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小夥伴在選購NAS私有雲後,發現沒能達到自己預期的效果,再看看別人的同款NAS性能和表現都比自己的強。百思不得其解,花費相同的價格,收穫不同的體驗,這是為什麼?這是因為很多小夥伴都忽視了硬碟的選擇。

俗話說:硬碟選對,性能加倍!好的硬碟能激發出NAS私有雲的所有潛能,NAS私有雲和硬碟兩個核心硬體的默契配合進行工作才能帶來最優秀的體驗。因此購買NAS私有雲時也要考慮選擇一塊與NAS私有雲最匹配的硬碟。
該選什麼尺寸呢?
首先,無論硬碟最後選2.5寸還是3.5寸,建議大家要選一個支持3.5寸硬碟的NAS私有雲。因為,2.5寸硬碟通過配備硬碟架可以充當3.5寸硬碟進行使用,3.5寸硬碟可沒法瘦下身子塞進2.5寸硬碟的NAS機器中。

在各廠商早期的試水產品中,推出了一些僅支持2.5寸硬碟的NAS產品。確實將NAS的身材做到了迷你,可機身散熱和噪音控制成了大問題。NAS並不是一個需要反覆攜帶移動的產品,通常安裝後會在一個固定的地方安靜地工作,小巧的機身並沒有多大優勢。後來,這些產品經過市場的拷問和毒打,進行了深刻的反思和改進。

以UGREEN綠聯即將在九月發布的NAS私有云為例,這款NAS擁有雙盤位、兼容2.5寸/3.5寸硬碟、最高支持32T。
綠聯這款NAS各方面的配置,代表了市場對家用NAS的最終想像和期待。雙盤位能夠支持Raid1模式和Large模式,重要資料能夠互相備份,確保數據安全性;最高32T存儲能同時裝下1000部4K電影和10萬張高清照片;支持3.5寸硬碟代表能兼容市面99% 的硬碟。

答案呼之欲出,NAS硬碟要選3.5寸硬碟。另外要告訴大家一個冷知識,硬碟轉速相同的情況下,相同時間內,磁頭在靠近外面的部分掃過的面積比靠近硬碟中心掃過的面積大。換句話說,硬碟外側比硬碟中心部分的讀取速度快,3.5寸硬碟比2.5寸硬碟的性能有一部分天然優勢。
該選什麼容量呢?
在容量的選擇上,建議小夥伴單盤選擇比自己需求大一倍的硬碟,也就是說如果預計裝入NAS私有雲的內容有接近2T,那麼硬碟要選一塊4T的硬碟。硬碟廠家為了計算方便,是按照1T=1000G進行封裝的,而文件大小是1G=1024M進行計算的,因此4T硬碟只有3.7T左右可以使用。

另外正如上面所說,硬碟外側數據調用快,內測調用慢,當你使用超過70% 以後,硬碟讀寫速度會變慢,非常影響使用,因此單盤購買兩倍的大小的硬碟,硬碟容量使用程度保持在70% 以下,才能發揮出NAS私有雲最佳性能。
第二點,如果需要的存儲空間在16T以下,預算又有限,那麼只選一個單盤即可。以綠聯NAS為例,NAS單盤支持16T,僅安裝一塊硬碟也可以正常工作。未來有更多文件寫入需求或有Raid1模式備份需求時也只需要再買一塊硬碟就能正常使用了。
硬碟選購誤區
很多人都鼓吹硬碟轉速的重要性,高呼”一定要7200轉,打死不能用5400轉”。轉速確實影響硬碟性能,但大部分筆記本搭載的1T機械硬碟都是5400轉速的。使用筆記本存取文件時真的慢到無法使用了么?

硬碟轉速對NAS私有雲存儲文件速度的影響沒有想像中大,反而NAS私有雲硬體的配置影響更大。依舊拿綠聯NAS私有雲舉例,自身配備2GB DDR4內存和8G快閃記憶體,這樣的配置超過了很多電視盒子和智能音箱,達到能處理影音和分析語音的水平。以這樣超高優質的硬體條件來處理文件寫入和讀取,才能保障性能和速度。
硬碟路上陷阱多,你見到的每一個老司機,也曾在深一腳淺一腳的坑裡顛簸過。在選購NAS私有雲硬碟時,你還有哪些慘痛教訓和心得呢?
原創文章,作者:投稿專員,如若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s://www.506064.com/zh-tw/n/3119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