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會反覆糾結於「做運營是否能夠學到東西?」「會不會做了很久還是一個小運營?」這樣的問題,其實這樣的職業發展問題,是所有職業都會遇到的,而從事一個職業,是否學到東西,那完全是看每個人自己的努力和選擇的,每個人在職業上花費的時間和腦力不同,所以你會看到每個人在職場上的發展絕對不是一個模子里刻出來的。

運營的職業規劃和職業定位
1、職業定位上
運營本身就是養孩子的,也就是產品誕生之後,產品的一切活動、日常維護、信息更新,包括運營後的需求提供,都是運營的事情。運營是一個繁雜而有趣的工作,但是伴隨著KPI指標及運營成本牽制,也是一個高風險的工種。
2、職業規划上,運營實際上有很好的職業發展路徑,從運營單線上發展,可以從專員到策劃、主管、經理、總監,如果你確實很善於運營工作,CMO是等待你的最終節點,當然,管理級別上可以一直做到高級副總裁,如果你確實有能力的話;從運營可轉職的角度上看,運營可轉產品,也可以轉商務(雖然少見),產品線方面,有能力的可以從產品經理最終上升到CEO,實際上廣義的產品經理和CEO屬於同一工種,只是管轄範圍和可調控資源規模的區別;商務線上,不比多說了,如果你對產品足夠了解,對運營嗅覺敏銳,同時具有很好的談判能力,BD是可以發展的方向。
實際上,職業起點並不能決定你最終的成就,勤於學習、善於歸納、懂得思考,加上實操磨練,理論上,每個人都可以達到單線發展的最終節點,只是,競爭太大,對手太多,並不是每個有才能的人最終都能各得其所。職業無貴賤,但是人的才能有高低。就這麼簡單。
首先,運營工作是一個很好的互聯網工作的起點,相比起產品經理髮展條線,運營可以通達到很多其他領域,比如,運營可以轉產品,但很少有產品能夠轉運營,運營可以轉文案,轉銷售,可以轉諮詢,但是反過來,其實有些難度。
其次,運營工作的發展條線和其他互聯網工種也很類似:
專員——骨幹——主管——經理——總監——VP——COO
大多數人通過2、3年的努力,可以達到骨幹、主管的級別,其中的一部分人再經過2、3年的努力,可以達到經理的級別,這其中的另一部分人可以繼續通過3、5年的努力達到高級經理甚至總監的級別,再往上,有,但鳳毛麟角,但是至少,這是一個值得努力的發展方向。
有人說,產品經理是通往CEO的訓練營,如果這句話是對的,那麼運營就是通往COO或者CMO的訓練營。
所以,如果你確實喜歡運營,那麼你可以嘗試去做,從最基礎的工作開始,或者內容編輯或者活動專員等基礎崗位,慢慢往上走,不管什麼職業,路只會是越走越寬,不會越走越窄,當然,這需要你付出努力。這一點,對所有的職業都是相同的。
凡事皆有兩面,我也確實見過很多運營,做了好多年,但依然無法上升到管理崗位,還是年復一年的做著活動策劃、專題建設、專註於各種指標提升的落地執行。事實上任何職業都一樣,有些人成功了,有些人默默了。
是一鳴驚人還是默默無聞,更多的是實力、機遇、運氣、性格等很多因素組合後產生的結果。
當你選擇了做運營這條路,就要專註。專註於你目前的工作,專註於你未來的目標,優勢要強化、劣勢要彌補。
運營要做的工作
1、和用戶打成一片
要做這點其實是非常難的,大部分人其實都在有意無意地迴避這一點,但對於用戶工作者來說,迴避就等於逃避了。如果一個在社區型的產品上,如果工作了若干年,用戶連你這個人是誰都不知道,就的確說不過去了。
能力是什麼?你經手過10萬個用戶,和1000個用戶,差的肯定不是100倍。和用戶溝通,幾乎是每個用戶運營人員每天必須要做的事情,當然我們不需要像客服一樣那麼標準化和流程化,如果一個運營人員按照這樣處理問題,反而會像一個機器人。但正是在我們年復一年、日復一日地和用戶的交互過程中,我們才能了解用戶,摸清楚用戶的典型性特徵,在用戶群體里形成一個對於自己的口碑。口碑如何,全在於個人。
什麼叫做用戶?你平台有1億註冊用戶,又怎樣?你手裡有多少用戶的QQ、微信、手機號、住址?多少用戶認識你?用戶願意和你聊,喜歡和你聊,用戶真正打心眼裡把你當成他們的朋友、知心人,覺得你靠得住,這個不是很容易做到的事。我們不能避實就虛,應該幫用戶實實在在地解決問題。不能打著用戶為王、用戶至上的幌子,而將用戶的抱怨、吐槽丟在一邊、置之不理。
某種程度上,能做到和用戶打成一片的人,對於平台上用戶的需求一定是了如指掌的,因為時不時就會聽到用戶嘮叨。我從來不相信那些所謂的用戶調研,僅作參考而已,不可全信,哪些需求該做,哪些可以pass掉,有時候只是條件反射而已。
2、用戶驅動和用戶心理把控
我們常說用戶驅動,其實有兩層含義,一種是我們在與用戶長期的接觸、磨合過程中,了解和把握用戶的需求,我們的產品優化和改進、運營手段和策略、市場行為、銷售策劃等等,不能逆天。我見過有些產品的設計,一些思路和出發點完全是逆天的,就是說如果你自己是一個普通用戶,你自己都不肯用戶、不肯接受,難為用戶,其實是難為自己,何苦呢?
