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2018年4月發布的資管新規,銀行理財要打破剛性兌付,向凈值化轉型,投資者要自負盈虧。聽起來好像凈值型理財產品的風險很高,容易虧損,那麼到底什麼是凈值型理財產品?風險真的很高嗎?
過去銀行理財產品都是「預期收益型」的,產品有一個預期收益率,到期之後投資者基本上都能拿到本金和預期的收益,可以說這個收益率基本上就是固定的。

舉個例子:銀行發行了一款理財產品,期限是1年,預期收益率是4.5%,銀行從投資者那裡募集來資金之後就拿去投資,結果投資收益率不錯,達到了6%,產品到期之後,銀行向客戶兌付了本金,並且按照4.5%兌付了收益,多出了1.5%就算作是銀行的超額管理費。
假如投資結果不太理想,收益率只有4%,銀行還會給客戶兌付4.5%的收益,多給的0.5%銀行要從自己的賬戶中補貼。當然,大部分情況下,銀行都能拿到超額管理費,否則賠本的買賣誰也不願意干。
但凈值型理財要打破這種剛性兌付的模式,銀行把客戶的錢拿去投資,扣除一定的管理費之後,剩下的收益該是多少,投資者就拿到多少,如果虧了,投資者要自己承擔。銀行要定期披露產品的凈值。所以說,凈值型理財產品都不能保本,而且收益率都是浮動的。
舉個例子:銀行發行了一款凈值型理財產品,期限是6個月,估值方式是市價法,初始凈值是1,6個月後根據投資結果,在扣除銀行的管理費之後,產品的凈值變成了1.025,換算成年化收益率是5%。當然如果產品的凈值變成了1.01%,換算成年化收益率就是2%。
可以看出,凈值型理財產品的收益率波動比較大。
看到這裡,很多投資者可能還是不太了解凈值型理財產品,收益率不會算,而且覺得產品的風險太高。實際上,相對於預期收益型產品來說,凈值型產品改變的只是估值計價方式,並不代表著本金虧損的概率提升。
預期收益型的理財產品逐漸退出之後,現在很多凈值型理財產品的收益率都以「業績比較基準」來展示,也就是說銀行根據自己的投資方向,已經測算出來一個大概的收益率,最終的投資收益率會在業績比較基準附近上下波動。
如果產品的底層資產都是存款、債券之類的固收資產,那麼最終收益率和業績比較基準差別不會太大,浮動會非常小。但如果產品的底層資產中配置了少量權益類資產,比如未上市股權、股票、基金等,那麼收益率波動就會比較大。
由於銀行理財的客戶群體大部分風險承受能力都偏弱,所以即使銀行發行的是凈值型理財,大部分也都是穩健性比較高的固收類產品。
其實最簡單的辨別產品風險的辦法就是看風險等級,凈值型理財產品都不保本,PR1級產品都是現金管理類產品,即活期理財,PR2級產品的底層資產大部分都是固收類資產,安全性較高,PR3級產品可能會配置少量的權益類資產或金融衍生品,收益率波動會大一些,PR4級和PR5級產品基本上都是權益類產品,風險很高,考驗投資者的風險承受能力。
原創文章,作者:投稿專員,如若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s://www.506064.com/zh-tw/n/3130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