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動態重定位的實現過程
動態重定位是指程序在運行時,可以改變程序執行時佔用的內存地址。實現過程一般包括以下幾個步驟:
1、載入程序至內存
2、程序被分配一個基本地址
3、程序運行時可能需要動態申請內存
4、若內存不夠,動態重定位需要移動程序並重新分配內存
5、修改程序中所有涉及到內存地址的指針和段地址,保證程序能夠正常運行
二、動態重定位與靜態重定位何時使用
靜態重定位是指在程序編譯時確定程序執行時的內存地址,而動態重定位則是在程序運行時動態分配內存地址。
一般來說,如果程序的內存需求量不會改變,或者內存分配是在編譯時就完成的,那麼靜態重定位是個理想的選擇。但是如果需要動態申請內存,動態重定位便是必要的。
三、動態重定位定義
動態重定位是計算機內存管理中的一種技術,它允許程序在執行期間重定位並分配內存空間。通過動態重定位,程序可以在內存分配不足或程序需要動態申請新內存時實現內存的自適應分配。
四、動態重定位的實現方式
動態重定位一般採用以下兩種方式實現:
1、基址重定位技術
基址重定位技術指的是使用基地址(BD) + 相對地址(RA)的方式表示目標地址的方式,其中BD是程序的基地址,RA是指針指向目標地址的相對地址。
在程序運行時,程序會被載入內存並被分配一個基地址。當程序需要訪問存儲器時,程序通過將BD和RA相加的方式計算得出實際的目標地址。
2、頁表重定位技術
頁表重定位技術是通過和硬體緊密結合來完成重定位的。它將內存地址分成固定大小的頁,每一頁都有一個唯一的頁標識符。操作系統通過頁表來跟蹤每一頁與內存中的物理地址的對應關係。
當程序需要訪問某個指針時,操作系統會通過查找頁表來確定該指針指向的地址的物理位置,從而完成動態重定位。
五、動態重定位可變分區
動態重定位一般採用可變分區分配方案。可變分區指的是內存空閑部分被分成多個大小不等的區域,每個區域都只能分配一個作業。
一般來說,可變分區可分為系統保留區和用戶區。系統保留區的大小是一定的,用於存放操作系統的主要程序和數據結構。用戶區大小是可變的,用於存放用戶的程序和數據。
六、動態重定位技術依賴於
動態重定位技術一般依賴於以下幾個技術:
1、地址解析技術
2、分段和分頁技術
3、虛擬存儲器技術
4、頁表和段表管理技術
七、動態重定位在進行中
動態重定位在進行中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1、在動態重定位進行中,程序會被中斷。這時候需要保存程序的現場信息,並在重定位後恢復程序現場。
2、程序重定位後需要重新計算各個變數的地址,否則可能出現指針失效的情況。
3、程序重定位後需要重新計算程序跳轉的地址,否則程序可能無法正常執行。
八、動態重定位包括
動態重定位一般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動態鏈接
2、動態庫
3、動態內存分配
4、跨平台運行時環境
動態重定位技術可以提高軟體開發的靈活性,特別是在多平台交叉編譯的情況下,具有極高的價值。
九、動態重定位是在作業
動態重定位技術一般應用於操作系統中的作業管理系統中。
作業管理系統是操作系統的一部分,它是負責作業調度和管理的子系統。動態重定位技術可以幫助作業管理系統更好地分配內存資源,並提高系統的穩定性和可用性。
十、動態重定位分頁式
動態重定位技術可以分頁式進行。在分頁式動態重定位中,內存空間被分成一個個固定大小的頁。程序被載入內存後,會被分配到若干個不相鄰的頁中。
當程序需要進行動態重定位時,它會要求操作系統重新為它分配一頁內存,並修改程序中所有指向該內存頁的指針和地址。
//示例代碼
#include <stdio.h>
#include <stdlib.h>
int main()
{
int* p = (int*)malloc(sizeof(int));
if (p == NULL)
{
printf("Memory allocation failed!");
return 1;
}
printf("Address before relocation: %p\n", p);
free(p);
p = (int*)malloc(sizeof(int));
printf("Address after relocation: %p\n", p);
return 0;
}
原創文章,作者:RFTLS,如若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s://www.506064.com/zh-tw/n/3179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