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互聯網飛速發展的時代,一提到產品經理我們首先會想到的就是那些不斷收集用戶需求,並將用戶需求轉化為PRD和原型的技術型人才。
可事實上,”產品經理”這個詞最早是來源於美國的保潔公司,其負責的商品是我們日常生活中常用的那些清潔產品。這,也就是我們今天討論的”商業產品經理”的由來。這類產品經理在工作的過程中可以說是彙集了產品和運營的雙重身份,他們不但要完成產品的研發工作,同時還需要對接其他各業務板塊進行後續運營,對產品的盈虧負責。
不過,隨著”平台”概念的不斷發展,很多公司在運作的過程中越來越少的需要自己去研發產品,而是在整個產業鏈中去尋找一個盈利能力最高的產品加以運營,所以今天凱夕在此主要和大家分享此類產品經理的工作方法。
一、商業產品經理的日常工作
任何一個複雜的概念都可以拆分為多個部分進行理解,我們今天要分析的”商業產品經理”這個辭彙同樣也是如此。
其中”商業”二字主要是用來與”互聯網”進行對比區分,用來明確其在工作過程中的主要標的——偏傳統的商業產品,而非”互聯網產品”。
而對於”產品經理”這個詞,我們則可以用”產品負責人”這個概念進行替換,用來表明這個崗位在工作過程中是對整個產品負責,而並非只負責某一具體的工作板塊。
最後,我們將上述兩個概念性的辭彙結合起來就得到了”商業產品負責人”這個詞,從而更好的理解了這個崗位的真正工作性質。
隨後,我們針對其崗位性質可以很簡單的梳理出其在工作中需要開展的工作:
(一)產品篩選;
(二)運營規劃;
(三)項目執行;
(四)業務支持;
(五)運營分析;
(六)持續優化。

而根據工作階段的劃分,可以將整個崗位的工作分為兩個階段,即選品與運營,以下將分別說明。
二、通用選品思路
雖然有很多人的觀點是”一個好的運營,能把任何商品賣給用戶”。但是,如果在產品篩選的時候就能找到市場最大、利潤最高的產品,讓後續運營的過程中事半功倍,這不是更能提高公司的盈利能力嗎?
所以我們要時刻保持”磨刀不誤砍柴工”的信念,在選品的過程中就力求將最好的產品給到一線銷售人員。而選品的過程中,我們則可以通過以下幾種思維來更好的開展選品工作:
(一)產品結構思維
無論在公司發展的任何階段,公司所掌握的資源(包括人力資源及其他各種資源)總是有限的。所以在選品的時候也要考慮公司整體的產品結構,以配合公司發展過程中的短期、中期、長期規劃。

比如在項目啟動初期,公司需要快速的用拳頭產品打開市場,獲得最早的一批用戶,並保持與這些用戶的高頻互動,從而提升用戶粘性以延伸推動其他業務,這個時候我們所需要的就是“爆品”產品。
而隨著公司的發展,原本不被人關注的市場也將逐漸進入大家的視野,競爭也會越發激烈,純粹的與競爭對手比拼價格只會壓縮自己的生存空間。此時就需要從運營和產品兩個角度去打造自己的業務護城河,將自己的市場佔有率控制在一定的水平線以上。在這個過程中,我們需要打造具備一定的“壟斷”性產品,確保在部分市場中的絕對優勢。
當然了,任何企業的經營都是以盈利為目的的,所以我們在選品的過程中要儘可能的提高公司的盈利能力,要能夠找到現階段能給公司帶來“高利潤”的產品,以確保公司的可持續發展能力。
(二)”爆品”思維
“爆品”最核心的一個概念就是用絕對的優勢碾壓其他競品,從而短時間內獲得超高的曝光與流量。
爆品產品可能為公司能夠帶來的利潤很少,但是能夠幫公司快速的與用戶完成”破冰”(實現第一次交易),並在用戶的心中埋下”價值錨”,讓用戶對本公司的品牌形成物美價廉的良好印象,從而為進一步形成更深層次的合作創造契機。
具體可以從以下特徵入手,挖掘我們產品體系中可能成為爆品的產品:

(三)”壟斷”思維
“壟斷”的核心在於控制產業上游的供貨渠道,可以從那些本來就產量較少的產品入手,與供應商簽訂長期的採購協議,保證在部分細分領域內公司具備絕對話語權。
這樣一來即能鎖定市場份額,又能增加自己的毛利率,同時還能以此為契機鎖定其他業務合作,以”打包”的形式與下游企業進行全方位合作。

(四)”高利潤”思維
談到高利潤,也許我們最先想到的就是一些高毛利商品,但真正能為企業帶來高利潤的有時卻並不一定是那些高毛利商品。
因為盈利的公式是”單個商品利潤×銷售數量”,所以哪怕單個商品本身的利潤不高,但是如果市場需求量高那同樣能為公司帶來大量的利潤。

同時,”高利潤”商品這個概念本身並不會與”爆品”、”壟斷”或其他概念衝突,更多的時候可以是一種輔助篩選標準。
比如現階段有3款產品符合公司的戰略規劃,其中2款產品都屬於可以打造成”爆品”的產品,那在確定具體運營哪個產品時我們通過數據分析進行測算,優先運作那些能為公司帶來更高利潤的產品。
三、產品後續運營
在單個產品的運營過程中,選品僅僅是一個短暫的環節,而隨之而來更多的還是後續的運營工作。
從制定商品運營策略到推動整個項目落地執行,並為不同業務流程的小夥伴提供支持,整個項目過程我們可能會遇到各種突發情況。這個時候,想要讓公司能夠更有效的運營關鍵在於以下兩件事。
(一)PDCA持續優化
通常情況下,工作時間越久的員工身價也越高,因為其所積累的知識是剛入職場的新人所無法比擬的。
他們具備著自己的一套工作思路,可以有效的開展工作,並且失誤率也會更低。而這背後根本的原因則是PDCA循環,即在開展工作的過程中不斷的重複”計劃→執行→檢查→處理→計劃”的步驟,不斷對自己的工作方法進行修正,從而實現運營能力的持續提升。
而作為一名商業產品經理,這種持續進步,不斷對自身工作方法進行迭代的思維也是高品質完成工作的保證。
(二)建立企業知識庫
一個人的優秀不一定能推動企業的成功,但是如果企業中每名員工都很出色,那企業想不成功都難。
在日常工作過程中,我們要善於記錄並定期總結,將那些”優秀”的知識分享給其他同事,幫助他們獲得更好的成績;而對於那些自己踩過的”坑”,我們也要勇於分享,幫助其他同事降低犯錯概率。

只有這樣才能讓整個團隊用最小的試錯成本開展工作,用更短的時間取得傲人的成績!
原創文章,作者:投稿專員,如若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s://www.506064.com/zh-tw/n/314469.html
微信掃一掃
支付寶掃一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