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錄一覽:
python檢驗一個數是不是在列表裡
a = [1,2,3,4,5]
b=1
if b not in a:
print(b)
else
print(a)
python可以非常方便的檢測一個數字是否是在列表中,不需要去遍歷,僅僅只需要一個if語句就可以簡便快捷的判斷,數是不是在列表中了,建議學習python時,先從基礎語法學習,python語言簡單易懂,比較好上手,相對來說比較適合小白入門,不像c語言晦澀難懂,演算法邏輯極度複雜,明明一句話的事,代碼可能要幾十行去實現。
python判斷元素是否在列表組中?
locals() 函數會以字典類型返回當前位置的全部局部變數。
對於函數, 方法, lambda 函式, 類, 以及實現了 __call__ 方法的類實例, 它都返回 True。
def chuli():
list1 = [‘A’, ‘B1’, ‘C’, ‘D6’, ‘E2’, ‘F4’]
list2 = [‘G’, ‘H’, ‘K45’, ‘J4’, ‘K’, ‘L7’]
list3 = [‘M3’, ‘N’, ‘O5’, ‘P’, ‘Q43’, ‘R’]
# 在這裡有100個列表
list100 = [‘S2’, ‘W5’, ‘R8’, ‘T’, ‘W’, ‘E’]
# locals() 函數會以字典類型返回當前位置的全部局部變數。
# 對於函數, 方法, lambda 函式, 類, 以及實現了 __call__ 方法的類實例, 它都返回 True。
dc = locals()
for key, val in dc.items():
if ‘K45’ in val:
print(key)
chuli()
python中的列表中常用的方法有哪些,分別是什麼作用?
首先,Python已經內置確定序列的長度以及確定最大和最小的元素的方法。列表是最常用的Python數據類型,它可以作為一個方括弧內的逗號分隔值出現。列表的數據項不需要具有相同的類型。創建一個列表,只要把逗號分隔的不同的數據項使用方括弧括起來即可。
以下是列表最常用的方法:
1.append() ——– 向列表的尾部添加元素
2.insert(index,object) ——– 向指定的下標處添加元素
3.sort()——– 進行排序(從下到大 int類型)可以對字母進行排序(ASCII值)類型不能混
4.index()——– 返回的是元素在列表中的第一個位置
5.reverse()———— 將列表進行翻轉
6.remove()———- 刪除某個元素,如果有重複,刪除的是第一次出現的元素,如果元素不存在會 報錯
7.count()——– 返回的是某個元素在列表裡面的個數
8.clear()——— 清除元素
9.copy()——– 淺拷貝對象 不等價與 =
10.extend()——– 合併列表
11.pop()——-刪除列表尾部的元素(與append相反),返回刪除的元素,pop(i) i指的是下標
python中如何判斷list中是否包含某個元素
index方法 表示在list中查找元素的位置。沒有查找到元素會報錯。
count方法 表示在list中查找元素的個數。沒有為0
原創文章,作者:小藍,如若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s://www.506064.com/zh-tw/n/3071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