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大視頻優劣勢分析「優酷愛奇藝騰訊視頻哪個好」

視頻網站誰最好?愛奇藝、騰訊視頻還是優酷

上周,阿里公布了最新一季財報。財報顯示,2018年Q1,除了核心電商運營利潤持續增長外,阿里雲、大文娛、創新業務(包括高德、釘釘)等業務板塊運營利潤均出現下滑。其中,大文娛成為阿里內部虧損王,運營虧損從去年同期的25.86億元擴大至35.41億元。

明眼人都看得出,造成阿里大文娛的「元兇」是優酷和淘票票,在線視頻、在線票務兩大領域競爭激烈,且都是極度燒錢的生意。本文重點說下優酷,去年9月,尚未離開阿里大文娛的一把手俞永福稱過去一年對優酷的整合是成功的,並放下豪言,「優酷怎麼從第一的位置上被拉下來的,也要用同樣的方式回到第一。」

可惜,他立Flag 2個月後便被調離阿里大文娛,無法親自帶領優酷重回行業第一。同時,即便是其繼任者楊偉東,也無力使優酷在與愛奇藝、騰訊視頻的競爭中佔上風,重回第一更是遙不可及,今年2月春晚收視一役優酷慘敗就是最佳證明。

酷雲互動發布的2018央視狗年春節晚會關注表現顯示,網路端表現方面,愛奇藝、騰訊視頻、優酷三大平台播放量分別為1.2億、2.3億、2613萬。優酷春晚播放量僅是愛奇藝、騰訊視頻的零頭,讓人大跌眼鏡,與兩大巨頭差距之大,預示著其短期內追趕無望。

艾瑞公布的3月移動視頻報告也生動反映出優酷被兩大勁敵全面碾壓的尷尬處境,其在用戶規模、月總使用時間、月總使用次數三大核心指標的表現,均落後於愛奇藝、騰訊視頻,而且差距不是一丁點。

用戶規模方面,愛奇藝App月獨立設備數達6.01億台,占視頻服務類應用總設備數的51.06%,騰訊視頻App、優酷App以5.88億和4.62億分別位列第二和第三。

月總使用時間方面,愛奇藝App月總使用時長高達64.75億小時,繼續保持行業第一,騰訊視頻App、優酷App分別以59.76億小時和46.62億小時位居第二和第三。

月總使用次數方面,愛奇藝App以216.04億次保持領跑,騰訊視頻App、優酷App緊隨其後,分別為176.71億次和95.54億次。優酷App月總使用次數竟然不及愛奇藝App一半,不利於月總使用時間縮小與愛奇藝App的差距,尤其是後者上市後強化內容投入。

除了在三大核心指標的較量上敗北,優酷在愈發重要的付費會員數量比拼上也不敵愛奇藝、騰訊視頻。3月17日,愛奇藝在招股書中公布,截至2018年2月底,愛奇藝付費會員規模達6010萬。次日,騰訊視頻宣布,截至2018年2月28日,其付費會員數已達6259萬,兩大巨頭一前一後秀肌肉,針鋒相對意味濃厚。

反觀優酷,除了2016年12月公布付費會員突破3000萬,便再未公布付費會員具體數量,僅以「日付費用戶同比增長」這一婉轉的表達方式出現在阿里財報中。比如,去年Q2,優酷日付費用戶同比增長超過100%;今年Q1,優酷日付費用戶同比增長超過160%。

上月舉辦的春集,優酷仍對付費會員數量三緘其口。不難看出,在競爭白熱化的在線視頻領域,優酷只強調付費會員增幅,而遲遲不公布最新數量,原因你懂的。因此,楊偉東放言優酷付費會員將來很可能會超過7000萬聽聽就好,即便超過7000萬,也在與愛奇藝、騰訊視頻競爭中墊底。

在我看來,優酷從行業第一滑落至行業第三,甚至掉隊的風險在增加,根本原因在於其與阿里生態的整合不順。優酷一把手楊偉東曾坦言,「我們曾經走了一些彎路,內容和電商之間的鏈路絕不是看內容買東西,我們要關注電商和內容背後的用戶行為和用戶價值,最後內容價值的鏈接才是真正的不同業務生態之間的鏈接,而不是業務本身的手段鏈接。」

