沒有了,只是我覺得在當前不是一個理性的方式了,老闆掙錢就跑的除外。

2、收益體量

收益估算,難在利潤率上,需要不斷的調研測試的。

如果可以達到上下游的整合創新,就可以產生定價權。

比如通過整合供應鏈,降低了30%的成本,通過低成本的優勢打入了市場,佔據了30%的份額。如果產品的凈利潤率有10%,那2億的市場,佔據30%後,凈利潤就是近600萬。

這個不難估算。

關於產品策略

通過產品價值估算,了解到產品的天花板和最低點。

而如何盡量靠近這個天花板,並且如何突破天花板,就需要制定產品的戰略。

「如果我有一個小時來解決問題,我會花55分鐘思考問題,花5分鐘思考解決方案。」 – 艾爾伯特愛因斯坦

1、尋找切入點

一定不要用戰術上的勤奮,掩蓋戰略的上的懶惰。

前面就說了,製圖開發都是執行後面的執行工作。執行雖然非常重要,但是所有的落地都是最後一步,沒有想好切入點不要動,沒有想好切入點不要動,沒有想好切入點不要動。

一個產品經理首要應該清楚的了解產品上下游組成、利益鏈、決策對象和資源等,也就是了解裡面的每個組成和資源的價值,並弄清楚如何使他們組合在一起的,然後定策略。

產品策略可以說是一套縝密的計劃,描述了公司通過產品完成的目標、背後的原因以及打法。短期目標是什麼?長期北極星指標是什麼?產品為什麼會使得用戶收益?怎麼開發出產品來實現這些目標?

現在手上的項目就處於這種情況,公司在整個行業上游到下游,都有參與。

細心調研就可以找到非常多的切入點,我要做的就是全部羅列出來。然後結合公司情況,切入難易度,價值大小等,判斷好切入點。

比如有10個點,3個點找不到方向,那我們就先研究另外7個點,逐步逐步,選定方向,提取共性開始執行。

雖然這個工作可能會長達1.2個月,但以後回過頭來看,都會覺得都是值得的。

如果不做這步,那和賭博有什麼區別?全靠許願嗎?

2、定目標

如果你已經找到了切入點,這時候就該定目標了。也就是定義清楚你想通過產品實現什麼?為什麼?

北極星指標其實就是產品願景的具體化,定義了你對未來的看法。一般指標不一定都是GMV,比如撮合平台,可以是成單數。

之後就是推倒出如何達到這個目標,比如找到靠譜的上游和靠譜的下游,再進行拆分為各個子目標。比如如何找上游,如何找下游,如何定義靠譜,如何撮合,在產品上流程是什麼,怎麼監控過程,如何沉澱數據等等。

3、解決方案

然後就是具體的解決方案,輸出成業務方案+產品方案。期間,進行競品分析來了解市場可能的變化。競品分析完全可以直接用萬能的SWOT分析,來了解自己和對手產品的優勢、劣勢、機會和威脅。

4、里程碑

最後設定里程碑來定義產品每個階段是否成功。

這塊的定義,一般前期就是儘快的達到PMF,就是跑通業務流程,同時外部用戶達到一個滿意的留存。

或者用OKR(目標和關鍵結果)比如:

2021年獲得10,000個新用戶

這個月7日留存提高10%

2021年第一季度客戶流失率下降5%

未來3個月內,某功能的使用率增加30%

整套策略整理成產品路線圖,清晰的描述了產品背後的原因,隨時間推移的目標和方向。

原創文章,作者:投稿專員,如若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s://www.506064.com/zh-tw/n/318300.html

(0)
打賞 微信掃一掃 微信掃一掃 支付寶掃一掃 支付寶掃一掃
投稿專員的頭像投稿專員
上一篇 2025-01-12 11:58
下一篇 2025-01-12 11:58

相關推薦

發表回復

登錄後才能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