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Android客戶端性能測試常見指標:
1、內存
2、CPU
3、流量
4、電量
5、啟動速度
6、滑動速度、界面切換速度
7、與伺服器交互的網路速度

二、預期標準指定原則
1、分析競爭對手的產品,所有指標要強於競品
2、產品經理給出的預期性能指標數據
3、符合業內行業標準
三、測試方法及工具
1、內存:使用adbshell腳本進行測試,查看Log數據。adb shell dump meminfo
2、CPU:使用adbshell腳本進行測試,查看Log數據。adb shell top
注意:程序持續運行及操作過程中,內存不能一直增加,不然系統會自動kill掉該進程。
3、流量監控:可以借用網易的開源工具:Emmagee
4、電量監控:和競品做對比測試,同一機型的測試機在不同時間,不同網路條件,不同功能使用的情況下分別測試電量使用情況。
5、啟動速度和滑動、界面切換速度:編寫測試代碼(AndroidInstrumentation),打樁到源碼中,運行後通過log數據進行分析。
6、其他測試工具:騰訊開發的工具:GT隨身調。下載地址:http://gt.qq.com/
不可置否,在對APP的整個測試環節中,性能測試是一個很重要的環節,它直接影響了用戶的體驗,那麼,對於APP的性能測試,我們到底需要關注那些點呢?
其實,我們可以想想在軟體設計、部署、使用、維護中一共有哪些角色參與,然後再考慮這些角色各自關注的性能點是什麼,那麼作為一個軟體性能測試工程師,我們就能夠從中總結出,對於APP的性能測試主要應該關注哪些比較重要的點。
一.從用戶角度出發
開發軟體的目的是為了讓用戶使用,我們先站在用戶的角度分析一下,用戶需要關注哪些性能。
對於用戶來說,當點擊一個按鈕、鏈接或發出一條指令開始,到系統把結果已用戶感知的形式展現出來為止,這個過程所消耗的時間是用戶對這個軟體性能的直觀印象。也就是我們所說的響應時間,當響應時間較小時,用戶體驗是很好的,當然用戶體驗的響應時間包括個人主觀因素和客觀響應時間,在設計軟體時,我們就需要考慮到如何更好地結合這兩部分達到用戶最佳的體驗。如:用戶在大數據量查詢時,我們可以將先提取出來的數據展示給用戶,在用戶看的過程中繼續進行數據檢索,這時用戶並不知道我們後台在做什麼。
簡單地說,用戶最關注的其實就是其操作的響應時間。
二.站在管理員的角度考慮需要關注的性能點
(1)、響應時間
(2)、伺服器資源使況是否合理
(3)、應用伺服器和資料庫資源使用是否合理
(4)、系統能否實現擴展
(5)、系統最多支持多少用戶訪問、系統最大業務處理量是多少
(6)、系統性能可能存在的瓶頸在哪裡
(7)、更換那些設備可以提高性能
(8)、系統能否支持7×24小時的業務訪問
三.站在開發(設計)人員角度去考慮
(1)、架構設計是否合理
(2)、資料庫設計是否合理
(3)、代碼是否存在性能方面的問題
(4)、系統中是否有不合理的內存使用方式
(5)、系統中是否存在不合理的線程同步方式
(6)、系統中是否存在不合理的資源競爭
四.站在測試工程師角度考慮
那麼從用戶、管理員、開發者的角度去總結了其關注的性能指標之後,筆者最終認為,對於測試工程師來說,他們在做性能測試的時候,主要應該關注的測試指標應該是:
(1)連接超時
這個是App關閉的首要問題,而在移動應用中網路錯誤數據比例報錯中最高的就是連接超時錯誤。想像一下當花重金好不容易把你的App推廣到用戶手機上,而在用戶初次嘗試時發生連接超時無法正常使用,多數用戶會選擇再也不會打開應用第二次。
(2)崩潰
這個已無需多言。APP的崩潰,就是用戶的崩潰。當用戶使用你的App出現閃退或崩潰時,他們很有可能跑去AppStore贈送你一個”一星”差評。
(3)系統交互(電話簡訊干擾,低電量提醒,push提醒,usb數據線插拔提醒,充電提醒等)
在APP使用過程中,可能會遇到各種中斷場景,那麼一旦發生這些場景,APP就卡死或者閃退,想必也沒有多少用戶願意持續使用你的APP。
(4)弱網下的運行情況
電梯里、地鐵上,網路信號差時,APP頁面的菊花轉不停,界面卡死,同時錯誤提示一堆,這樣的情況怎能不讓用戶抓狂。
(5)CPU使用問題
CPU頻率設置過高時會導致過熱,過熱導致耗電更嚴重,CPU頻率設置過低導致手機滯後,應用處理緩慢同樣會導致耗電。更多時候,用戶解決CPU超載問題只能關閉甚至卸載App,App就被Kill了!
五.總結:
那麼針對以上所說的幾個比較突出的APP測試點,沒有開發者希望用自測的方式去解決,耗時耗力不說,最終的效果也不敢完全保證,那麼大多數人能夠想到的解決方法就是尋求自動化測試工具的幫助,但是目前很多自動化測試工具存在很多的局限性,一是大多自動化測試工具不方便維護;二是雖然很多自動化測試工具很強大,但對代碼的能力要求很高,大大的增加了測試門檻;三是自動化投入的成本較高,相對於目前APP開發周期短的現狀來說,是很不划算的。
原創文章,作者:投稿專員,如若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s://www.506064.com/zh-tw/n/3069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