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Linux系統對時間的處理
在Linux系統中,時間的處理有兩種方式:系統時鐘和掛鐘。系統時鐘的時間是由系統硬體時鐘提供的,而掛鐘的時間是由計算機CPU提供的。
在Linux內核中,一般使用系統時鐘來計算時間。系統時鐘一般使用TSC(timestamp counter)寄存器,它會隨著CPU的時鐘進行自增,具有精確性和高速性。但是由於TSC寄存器在不同的CPU上的速度可能不同,所以可能會導致時間計算誤差。因此,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內核在啟動時會校準TSC寄存器,並在整個系統運行過程中對其進行實時校準。
二、常見的延時方法
在Linux系統中,有多種延時方法可以使用。下面介紹三種常見的方法:
1. sleep()
sleep函數會讓當前進程睡眠一段時間,在時間到達之後再繼續執行。該函數的延時精度比較差,其最小延時單位是秒。
#include <stdio.h> #include <unistd.h> int main() { printf("start\n"); sleep(1); printf("end\n"); return 0; }
2. usleep()
usleep函數也是讓進程睡眠一段時間,但是它的最小延時單位是微秒。它比sleep函數精度更高,但是依然不夠精確。
#include <stdio.h> #include <unistd.h> int main() { printf("start\n"); usleep(1000); // 1毫秒 printf("end\n"); return 0; }
3. clock_nanosleep()
clock_nanosleep函數可以在納秒級別進行精確延時。需要注意的是,該函數只適用於Linux 2.6.28及以上版本的內核。
#include <stdio.h> #include <time.h> int main() { printf("start\n"); struct timespec ts, tr; ts.tv_sec = 0; ts.tv_nsec = 1000000; // 1毫秒 clock_nanosleep(CLOCK_MONOTONIC, 0, &ts, &tr); printf("end\n"); return 0; }
三、精確毫秒級延時實現
針對上述延時方法的不足,我們可以使用更加精確的方法來實現毫秒級延時。下面介紹兩種方法:
1. 使用select函數
在Linux中,可以使用select函數來實現精確毫秒級延時。可以使用一個空的fd_set來進行阻塞。如果超時時間到達,select函數就會返回。
#include <stdio.h> #include <sys/select.h> #include <sys/time.h> int main() { printf("start\n"); struct timeval tv; tv.tv_sec = 0; tv.tv_usec = 1000000; // 1毫秒 fd_set rfds; FD_ZERO(&rfds); select(0, NULL, NULL, &rfds, &tv); printf("end\n"); return 0; }
2. 使用nanosleep函數
nanosleep函數可以在納秒級別進行精確延時。該函數的時間參數是一個結構體,可以設置秒和納秒的值。下面是使用nanosleep實現精確毫秒級延時的代碼:
#include <stdio.h> #include <time.h> int main() { printf("start\n"); struct timespec ts; ts.tv_sec = 0; ts.tv_nsec = 1000000; // 1毫秒 nanosleep(&ts, NULL); printf("end\n"); return 0; }
四、總結
本文介紹了Linux系統對時間的處理方式以及常見的延時方法。根據需要,我們可以選擇使用不同的延時方法。當需要精確毫秒級延時時,建議使用select函數或nanosleep函數來實現。
原創文章,作者:小藍,如若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s://www.506064.com/zh-tw/n/3071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