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一個產品從概念到成為現實,實際製作的過程是很麻煩的。所以,如果你想做好自己的產品,就要學會將點子做成原型,得到他人反饋,重複這個過程,對於完善設計很有益處。這也是用戶設計師工作的一個重要部分。本文編譯自medium的原題為「A Beginner』s Guide to Rapid Prototyping」的文章。

產品原型有很多種形式,可能是畫在草稿紙上的粗略草圖,也可能是對最終產品的互動式模擬。本文是為了想了解產品原型的小白而寫。
我將提到幾個與快速製造原型相關的術語,以及解決以下的問題。
快速製造原型入門
- 快速製造原型是什麼?
- 製作原型需要什麼?
- 快速製作原型的過程
- 原型應該在多大程度上體現產品?
- 原型的精確度指的是什麼?
- 如何選擇製作原型的工具?
- 原型如何做到最好:可行與不可行的做法
快速製作原型是什麼?
快速製作原型是指一個重複性的過程,用來將網站或應用的樣子視覺化,從而得到用戶、利益相關者、開發者和設計師的反饋和認可。
如果做得好,快速製造原型可以提高你的設計質量,因為這個過程可以加強不同方面的溝通,減少有人不喜歡最終產品的風險。
製作原型需要什麼?
設計一個產品原型的目的,不是為了做出完全功能版的系統,完全是出於視覺化的目的,看到呈現在用戶面前的最終產品的樣子。正如GV(谷歌風投)的設計合伙人博卡(Daniel Burka)說:
「理想的原型應該是有著『金髮姑娘般的質量』。如果質量太差,那沒人會相信原型是真的產品。如果質量太好,那你就得沒日沒夜地干,而且你還做不完。你要的就是『金髮姑娘』般 的質量,不太好,不太壞,足夠好就行了。」

「金髮姑娘原則」源自童話《金髮姑娘和三隻熊》的故事:迷路了的金髮姑娘未經允許就進入了熊的房子,她嘗了三隻碗里的粥,試了三把椅子,又在三張床上躺了躺,最後決定小碗里的粥最可口,小椅子坐著最舒服,小床上躺著最愜意,因為那是最適合她的,不大不小剛剛好。故事的寓意是,凡事要有度。
你幾乎能把所有設計都做出原型來,不管是屏幕也好,應用也好。做原型是一個很好的方法,可以測試以下的項目:
新功能:在Instagram應用中做的Instagram Stories原型(在上線之前)
工作流程的變化:將Medium引入付費版之後。把新的文章發布情況作出原型。
新技術:將無人駕駛汽車的行駛路線原型做出來。
新界面:將Apple Watch的界面做出來。
現在你了解了做原型的目的,你該怎麼做呢?
快速製作原型的過程
快速製造原型的過程有三個步驟,可以按照自己的需要重複進行,次數不限。
- 製造原型:把你的解決方案或者潔面視覺化,做一個視覺模擬版。
- 回顧:將原型與用戶分享,對產品做出評價,看看是否能滿足用戶需求和期望。
- 改良:基於得到的反饋,找出需要改善或者更清楚呈現的部分。

一個原型一般從對關鍵部分對模擬開始,隨著每次重複,你能收集到越來越多用戶反饋數據,原型也隨之越來越複雜。
原型應該在多大程度上體現產品
把注意力都集中在使用最頻繁的功能上。快速製作原型的關鍵就在於,讓看者知道一個功能的運行機制,或設計看起來什麼樣子,而不是說要把整個產品都具體做出來。記住,只要做的足夠好就行了。
用戶流程做成一個原型:與其做成PPT,一頁頁介紹自己的產品,倒不如用一個故事將要做原型的產品功能串聯起來,這樣,你得到的反饋也會更準確,因為你的原型是有現實基礎的,在現實生活場景中有體現。比方說,將「註冊/登陸/重設密碼」作為一個用戶流程。
同時,也要做好重複流程的計劃。一般來說,對重複的計劃一開始可以比較寬泛,然後將解決方案一步步具體化。在你重複的時候,原型的精確度,已經體現的完整程度也會慢慢提高。
但是,原型的精確度指的是什麼?

