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前小O入職的第一天,行了隆重的拜師禮後,滿肚子的疑惑和好奇的他,提出了職業生涯中的處女問:「老K師傅,到底什麼是產品經理?產品經理主要做些什麼工作?在大學的時候我也看過幾本關於產品經理的書。不怕師傅您笑話,看到這個職位比較火,我也是懵懵懂懂就選擇了產品經理這個職位,其實我也不知道這個職位具體是幹什麼的,還請師傅指點一二,嘿嘿……」
老K畢竟是老行家了,心裡早就知道小O肯定會問這個問題,怎麼回答這個問題好呢?小O 現在是零起步,小白一個,說太多的術語只會使他越來越迷惑,即使他說懂了,那也是表面上說懂了,其實是不懂裝懂,然後自己私下再去尋找答案。好吧,就舉一個生活中常見的例子吧,這樣便於理解。將產品經理與大廚進行類比,老K給小O講了一個「一道菜一年賣400萬元」的故事。

成都大蓉和飯店研創的石鍋三角峰,一年居然能賣出10萬多份,銷售額達到400多萬元,而且這道菜自2006年推出,一直長盛不衰。這道菜是怎麼研創出來的?我們來聽聽飯店劉老闆的現身說法,劉老闆實際上就是大廚,在扮演產品經理的角色。
第一步:用戶需求與市場分析
劉老闆分析,成都餐飲一個最大的消費特點就是它是一個消費的城市,廣大民眾非常好吃、會吃。成都人的好吃,成就了當地琳琅滿目的各種餐館、飯店;而成都人的會吃,又促使了當地餐飲行業的激烈競爭。一個菜系獨霸天下的時代已經終結。口味的求變,菜品的翻新換代,成為永恆的準則。劉老闆對此進行了用戶需求與市場分析:目標用戶群是誰?用戶有沒有需求?用戶有哪些需求痛點還沒有被很好地滿足?有著相同或相似需求的用戶數規模是大還是小?這些也是產品經理工作的第一步。
第二步:提出差異化解決方案
劉老闆認為要把一個店開起來,首先要有自己的特色,要引起別人的注意。要想引起別人的注意,你就要想辦法讓別人注意你,也就是要做與眾不同、別人不做的菜。要達到這個目的需要做到兩點:第一個就是要視覺衝擊力強,要讓他印象深刻、「過目難忘」;第二個就是味覺的衝擊力一定要強,也就是要解決「好吃」的問題。石鍋三角峰所選用的烹飪原料,全部由綠色食材組成,比如說綠色的青花椒、青海椒、芹菜、香菜和姜蒜等。石鍋三角峰使用的是一種中國最古老的烹飪手法——石烹。石頭的溫度將三角峰這種魚煮熟,這樣魚的營養不會流失,原汁原味全部在裡面,所以這種方法煮出來的魚肉特別嫩,而且是越煮越嫩。石鍋三角峰就是一款產品——綠色健康食品,清香鮮辣、醬香味濃、辣而不火、魚肉鮮嫩。消費者吃完覺得很爽,很開心,這就是給用戶提供的價值。基於用戶需求提出差異化解決方案以及提煉給用戶帶來的價值,這是產品經理工作的第二步。
第三步:傳遞用戶價值的市場渠道分析
劉老闆認為搞出一個與眾不同的產品,跟別人做得不一樣,就掩蓋了他當時技術不足、資金不足,甚至管理水平不夠高的各種弱點。因為之前石鍋三角峰菜品的成功創新,他迅速進行擴張,5年時間,投資3000多萬元,又在成都開了兩家分店。2006年初,決定投資6000多萬元,在成都市的一品天下街又開了一家有8000多平方米的高檔飯店。這種做法是比較典型的精益開發模式,即以最低的成本、最快的速度研發出一款新品,然後拿到市場上試試水,接著根據用戶反饋不斷學習並調整到最佳模式,最後進行規模化市場擴張。研創出來的石鍋三角峰怎麼樣才能送達用戶?也就是說產品的價值如何傳遞給用戶?用戶在哪些地方可以使用到這種產品?用戶在哪裡?是怎麼來使用產品的?這就是市場渠道分析,這是產品經理工作的第三步。
第四步:盈虧平衡分析
劉老闆是個精明的商人,會打算盤。畢竟飯店都是要贏利,才能繼續存活下去。石鍋三角峰的主要原料是三角峰,這種魚是黃蠟丁的一種,成都盛產黃蠟丁。三角峰最大特點是只有一根刺,吃起來也比較方便,價位也比較合理,成本價為14~15元一斤。夠辣而又不反苦的青辣椒的配料替代品——小米辣,它的辣度相當於普通辣椒的10倍,成都市場上的這個小米辣賣不掉,沒有人要,因為它太辣。這是成本分析,也有利於做出定價策略。然後再估算一下來大蓉和飯店吃飯的人流量,比如說有一千多人次,飯店有108個桌位,估算一下上座率,再估算一下石鍋三角峰的點菜率,基本上就可以計算出收入。成本和收入以及盈虧平衡點分析,這是產品經理工作的第四步。
