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正在迅速成為市場營銷和廣告行業熱門趨勢之一,被認為是與消費者建立連接和增加參與度的創新方式。幾乎每天都會有各種品牌傳出使用AR營銷的消息。但在如此火熱的趨勢下,AR營銷的效果似乎不是那麼理想,失敗案例也比比皆是。究其原因:
1、被繁榮表象所誤導
市場分析機構Markets and Markets在報告中指出,預計AR市場到2022年將達到1174億美元規模。AR在2018年已經達到 30億美元規模。在如此大數據的市場衝擊下,32%的品牌和零售商計劃在3年內使用AR/VR,45%的品牌認為AR/VR最有可能提升他們的客戶體驗。
目前AR營銷的案例多是行業巨頭,如星巴克、麥當勞、可口可樂、歐萊雅這樣的「多金」企業,它們將AR營銷玩得花樣百出,但據ARinChina採訪AR領域從業者得知,國內AR項目價格都不高,對於30億美元的規模貢獻不得而知,而且AR營銷對於企業的收益很難估算,更多是在做品牌營銷,盈利作用無法量化。

所以大部分商家在看到整個市場規模時,也想順應趨勢,應用AR營銷來引流轉化,但往往很難達到快速盈利的目的。
2、把AR當噱頭,應用表面化
AR技術雖然出現的時間並不短,但它在推廣應用的路上走的並不順利,所以到今天為止,很多人並不了解AR,所以商家單純想以AR技術來作為一種新奇的手段吸引消費者,但結果往往也是快速被放棄。
把AR作為一種新奇的手段在營銷過程中,利用設備反映虛假的色彩和數據來增添消費者的信心來刺激購買。因此,消費者對於AR營銷的信任度也在下降,根據Elastic Path對1000多名消費者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38%的消費者認為AR在零售業中受到過多炒作。
3、沒有戳中消費者痛點
大部分商家只是把AR用於淺顯易懂的娛樂宣傳,而沒有真正連接線上和線下市場來滿足消費者需求或減低他們的決策壓力, 一開始消費者會被花哨的品牌營銷所吸引,但客戶很快就厭倦了對他們價值不大的功能。品牌商們在AR營銷過程中只考慮自己想要銷售什麼,忽略了客戶需要什麼。
很多時候,品牌通過AR/VR技術帶來的實際功能越多,受眾的參與度就越高。如Warby Parker的虛擬試戴程序正是解決消費者痛點的AR技術。Warby Parker的試戴程序讓消費者不必親自去商店試戴眼鏡,就可以得到實際體驗。這樣的方式就可以連接線上和線下,讓AR技術可以在消費前為顧客帶來更好的試用體驗,然後轉化促成銷售。

對於AR營銷,螞蟻特工創始人林志堅深諳其道,他表示:AR營銷取悅消費者的最終目的,就是要拉新、盤活、推廣和促銷。所以,AR營銷應該以消費者為中心,為客戶增加價值,滿足客戶的實際需求。
原創文章,作者:投稿專員,如若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s://www.506064.com/zh-tw/n/3145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