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用金字塔原理寫作一篇文章時,在縱向關係上,需要結論先行、以上統下;在橫向關係上,需要歸類分組、邏輯遞進。縱向和橫向是金字塔結構的兩個維度,共同構成了文章的框架結構和邏輯梯次。
一,結論先行
每篇文章只有一個中心思想,並放在文章的最前面。
二,以上統下
各種思想縱向相關,與讀者進行疑問/回答式對話。
每一層次上的思想必須是對下一層次思想的抽象提煉、總結概括;下一層次的思想是對上一層次思想的解釋、支撐。
三,歸類分組
各種思想橫向相關,每一組中的思想必須屬於同一邏輯範疇,最好不要超過4個或5個。
四,邏輯遞進
在橫向方向上,各種思想以演繹推理或歸納推理方式回答讀者的疑問,但兩種方式不可同時使用。
在關鍵句要點層次,使用歸納推理,比演繹推理更利於讀者理解。
1、演繹推理
演繹推理,是一系列線性推理過程,是一種論證,其中第二個論點對第一個論點加以評價,第三個論點說明前兩個論點同時存在時的含義。
對演繹推理的概括,就是把最後一個論點作為主體,概括整個推理過程。
例如:鳥會飛,我是一隻鳥,因此我會飛。
- 演繹順序:演繹推理的邏輯循序為,大前提、小前提、結論。
注意:應該盡量將演繹推理放在金字塔結構中較低的層次上,儘可能減少在演繹推理過程中插入其他干擾信息。在某個段落中使用演繹法是合適的。但在較高的層次上,歸納法總是比演繹法更容易理解。
2、歸納推理
歸納推理,是把相似性的、具有共同點的思想,或相關的行動歸類分組,根據各要點具有的共同性得出結論。歸納推理,其組合邏輯順序共有3種:
(1)時間(步驟)順序
時間順序是將思想分組時使用最廣泛的。該組中的思想可以是實際的行動步驟,或行動性思想(如:建議、目標等),也可以是大腦中隱含的思維過程得出的結論。
在按照時間順序組織的思想時:
你首先要確定希望取得的結果或效果,然後指出為取得這一效果必須採取的行動。
當必須採取多種行動以取得該結果時,這些行動就構成了一個過程、流程或者一個系統,即共同產生某種結果的原因的集合。
因此,代表一個過程或系統的一組行為,必須是按時間順序排列(第一步、第二步、第三步)。
而對該組行為的概括,必須是採取這些行為要取得的結果或達到的目標。
(2)結構(空間)順序
結構(空間)順序就是當你使用示意圖、地圖、圖畫或照片想像某事物時的順序,如組織結構圖、關鍵成功要素示意圖等。
你想像的「某事務」既可以是真實的,也可以是概念性的;既可以是一個物體,也可以是一個過程,但是,這個「某事務」必須被合理地劃分入不同的部門(不同的組)。
在將某個整體(不論客觀存在的,還是概念性的整體)劃分為不同的部分時,必須保證劃分後的各部分符合MECE原則:
- 各部分之間相互獨立(mutually exclusive),沒有重疊,有排他性。
- 所有部分完全窮盡(collectively exhaustive),沒有遺漏。
在繪製組織或行業結構圖時,通常需要將整體分割為部分,或者將部分組成整體。例如,你需要找出「某公司成功的3個關鍵因素」。
首先你必須畫出該行業的結構圖,然後確定在各個部分成功的必需要素。這些必須要素之間的邏輯關係,與此前畫出的行業結構圖中各部分之間的關係一一對應,這種邏輯順序就是結構順序。
(3)程度(重要性)順序
程度順序是你對一組因為具有某種共同特點而被聚合在一的事務所採用的順序,也稱為比較順序、重要性順序,如:3個問題、4個原因、5個因素等。
嚴格來說,公司肯定存在許多問題,只是這3個問題更值得重視,這3個問題之間具有某種共同特性,因此你能夠將其列為某一特定種類的問題。如:每個問題都是因為不願意授權而造成的結果,這是每個問題的共性,而區別則在於每個問題所具有的共性的程度各不相同。
以上3種順序既可以單獨使用,也可以結合使用,但是每一組思想中都必須至少存在一種邏輯順序。
- 如果劃分時強調活動本身(如:研發、生產、市場營銷),那麼各部分展現的是一個邏輯過程(流程),因此應採用時間順序。
- 如果劃分時強調活動發生的地點(如:國家東部、中部、西部),那麼各部分呈現的是地理狀況,應採用結構順序。
- 如果劃分時強調某特定產品、市場或客戶活動的集合(如:事業部、各業務單元,硬體部等),那麼劃分就是一種歸類。各部分思想應採用重要性排序,判斷重要性的標準可以是任何排序標準(如:銷量、投資額等)
如果你在某一組思想中找不到以上順序,說明這些思想之間不存在邏輯關係,或者你的思考還不周全。
3、歸納推理中,為檢查一組思想的邏輯順序,你可以:
(1)先把每一個句子改寫成能說明其實質的短句(即只保留主、謂、賓,刪除定、狀、補)。
(2)再把相匹配或具有共同點的句子合併同類項,組織在一起:
A、行動性思想(說明行動、活動、行為、動作、步驟、流程等)
- 發掘每一個行動的本質;區分行動的不同抽象層次,比如,採取一項行動,是必須在另一項行動開始之前,還是為了完成另一行動;明確說明每一行動產生的最終結果(效果、目標)。
- 把能產生同樣結果的行動(行為、步驟等)歸類、合併、分組。
- 概括各組思想,通過說明行動產生的直接結果,概括行動性思想(概括一組動作)。
B、描述性思想(介紹觀點、情況、信息等)
- 找出句中結構的共同點:針對同一類主語?針對同一類謂語(動作或對象)?包含同一類判斷(觀點)?
- 確定包含這些思想的最小範疇,把說明類似事務,或具有共同點的思想歸類、合併、分組。
- 概括各組思想,說明共同點隱含的意義(概括一組信息:主題、對象、觀點)。
(3)選擇使用適當的順序
- 行動性思想,總是按照時間順序進行。
- 描述性思想,先確定分組基礎(時間、結構、程度)後,再決定組內順序。
(4)檢查是否遺漏了任何步驟
原創文章,作者:投稿專員,如若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s://www.506064.com/zh-tw/n/3167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