第五步:需求管理與產品交互設計
接下來劉老闆就要進入研創石鍋三角峰的具體流程了,實際上就是菜譜。原料:三角峰500克,袋裝鮮土豆粉半袋(200克),芹菜、水發黑木耳各50克,青小米辣50克,鮮青花椒10克,藿香葉5克。調料:自製腌料100克,秘制青椒汁1000克,菜籽油50克。製作方法:(1)將去臟洗凈後的三角峰舀入自製腌料腌制10分鐘。(2)鮮土豆粉用熱水燙軟後備用,芹菜切段,青小米辣切小段。(3)石鍋走菜前入烤箱內(溫度300℃),烤30分鐘,同時另取炒鍋,鍋內放秘制青椒汁燒沸。(4)熱石鍋下入菜籽油,放入芹菜段、土豆粉、黑木耳,倒入腌好的三角峰,將燒沸的青椒汁澆在三角峰上,然後放入辣椒段和青花椒,撒上藿香絲端上桌即可。澆汁到上桌這個過程最多兩三分鐘。這個菜譜對應的就是產品需求文檔,不難看出,包括了需求分析與管理和產品交互設計的過程(裝盤的時候還涉及視覺設計即美感),這是產品經理工作的第五步。
第六步:基於數據分析的產品迭代與調優
劉老闆要求廚師每開發出一道新菜,都要讓前廳的工作人員先品嘗只有工作人員滿意後才能推出,這是自開飯店以來形成的慣例。石鍋三角峰也一樣。剛開始的時候,並沒有用到石鍋,後來之所以使用石鍋是因為一次內部的意見反饋,工作人員會從客人的角度來看你的菜好不好吃,然後吃完以後就會給意見:好吃還是不好吃,若是不好吃,則覺得哪兒不好吃?若是好吃,則又是什麼原因好吃?品嘗後,大家對口味都很認可,但有人卻提出菜的品相不好。三角峰魚小、肉嫩,燒制後容易爛掉。那如何才能保持三角峰燒制後的完整呢?這才想到使用石鍋,最終這道菜才推向用戶。根據用戶的反饋和數據分析,不斷迭代調優產品,這是產品經理工作的第六步。
第七步:競爭壁壘分析
劉老闆在餐飲業摸爬滾打了這麼多年,深知競爭環境的惡劣,偷師學藝的現象非常嚴重。那怎麼樣才能建立起競爭壁壘呢?石鍋三角峰的青椒、青花椒都是裝飾物品,真正的玄機應該在這個湯裡面,這個湯汁主要是防止別人複製。因為一般的人看到的只是表面上——青椒青花椒,其實內容比較豐富,裡面有十幾種原材料進行熬汁,調味主要的中心思想是一個辣味,其它的作為一個輔助。原來,這道菜的核心機密在它的湯汁裡面,湯汁的調配,外人很難學到。這個就是競爭壁壘分析,這是產品經理工作的第七步。
第八步:強有力的團隊管理
劉老闆為防止團隊骨幹人員流失和被競爭對手挖牆腳,提出一條:用自己培養的人,用年輕的人,讓他們晉陞的機會比較多,然後保持適當的發展速度。每一年對經營班子進行目標責任制的簽署,目標完成了把總利潤的10%作為提成分給他們,這一筆錢很大的。比較優秀的大廚,獎勵一套房子,再跟他簽合同簽五年,比如做三年簽五年就是八年了,簽五年那麼首付款公司付,按揭也是公司付。要是公司覺得你表現不好,叫你走人,那麼前期的錢就不退了,後面公司就不管了。要是你自己要走,那麼前期的錢全部要退給公司。這樣就把廚師的隊伍穩定下來了。這就是團隊管理,產品經理是一個需要別人協助完成自己想法的職位,所以需要強有力的制度和文化的支撐,這是產品經理工作的第八步。
老K故意放緩了語速,目的是讓小O能夠有消化的時間。小O聽完這個故事,很有感觸,終於理解了產品經理的工作職責,以後有人如若再問產品經理是幹什麼這個問題,就可以學老K師傅講講這個通俗易懂的故事。小O深刻體會到,原來產品經理的工作這麼重要且複雜,涉及的知識和技能要求很高,這無疑給自己帶來了很大的壓力和動力。看來得勤加修鍊產品內功啊。
原創文章,作者:投稿專員,如若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s://www.506064.com/zh-tw/n/307744.html
微信掃一掃
支付寶掃一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