原型的精確度指的是什麼
精確度指的是原型與最終產品之間有多接近。你可以有多種不同選擇,準確性方面也有變化空間。這都取決於產品開發的階段和做原型的目的。
視覺效果(速寫vs精細)
在原型的精細程度方面,最顯眼的就是布局和設計。如果產品的原型在視覺精確度一開始就很高,用戶可能會把注意力更多的放在視覺效果上,而不是產品功能上。這麼一來,就違背了早期做原型的初衷,因為視覺效果太引人注目。

兩種忠實程度不同的靜態原型,左側為速寫效果(忠實度低),右側為精細效果(忠實度高)
功能(靜態vs交互)
原型應該設計成靜態的,還是體現其完全功能呢(交互)?兩種版本都各有優劣——靜態的原型做起來比較簡單,比較快捷,而互動式原型可以在可用性測試和用戶培訓時候用。

高清互動式原型
內容(隨機假文vs真實內容)
在產品早期的原型製作過程中,可以用Lorem ipsum(隨機假文),以免轉移了用戶的注意力。這樣,用戶的反饋就不會集中在文本上,而是給出功能方面的反饋.

Lorem ipsum是指一篇常用於排版設計領域的拉丁文文章,主要的目的為測試文章或文字在不同字型、版型下看起來的效果。中文的類似用法則稱為亂數假文、隨機假文。
但是,隨著原型製作的推進,你可以不再用假文,而是用真實的內容,讓用戶看到內容對設計整體有什麼影響。
你也可以通過使用標籤來測試自己的「copy」有沒有用。「copy」指的是文本標籤和你在屏幕上看到的信息。
精確度有哪些等級?

從左至右, 精確度越來越高。
精確度低:精確度較低的原型,比如鉛筆在紙上畫的草圖,通常是靜態的,內容和視覺效果上精確度都不高,該動起來很快捷,很方便。這樣的原型也會讓用戶把注意力都放在功能和系統的運作機制方面,而不是視覺效果上。
精確度中:電腦端的工具,比如Visio能夠藉由三維線框和工作流程,製作中等精確度的原型。這樣的精確度水平可以展示系統的表芯,用以確定用戶上需求是否達到了,還可以用來評價用戶體驗。
精確度高:精確度高的原型可能非常真實,讓人覺得它就是最終產品的效果。做這類原型是很花時間的。用InVision、Sketch、Figma、Adobe XD、Framer等等工具,即使不是技術人員也可以做出高保真的原型。雖說這樣的原型沒法被轉化成可使用的代碼,但是在後面的可用性測試或者用戶訓練中可能很有用處。
如何選擇原型的精確度?
很多時候,用粗略的草圖衡量設計的效果是最好的。接著根據系統的複雜程度或要求,再慢慢提高精確度
有時候,具體選擇什麼精確度,還是要看客戶具體需求,或者需要突出哪些部分。比如,如果你想評估界面上的一個變動對整體視覺效果的影響,那麼你應該用精細的設計圖,而非粗略的草圖。或者,假如說你需要傳遞信息,那麼你可能會用真實內容,而不是隨機假文。
如何選擇製作原型的工具?
根據你的不同需求和方法,有一系列工具可以使用。在選擇工具之前,先問自己幾個問題:
- 學會使用該工具需要花費多長時間?
- 這個工具是否滿足我的產品的需要(網頁、軟體應用、移動端應用、新興技術等等)?
- 這個工具能否讓我和他人分享原型並收集他們的反饋?
- 如果要改動原型,方不方便?
- 這個工具能否使用模版和印刷模版?
紙筆、Sketch、Figma、Framer、Photoshop、Illustrator、XD、摺紙等等
原型如何做到最好:可行與不可行的做法
可行做法:
- 和用戶以及利益相關者合作,收集儘可能多的反饋意見,將這些意見體現在最終產品中。
- 在設計早期就跟用戶和利益相關者說清楚,原型只是個樣板,不能完整全面地體現最終產品,也不是最終產品。
- 精確度高的原型還是要做的,做的越真實越好,這樣用戶和利益相關者在最後對比最終產品和高精確度原型時,才不會覺得失望。
- 模版和印刷模版要保存好,以後其他項目或許能用上。
不可行做法:
- 不要為最終產品中沒有的功能做原型。
- 不要太完美主義。做到足夠好就夠了。快速製作原型的目標是為了讓大家達成共識。
- 不要什麼都做出原型來。
原創文章,作者:投稿專員,如若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s://www.506064.com/zh-tw/n/311787.html
 
 微信掃一掃
微信掃一掃  支付寶掃一掃
支付寶掃一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