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提起網路遊戲,我想就算是毫無興趣之人,也都會聽說或看到,並且身邊也都不乏那麼多痴迷而狂熱的愛好者。為了遊戲,他們往往通宵達旦、一擲千金,甚至影響了工作和學習,深陷其中。
這除了遊戲者為了打發時光或者解脫情緒的主觀原因外,遊戲本身的設計精密也是主要的原因之一。
遊戲和管理本來是風牛馬不相及的兩個領域,我們普通人也根本想不到二者能有多大的聯繫和互通。
但是就有這麼一個人,卻能把二者很緊密地聯繫了起來,他叫李順軍,華夏基石管理諮詢集團的高級合伙人,知名連鎖企業創始合伙人。
他的新作《領導力就是不裝》,提出了用遊戲化思維來引領管理變革的思路,讓人耳目一新。

提及管理,這是很多公司的成功之道,也是更多公司發展成長過程中的痛點,很多公司發展到一定階段,受制於管理水平的不足,而導致企業遭遇滑鐵盧的事例屢見不鮮。
任何企業,哪怕只有一名員工,也不能忽視管理的技巧;倘若是員工成百上千的大企業,更是把管理提上了一個重要的位置。
那麼這個人人都能談上幾句,但很難把握要領精髓的管理學,目前在國內是什麼一種現狀呢?
一、現狀
由農業到工業時代,再到今天的互聯網時代或信息時代,時代變遷,人群結構變化,推動商業發展和技術變革,但似乎我們的管理思想卻沒有大的變化。
如今我們的管理思想或運用的管理理論還停留在工業時代,更糟糕的組織模式甚至還停留在農業時代——老闆作為部落酋長唯我獨尊。
管理者談的主要是感恩、人品和忠誠,喜歡用嚴格的懲罰制度約束員工,與之相對應的獎勵措施卻少之甚少。
熱愛高談論闊,善於畫餅,而對員工關注的薪酬問題,卻談之甚少,甚至刻意避開。

表面上公司內部是一片祥和,但卻沒有換來員工的較高的敬業精神。
蓋洛普公司多年前就做過員工投入程度的研究,全球敬業員工比例僅為13%,中國遠低於世界水平,僅為6%。
最新的數據也不容樂觀,研究機構ADPRI針對十九個國家1000多年在職成年人調查研究,全球範圍內大約只有16%的員工全身心投入工作。
管理的目的就是創造價值,它通過提升效率和創造成果來為員工創造價值,最終為顧客創造價值。
敬業度調查暴露了管理的真相。
如果說有唯一衡量管理效力的標準的話,我想它就是員工的敬業度,足夠的員工敬業度是確保企業成功的基礎。
當前的管理水平的現狀,在很多公司都暴露的諸多問題。
管理層面的主流描述不外乎:計劃、組織、領導、控制,與之相對立的卻是:主動性和創造性的缺乏。
部門過多,卻各自為戰,缺乏有效協同。
各級組織健全,缺乏有效溝通,信息不對稱,造成了工作效率低下。
二、管理領域的環境
既然管理如此重要,現狀水平已然跟不上商業的發展,很多的企業對於管理的發展較為重視,學習意願和行動都甚是強烈。
相應的管理培訓的組織和個人也如雨後春筍般出現,但是究其水平,卻讓人喜憂參半,不容樂觀。
大概說來,國內管理領域大致分以下幾個流派。
- 01 以各大高校的商學院為代表的的學院派,理論知識紮實,缺乏實踐。
- 02 一些實踐管理者為代表的實戰派,能把自己的個案經驗總結出來,缺乏提煉和規律的挖掘,往往忽視管理是有邊界的,又難以獲得管理學者的認可。
- 03 以所謂搞管理研究的大師為代表的忽悠派,既缺乏管理實踐,又鮮有理論素養,只會用動物故事或歷史故事,來分析管理。這種害人理論,很容易把企業帶入歧途。
- 04 以一些所謂國學大師為代表的「國學派」,往往引經據典,借勢中華文化的源遠流長,強行把國學和管理學扯在一起。根本不考慮任何學科都有它的時代背景、邏輯結構、適用邊界等,使得企業聽完後,無所適從。
- 05 無知派用顛倒錯亂、缺乏基本常識的、狹隘的經驗化等知識指導別人,這是最有害的一派,能把企業坑死,值得警惕。
基於以上國內管理領域的亂象,也使得很多企業在學習管理的道路上,花上不菲的冤枉錢尚且不說,更是有不少企業為此蒙受了很大的損失,甚至關門歇業。

