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LBPH演算法是什麼?
LBPH演算法(local binary patterns histogram)是一種用於圖像處理與分析的特徵提取演算法。它能夠對圖像中的局部紋理特徵進行提取、描述和匹配,因此在人臉識別、物體檢測等領域被廣泛應用。
LBPH演算法的基本思想是選取一定大小的鄰域像素,並將該鄰域中的像素值與其中心像素值進行比較,根據比較結果產生二進位編碼來表示該鄰域的紋理特徵。然後,將所有的鄰域特徵值作為特徵向量的維度,並構建以該維度為坐標軸的直方圖進行表示,形成了LBPH特徵向量,完成特徵提取過程。
二、LBPH演算法的實現步驟
1.離散化圖像
由於LBPH演算法能夠提取圖像局部紋理特徵,因此在對圖像進行處理前,先需要對圖像進行離散化操作。具體的做法是將灰度圖像中的像素值分成不同的像素等級,以便于于後續的計算。假設將灰度圖像的像素值分成8個等級,則可以得到以下代碼:
def discretize_image(img): num_lbp = 8 #離散化為8個區間 pixel = (256 / num_lbp) * np.array(range(num_lbp+1)) img = np.digitize(img, pixel) - 1 return img
2.計算LBPH編碼
在計算LBPH編碼時,需要對圖像中的每個像素點進行處理。我們可以以像素點為中心點,選取一定大小的鄰域像素,然後將該鄰域中的像素值與中心像素值進行比較,根據比較結果產生二進位代碼。
LBPH演算法的二進位編碼規則如下:若相鄰的像素點的像素值大於中心像素點的像素值,則該像素點的二進位編碼為1;否則為0。將所有鄰域像素的二進位編碼拼接起來,即可得到LBPH編碼,如下所示:
def compute_lbp(pixel, img, radius=1): lbp = 0 for i, j in radius_circle(radius): row, col = pixel[0] + i, pixel[1] + j if img[row, col] >= img[pixel]: lbp = (lbp << 1) + 1 else: lbp = lbp << 1 return lbp
3.計算LBPH直方圖
計算LBPH直方圖時,需要將全圖中的LBPH編碼分別存儲在直方圖中的對應位置中,並進行累加操作。假設直方圖的維度為256,則可以使用下列代碼進行實現:
def compute_histogram(img, radius=1, n_sample=8): img = cv2.GaussianBlur(img, (5,5), 0) hist = np.zeros((2 ** (n_sample * radius * 2)), dtype=np.float32) for i in range(radius, img.shape[0] - radius): for j in range(radius, img.shape[1] - radius): lbp_code = compute_lbp((i, j), img, radius) hist[lbp_code] += 1 return hist
三、LBPH演算法的優缺點
1.優點
LBPH演算法能夠克服眾多面部表情和光照變化的影響,對於模糊、複雜背景和人臉姿態不正的人臉識別問題有很好的效果。
同時,其計算複雜度相對較低,易於實現;也具有較高的魯棒性和可靠性。
2.缺點
LBPH演算法相對於其他的人臉識別演算法而言,分類效果相對較差。部分原因是因為LBPH演算法僅從局部圖像維度來表示人臉特徵,因此容易受局部區域的雜訊影響而與全局特徵差異大。
同時在實際應用中,當人臉尺寸較小時,一些重要的紋理信息可能會被忽略而導致人臉識別效果較差。
四、總結
LBPH演算法是一種用於圖像處理與分析的特徵提取演算法。它能夠對圖像中的局部紋理特徵進行提取、描述和匹配,因此在人臉識別、物體檢測等領域被廣泛應用。其基本思想是選取一定大小的鄰域像素,並將該鄰域中的像素值與其中心像素值進行比較,根據比較結果產生二進位編碼來表示該鄰域的紋理特徵。隨後,以所有鄰域特徵值作為特徵向量的維度,構建以該維度為坐標軸的直方圖進行表示,從而完成特徵提取過程。
雖然LBPH演算法能夠克服眾多面部表情和光照變化的影響,對於模糊、複雜背景和人臉姿態不正的人臉識別問題有很好的效果,但其相對於其他人臉識別演算法而言分類效果較差,同時需要保證人臉樣本庫中有足夠豐富和多樣的樣本,以提高識別正確率。
原創文章,作者:小藍,如若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s://www.506064.com/zh-tw/n/3083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