還有一種含義,是我們需要懂得驅動用戶,把用戶往有利於我們的方向去引導,比如活動運營,做活動的目的是讓用戶更加方便、簡潔、樂意去參與到活動中,能拿到獎品,做活動之前應該有一個心理預期,我們應努力保證達到或者接近這個預期。某種程度上,我們不能任由用戶的行為自由地發展和進行下去,還不能明目張胆的干預和干涉用戶的行為,有時候基於口碑、pr的考慮,我們還需要進行有效的閹割行為。
關於用戶心理,其實一個出色的用戶工作者,在心理學這塊,都會有著天然的悟性。用戶有從中效應、破窗效應、收集癖、羅森塔爾效應,等等等等。其實,當我們遇到某一個用戶,好比拿到了一個用戶樣本,TA到底具備怎樣的標籤,潛移默化里,你是應該有個基本的判斷,並且拿出一個相應的對策的。女性用戶是很難突破的,我記得我和很多女性用戶聊天的時候,她們會把很多隱私的東西告訴我,當然前提是基於互相的信任。
每一個用戶運營人員,抽時間一定要好好找一些心理學的書籍,認真讀一下。我們天天講用戶意識,這可不是白來的。
3、自我調節和心理修復能力
運營工作是一件非常繁瑣的工作,有時候很多工作可能很枯燥無聊乏味的,做起來毫無成就感,甚至在部門和公司找不到存在感。運營的很多工作,真到彙報的時候,也許還真找不出幾個亮點,彙報的結果不一定客觀,何況很多人還不善於彙報,結果好事變成了壞事。這點我體會很深,畢竟我就是這麼一路走過來的。有可能你覺得自己非常努力,到頭來在領導面前還不討好,反而是那些善於彙報,或者阿諛拍馬的人,更能討領導的歡心,覺得不爽,大不了就一走了之了。
用戶運營人員,接觸的人,從數量上講,可能是全公司裡面最多的,人心才是這個世界上最難把握的東西。用戶總有處理不完的事情,讓你來處理。也有可能不知道什麼時候,你就被用戶出賣了。
自我調節能力,是每個用戶工作者必須學會的,當然這個難度要遠遠大於其他工作。在用戶那裡碰了釘子,下次注意好就行,凡事別在同一處跌倒三次。學會修復自己的心情,比什麼都重要。很多事,其實也沒必要太鑽牛角尖,有時候,雨過天晴之後,也許更加美好了。
歸根結底,這是心態問題,培養一個良好的心態,是每一個用戶工作者必須要努力的。
4、自我判斷、認知和元認知
自己處於什麼階段,對自己應該有一個基本的判斷。狂話,不是你說出來,就有人信的,給自己打打氣倒是可以,謙虛低調謹慎,有時候更好一些。
我見過很多工作兩三年就出來炒作包裝自己的,有些東西,自己還沒達到一定的水平和境界,與其做出頭鳥,不如靜下心 來、好好夯實自己的基本功。多說幾句「我是來學習的」,有什麼不好?
做用戶工作,每天要遇到無數需要你做出判斷的事情,大部分事情,都需要做到及時判斷。我們講運營工作的條件反射,其實就是拿到某一項工作的時候,你腦海里會立刻呈現出一個畫面和場景,形成自我的基本判斷。簡單的事情重複做,重複的事情簡單做,運營要耐得住寂寞,難,真的很難。
認知能力就是個人獲取和保存知識的能力,如注意力、觀察力、記憶力和思維力等。很明顯,一個人頭腦里儲存著某種知識是一回事,但當這些知識為他在需要的時候能否加以利用卻是另一回事;具有技能和應用該技能是兩回事;改進某種作業和對作業改進的了解也是兩回事。對於這些差異,心理學家用元認知能力(metacognitive ability)這一術語來加以說明。所謂元認知能力是指個人對自己的記憶、理解和其他認知活動的評價和監控能力。人們的元認知能力是有很大差別的。專家和新手的明顯區別不僅在於前者對本行知識知道得較多,而且還在於善於應用和組織所知道的知識,也就是說,在元認知能力上他們有著明顯的區別。
5、同理心(換位思考)
同理心(Empathy),又叫做換位思考、神入、共情,指站在對方立場設身處地思考的一種方式,即與人際交往過程中,能夠體會他人的情緒和想法、理解他人的立場和感受,並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和處理問題。主要體現在情緒自控、換位思考、傾聽能力以及表達尊重等與情商相關的方面。
換位思考是用戶工作中一項必須具備的能力。我們仔細想想就會發現,我們或者我們周圍的人,經常做著一些強姦用戶的行為。有很多人的思維邏輯、運營觀、價值觀,純屬自己主觀臆斷,說白了就是自己成天瞎琢磨出來的。如果把你自己換成用戶,你自己強姦你自己試試?自己都爽,還指望用戶會爽?
換位思考,是情商的一種體現。高情商的人,做用戶工作,相對會有很大的優勢。
其實,某種程度上,換位思考換一個詞,就是尊重用戶。我們應該相信用戶,把用戶真正地當成跟你共建這個平台的合作夥伴,而不是你的工具。尊重用戶,也等於尊重自己。
6、學習能力
看似又舊調重彈了,但是還是得說。運營是講究綜合能力的,能力全面,做起工作來,會更加得心應手,運營工作,絕不是講究單一能力的。
大平台也好,小平台也好,各有各的好處,大可以給你光環,但不代表大公司的人能力一定強。我之前看過一篇文章,國外某著名五百強,有些人一畢業就在那裡,幹了十幾年,出來之後,知識框架已經陳舊,工作都找不到,又不肯降工資,何其尷尬?說白了,說的好聽點是螺絲釘,說的難聽點,是釘子戶。但無論在哪,我們都應該明辨是非,知道自己的差距。
技多不壓身,學習是一輩子的事。
原創文章,作者:投稿專員,如若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s://www.506064.com/zh-tw/n/3182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