管理大師明茨伯格曾經說:管理是一門實踐,是經驗的積累,必須因時因地制宜,高效的管理更依賴藝術,尤其仰仗技藝。藝術是在「直覺」的基礎上產生「洞察力」和「想像力」的。技藝則強調從經驗中學習,管理者要在實踐中摸索和解決問題。
三、用遊戲化思維引領管理變革
可以說沒有任何一門學科像管理學那樣,既龐大複雜又沒有確定性答案,有時把你整的很糊塗,有時又可以讓你很清爽。
可謂是管理沒有定勢,很少能找出一個行之有效,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理論辦法,能適合每一個企業,沒有最好的,只有最適合的。
基於目前國內管理水平的現狀,作者創新的提出用遊戲化思維來引領管理變革。
通過分析遊戲吸引遊戲者的主要特點,結合目前管理學的痛點,將遊戲思維嫁接到管理學,給出了有效的解決思路。
遊戲之所以好玩,是因為它具備目標明確、規則清晰、反饋及時、自由參與這四個重要的特徵。

而工作卻很多時候做不到,往往是目標含糊不清、規則混亂、反饋缺乏、被動執行。
這就使得我們願意花錢花時間去玩一個沒有任何外在收穫的遊戲,卻帶著萬分痛苦的心情去做工作。
1、目標明確
一定要有一個清晰的願景,這包括核心理念和未來圖景。
既要有一項長達10–30年的大膽目標,也要1–5年的階段性目標,也應該有對目標實現後的美好景象的生動描述。
大目標一定是宏大的、艱難的、大膽的、有挑戰性的。小目標則要偏重於務實,通過努力能觸手可及。
既要有公司的願景設想,同時須有員工個人所關注的有關優質待遇、高效成長、熱情快樂簡單的氛圍等目標規劃。
在戰略制定得當的同時,不得不談到績效管理,因為它直接承接著落地願景與戰略,並為員工樹立清晰的職業規劃。

2、規則清晰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
良好的制度設計,是一個企業健康發展的有效保證。
從工業時代邁向互聯網時代,管理也由原有的控制、命令、要求轉變為支持、賦能、成就。
原來的管理模式通過制度約束員工,必須調整為通過制度來激活組織和激活個人、通過洞悉人性最終釋放人性,而不是壓制人性。
設計制度遵循的五個基本原則和兩個關鍵原則:
基本原則:
- 制度化管理,去除經驗化、隨意化。
- 數據化考核、去掉主觀性;
- 流程化操作,固化好的操作方法。
- 清單式執行,避免遺忘和疏漏。
- 追蹤式跟進,保證結果。
關鍵原則:
- 基於信任的自主管理,把控制降到最低;
- 抓大仿效,簡化制度,不斷地去形式化。
作者以自己所在公司及華為的《基本干法制度》為例,對規則設計提出了全面而又極具執行性的建議。
管理者要通過不斷總結反省、關注他人、提升同理心、成就他人、提升大局意識來放大格局,做不到這些的自私自利者將給於免職調崗或淘汰。
3、及時反饋
在企業的管理中,溝通是高效反饋中的重要一環。
據研究表明,我們日常溝通中,存在有溝通漏斗現象,即心中想傳達的信息是100%,自己講出來就成80%,別人聽到60%,別人真正能聽懂就只有40%,別人最終行動的只有20%。所以信息溝通需要扁平化組織。
作者在這裡引用了兩個較為經典的溝通理論。
01 「喬哈里溝通視窗」
喬瑟夫和哈里在二十世紀50年代提出的溝通視窗理論,簡稱「喬哈里溝通視窗」。
他們將人際溝通比作一個窗口,分為4個區域:公開區、隱秘區、盲點區、未知區。高效溝通就是在這四個區域的有效融合。
- 公開區(公開的自我):你和別人都知道的你。
- 隱私去(隱藏的自我):你知道別人不知道的你。
- 盲點區(自我的盲點):你不知道但別人知道的你。
- 未知區(未知的自我):你和別人都不知道的你,也是你的潛能區。
主動公開自己的隱私區和主動尋求反饋來改善盲區,領導者就能更接地氣,能贏得團隊的尊重和信任,建立更牢靠的關係,進而提升自己的領導力。
接受別人的反饋,能減少盲點區;主動分享自己,能減少自己的隱私區。
這樣深入進行後,就能使自己更加透明,更具有開放性,包容並欣賞他人,更清楚地認知自己。
以使自己更好地開發自己的未知區,也就是潛能區,最終擴大自己的公開區,這樣就能更好地與人溝通和交流,使得溝通更加高效。

