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關注印客美學——藝術和美學的科普地
對於藝術家來說,純粹的寫實似乎已經沒有意義了,他們利用瘋狂的創意來稀釋現實,構築起一個個理想浪漫的烏托邦。
他們正在用自己的想像力來改造這個無聊的世界,尤其是在新材料這件事上,他們的想像力已經不只是局限於地球。


那些在 Instagram 上走紅的3D渲染藝術家,通過3D數位渲染技術去想像不存在的存在,正在引領一股前衛的潮流風格,創建出超現實的視覺效果,再次對當代美學作出全新的詮釋。


完全不考慮工程技術和造價的現實難題,南非開普敦藝術家 Alexis Christodoulou 用3D渲染技術來實現自己的建築想法,創造出各種超現實的虛擬空間。
精準的建築結構、柔和的色彩搭配與豐富的材質肌理,沒有多餘的複雜元素,巧妙地利用水池、圓柱、拱門、圓球燈等元素將室內外的空間連接起來。

為了充分理解建築及其內部空間的關係,Alexis Christodoulou 吸收了大量現代主義建築大師的作品風格,包括義大利現代建築師阿爾多·羅西、英國簡約建築師大衛·奇普菲爾德、西班牙建築鬼才大師里卡多·波菲等等。





儘管 Alexis Christodoulou 的作品都是虛構的想像空間,現代主義建築的設計細節卻在其中隨處可見 —— 沒有任何過多修飾的混凝土,在線條、形態、構圖和視角上表達現代建築的美學特點。
超現實的空間本身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和壓迫感,巨石與沙礫所暴露的原始粗曠感更是讓整個畫面都充滿了明顯的衝突。






但是,Alexis Christodoulou 利用幾何的排列組合在光影下的渲染,搭配珊瑚粉、沙色、粉藍、桔黃等低飽和的暖色彩,加上由折射和焦散來形成的水影呈現出微波紋理,成功使畫面自帶一種輕盈柔和的氣質。
這種沉浸式的美學體驗,就算只是望一眼也會完全沉醉吧~


區別於平面的立體化設計,這種唯美浪漫的視覺效果主要來自於強大的後期渲染技術 (Render),要做到以假亂真的效果,其後期的燈光、材質與其他細節都在追求極致的高品質。
場景變得越來越複雜,顯示解析度的要求變得越來越高,最終合成的圖像效果是無限接近攝影鏡頭般的真實感。換句話說,高水平的3D渲染圖,一定是照片級別的質量。

「Render (渲染)」 是室內設計、產品設計、廣告製作與動畫特效等領域都會用到的重要技術。
最常見的是,設計師把平面的設計製作成效果圖,經過3D建模與渲染的圖像能讓屋主真實的感受到燈光的照明、傢具的材質與擺設,直接預覽整個室內裝修的設計。

3D效果圖無疑是除了建造以外,最接近實際的呈現方式,大大方便了家居設計的定製化,最初的應用也是在建築與工業的設計。
設計師往往需要高水平的審美和能力,其過程從收集參考圖到建模,再到最後的渲染,其中的每一個環節都非常重要,完成一張完美的渲染作品至少要花費上好幾個小時,甚至是一個星期才能完成。


從簡單的場景應用發展到如今,3D渲染已經成為了當代流行的藝術創作手法,圖像越來越精緻,視覺效果越來越逼真,其藝術性比實用性來得重要。
來自巴塞羅那的設計工作室 Six N. Five ,他們專註於渲染圖的製作,在攝影和設計中探索未來主義的實驗性空間,通過場景化的空間來營造出不同的視覺藝術,一舉成為當下美學潮流的課代表。




隨著後期技術軟體的不斷演進,從2D的平面設計發展到3D的渲染空間,這種創造力被認為是一種無定向、無約束地由已知轉向未知的思維方式,自然能帶來不少有趣的視覺體驗。

在二維平面設計足夠優秀的基礎上,三維的畫面也是極具玩味,把兩種表現形式的視覺圖像並放來看,不妨來大膽想像一下畫面將會怎樣進化
▽

好看是關鍵的驅動力,創意也是 Instagramers 的重要指標,而超現實的抽象風格的不確定性本身就是熱門話題。
明知道現實生活中不存在這樣的場景,明知道是無法實現的幻想,我們卻願意去相信,這些在未來都有存在的可能性。
線上美學雜誌賬號 Visual Pleasure 聚集了大量抽象風格的建築、攝影與設計,所分享的內容都離不開「創意」二字,鼓勵想像力的邊際探索。

有了現代技術和媒體的加持,藝術家給觀者留下的想像空間愈加廣泛,虛與實的邊界線愈加模糊,視覺美學的趨勢也就愈加抽象。
慢慢地,我們似乎弱化了對城市的真實感覺,反而對未知的空間產生更多渴望,愛上那些不同於日常生活,也不同於理論的科學世界的創意。

大多數人將現實中無法觸及的現象叫做「夢境」,藝術家利用數碼技術去創造的另一個完全脫離現實的抽象空間,往往集體引發夢遊的思緒。


I make the spaces, because I like the idea of going there and escaping for a while. They’re just extensions of my day dreams.

無可否認,3D渲染技術應用於創作是一種正在流行的趨勢,帶來的視覺體驗就像給我們的大腦按摩一樣舒適。
與其去定義藝術的流派,不如順應當代藝術評論的說法,相信任何人都可以變得有創造力,如果他/她自己允許的話。
「看」藝術和「做」藝術同樣重要,如果說社交媒體是逃離現實的通道,掉進這個奇異的兔子洞也能讓人收穫一場「白日夢」。

原創文章,作者:投稿專員,如若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s://www.506064.com/zh-tw/n/3151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