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lua string.sub()
lua string.sub()是一個截取字元串的函數,它會返回從指定位置開始的指定長度的字元串。更準確地說,第一個參數指定了被操作字元串,第二個和第三個參數分別指定了截取的起始和結束位置。如果第三個參數沒有指定,則會一直截取到字元串最後。下面是一個簡單的示例代碼:
local str = "Hello, world!" local newStr = string.sub(str, 1, 5) print(newStr) --輸出結果為"Hello"
在上面的代碼中,我們把”Hello, world!”這個字元串的前五個字元截取了下來,得到了”Hello”這個子字元串。
二、lua string.sub 轉 table
在實際的開發中,我們經常需要將一個字元串切成若干個子字元串,並將這些子字元串存儲到一個table中。這時候,我們可以藉助lua string.sub函數來完成這個任務。
下面是一個具體的示例代碼,實現了將一個以逗號作為分隔符的字元串切割成一個table的功能:
local str = "apple,banana,orange" local delimiter = "," local result = {} local startIndex = 1 local endIndex = string.find(str, delimiter) while endIndex do table.insert(result, string.sub(str, startIndex, endIndex-1)) startIndex = endIndex + string.len(delimiter) endIndex = string.find(str, delimiter, startIndex) end table.insert(result, string.sub(str, startIndex)) print(table.concat(result, "\n")) --輸出結果為:apple、banana、orange
在上面的示例代碼中,我們首先聲明了一個字元串和一個分隔符。然後我們定義了一個空table和兩個變數startIndex和endIndex。startIndex用於記錄本次截取的起始位置,而endIndex則用於記錄下一個分隔符的位置。
接著,我們在一個while循環中遍歷整個字元串,每次都截取當前分隔符之前的子字元串,並將其添加到結果table中。最後,我們還需要特別處理最後一個子字元串。這時,我們只需要將startIndex設為上一個endIndex的值,而endIndex則需要再次查找,直到未查詢到分隔符為止。
最後,我們通過使用table.concat函數來將table中的元素拼接起來輸出。
三、lua string.sub返回值
lua string.sub函數的返回值有一些值得注意的地方。當給定的截取範圍超出了被操作字元串的範圍時,string.sub函數會自動進行修正。具體來說,如果截取的結束位置大於字元串的長度,那麼函數會自動將結束位置修正為字元串的末尾,而不會產生任何錯誤。如果截取的起始位置小於等於0,那麼函數將會從字元串的開頭開始截取。
下面是一個示例代碼,演示了當傳入參數超出被操作字元串範圍時,函數的自動修正功能:
local str = "Hello, world!" local newStr1 = string.sub(str, 1, 20) print(newStr1) --輸出結果為"Hello, world!" local newStr2 = string.sub(str, -20, -2) print(newStr2) --輸出結果為"Hello, world"
在上面的代碼中,我們首先傳入了超出被操作字元串長度的參數,可以看到函數自動修正了傳入的結束位置,不會產生任何錯誤。接著,我們傳入了負數,同樣可以看到函數對於負數也有自動修正的功能。
四、總結
綜上所述,lua string.sub函數是一個非常常用的字元串截取函數。它可以快速地實現一個字元串被分割為多個子字元串的功能,並且返回值的自動修正功能也使得我們可以更加靈活地操作字元串。
當然,在實際的開發中,我們還可以利用lua string.sub函數的其他特性,如支持UTF-8編碼的字元串截取、支持負數索引、支持字元串長度計算等等。希望本文對大家有所幫助,可以幫助大家更加深入地理解、應用lua string.sub函數。
原創文章,作者:小藍,如若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s://www.506064.com/zh-tw/n/3092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