事實上,楊偉東提及的走彎路是指優酷嘗試邊看邊買的視頻變現模式以失敗告終。早在2014年4月阿里首次投資優酷之時,如何打通視頻端和電商端便成為淘系和優酷的議題之一,此後優酷上線了邊看邊買業務,即消費者觀看視頻時,點擊視頻中出現的商品就可購買,不用跳出視頻環境。

為此,優酷還領投了一家第三方技術服務商「衣+」。邊看邊買模式探索2年多之後無疾而終,原因在於阿里內部判斷其商業模式不存在,很少用戶會在電商平台看節目、在看節目時買東西,邊看邊買模式違反了用戶習慣,實際轉化率低於千分之幾,難以形成規模。

於是,去年7月優酷開始轉向,成立天貓工作室,主要負責與天貓聯合開發綜藝節目,視頻+電商的打法由邊看邊買轉為開發基於年輕人潮流生活方式的綜藝內容。阿里方面認為,內容若能成為某個消費品類的NO.1節目,所爆發的價值自然會向電商端轉化。《這!就是街舞》的爆紅證明了優酷新打法可行,接下來要面對如何批量化複製爆款綜藝的難題。

俞永福曾把阿里大文娛的整合分成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穩住戰略、穩住業務、穩住業績,進入上升期,2018年進入第二個階段,需要有一個業務再加速,第三階段後面很多業務都將進入加速過程。俞永福被調離標誌著阿里大文娛完成第一階段的整合,楊偉東接棒後開始了新一輪業務調整,尤其強調新技術對文娛行業的賦能。

比如在製作劇集方面,優酷技術團隊在去年搭建了「魚腦」「鯨觀」等多款技術產品,為內容策劃、製作、營銷、商業化和版權保護提供支持。儘管楊偉東強調優酷與阿里整合非常順利,雙方在用戶、產品技術和內容上的融合都有著明顯化學反應,但與俞永福定下的「再加速」基調仍有一定差距。

換個角度看,如果優酷與阿里真的整合順利,那其將迎來爆發期,三大核心指標+付費會員數量將進一步縮小與愛奇藝、騰訊視頻的差距,甚至反超,並且體現在商業化上是虧損收窄。但事與願違,優酷市場處境愈發尷尬,而且虧損不斷加劇,破局愈發艱難,折射出其與阿里生態的整合進展不容樂觀,畢竟內容產業和商業存在較大隔閡。

儘管楊偉東稱不在乎會員、用戶數量這些階段性競爭的表象和指標,只在乎優酷是否建立生產優質內容的能力,但能力的建設也是愛奇藝、騰訊視頻發力的重點,兩大巨頭均在強化自製劇、自製綜藝的比重。在在線視頻即將臨近終局之際,優酷想要憑藉出色的內容生產能力逆勢反超,難度著實不小。

不可否認,身處在線視頻第一梯隊的優酷,在阿里資金和資源加持下仍有機會與愛奇藝、騰訊視頻一較高下,但留給其試錯的時間已經不多了,尤其是愛奇藝上市後實力大增,優酷將面臨更大競爭壓力。

關於未來,我作了個大膽設想,優酷、阿里整合再艱難也有迎來曙光的一天,1+1>2的協同效應將助力優酷縮小與愛奇藝、騰訊視頻的差距,但未必能如願重回第一,而一旦優酷真的無法重回第一,也就意味著其再也沒有機會重回第一,因為其能使的招都使了、能調動的資源都調動了,但仍無濟於事,最終優酷不得不接受重回第一無望的殘酷事實。

原創文章,作者:投稿專員,如若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s://www.506064.com/zh-tw/n/313097.html

(0)
打賞 微信掃一掃 微信掃一掃 支付寶掃一掃 支付寶掃一掃
投稿專員的頭像投稿專員
上一篇 2025-01-06 15:25
下一篇 2025-01-06 15:25

相關推薦

發表回復

登錄後才能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