02 GROW模型:是一個最基本的教練溝通模型。
根據意願和能力,把員工分為四種:
- 高能力高意願型:授權給他們,讓他們承擔更多的事情,獲得更好的成長。
- 高能力低意願型:運用GROW溝通給予輔導。
- 高意願低能力性:運用GROW溝通給予輔導。
- 低意願低能力型:給予指正或勸退。
它主動幫助別人達成他的目標,挖掘對方的潛能、心理訴求,而不是運用說服手段去說服別人,以便能更好地發現對方的優缺點,並給予輔導。因此也叫領導式溝通。
領導力就是影響他人而不是壓制別人,運用好GROW溝通模型能很好地提升自己的領導力。

以上兩個經典的溝通理論,是經過多次實踐,獲得了普遍的認可。
另外,激勵是反饋的靈魂所在,好的企業,可以說是把激勵作用發揮到了極致,激勵無處不在,因為這無論是對個人或團隊,都是人性層面的深處需求。
總之,低效的反饋機制會像黑洞一樣吞噬組織的活力,使組織在發展中問題重重,難以獲得突破。打破信息漏斗和信息層級遞減,這是需要管理者值得重視的一面。
4、自願參與
上文我們也曾提到,關於員工的敬業度調查,我們從中得知,影響公司發展的關鍵因素之一是員工的積極主動性。
因此能使得員工自願參與到工作中來,可謂是管理水平最有效的證明方式和主要的努力目標。
《領導力就是不裝》書中引用了一個「湯姆刷牆」的例子,小湯姆受父母之命,去完成刷牆的任務,面對這自己都不想做的單調無聊的工作,湯姆略施小計,調動了一幫小朋友,主動用零食來給湯姆換取刷牆的任務,小湯姆幾乎沒費吹灰之力,在享受美食的同時,就輕鬆把刷牆的事務完成。
這就是有名的「湯姆索菲亞效應「。就像對人的行為施了魔法,把工作變成了遊戲。

當然了,在工作中,單純使用一種方法就能夠讓員工精神煥發,精益求精地對待工作,既不可能,也不現實。
這只是外部驅動的原因。真正能切實解決員工積極性的法寶,則是提升他們的內部驅動力。
丹尼爾.平克在《驅動力》中對人的驅動力分為三類:
- (驅動力1.0)動物性衝動:餓了尋找食物,渴了尋找水源等;
- (驅動力2.0)外部動機驅動:因做出特定的行為時環境會帶來的獎勵或懲罰,我們尋求獎勵而避免懲罰;
- (驅動力3.0)內部驅動:工作本身的驅動。
很顯然,真正激發起員工的內部驅動,才是我們期望的目標所在。
構成驅動力3.0時代的三大要素:
- 自主:我做什麼,我決定。主要體現在工作內容、時間、方法和團隊等。
- 專精:把想做的事情做的越來越好。
- 目的:超越自身的渴望。
我們必須升級到驅動力3.0,通過工作自主、專精、目的來構建基於內在的激勵環境,而自願參與是前提,而不是單純強調控制,讓大家被動執行。

當前,很多牛公司都在試圖構建自願參與的環境,比如谷歌就允許員工可以有20%時間來研究自己喜歡的項目。
單單就這項制度,不僅提升了員工的工作熱情,還給谷歌帶來了極大的創意產品,如語音服務、谷歌新聞、谷歌地圖上的交通信息,甚至為谷歌帶來很大收入的谷歌又想,都是這20%的產物。
這就是一種管理的創新,這種創新需要將權利下放或對外開放。
作為管理者,對部下要學會閉嘴,當部下來請教你時,要閉嘴,不要急於給他們方案,而是讓他們思考自己拿方案,提高他們的積極主動性和參與勁頭。
總結
限於水平和篇幅問題,《領導力就是不裝》書中還有很多精彩之處,沒有提及。
比如對互聯網時代商業的「體驗即營銷,口碑即生命」的總結;
對企業引入非主流人才等人才結構優化的建議;
以實際例子提出的企業管理部門變為服務型部門的建議等等,都極具見地。
希望對管理有興趣有追求的人士,好好的閱讀本書,一定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
原創文章,作者:投稿專員,如若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s://www.506064.com/zh-tw/n/3166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