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多少人跟小雷一樣,每次購買新手機時總會擔心儲存空間不夠然後選擇購買更大儲存空間的版本,但買回來之後卻發現自己根本用不完,也算是白白浪費了一些錢。當小雷跟朋友抱怨起這件事時,朋友卻說:「加錢買儲存空間不如花點錢搞個雲儲存,價格要便宜多了。」

一開始小雷也認為這句話很有道理,畢竟六塊錢一個月的價格,哪怕開個兩年也才144元,確實比加幾百上千塊買更大儲存空間的手機要划算得多,但實際體驗一番後,卻發現事實並非如此。
雲儲存的的作用在哪?
首先我們要簡單了解一下手機雲服務的原理,雲服務就是將存儲資源放到雲上供用戶存取的新興存儲方案。用戶可以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通過任何可聯網的裝置連接到雲上方便的存取數據。雲存儲空間就是存放數據的地方,有大有小,就像普通的硬碟一樣,雲存儲空間的大小可根據用戶需要來進行選擇。

一般情況下,手機廠商都會自動贈送用戶5G的雲存儲空間,但對於一些經常要同步數據的用戶來說,就需要加錢購買更大的雲儲存空間了。就以小雷的手機為例,50G雲空間的費用為6元/月,200G雲空間的費用為21元/月,2T雲空間的費用為61元/月,價格算是比較合理,也與市場價無太大差異。
對於大多數用戶來說,雲儲存的主要作用在於存儲文件、照片、視頻等重要數據,並且是以特定的格式存儲和記錄在雲端。用戶在需要時可通過網路將這些數據下載到手機當中。除了存儲文件以外,雲存儲默認還有一個功能就是手機定位,這個功能是免費的。如果手機丟失了,可以通過電腦端登錄對手機進行定位,雖然仍有一些專業人士能夠通過刷機的方式破解,但也總比沒有好。
雖說雲儲存在一定程度上能夠解決用戶機身存儲不夠用的情況,但云儲存本身就需要連接網路才能使用,就比如照片雖然可以上傳到雲儲存空間當中,但如果在網路條件不好的情況下,上傳/下載一張照片的時間就會變得更長,體驗遠不如本地存儲來得方便。如果到了一些完全沒有網路的地方,雲存儲可以說等於沒有。

其次雲儲存為了保障用戶的隱私在其中加入了較為複雜的加密演算法,不可忽略的現實是會使得雲平台大量的資源被消耗掉,從而會使得整個雲平台工作的效率大大降低,成本自然也會增加;但是如果對於數據採用的都是較為簡單的加密演算法的話,數據在雲平台存儲或者是處理的過程中就有可能被泄露。
有多少人會經常使用雲存儲?
當然,每個人對於雲儲存的需求都不相同,為此小雷也專門採訪了身邊兩位正在使用雲儲存功能的朋友,看看他們的想法是否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XUE表示自己從大學開始就一直有使用iPhone自帶的iCloud,也開通了6元一個月的50G雲空間,希望能夠稍微釋放一下自己128G手機的壓力,但後來才發現iCloud在備份照片時,會將本地的照片替換成一個類似縮略圖的小文件,雖然空間確實釋放出來了,但需要查看這張照片的時候還需要從雲端下載,十分影響自己的體驗。
當然,他也表示iCloud也有很多優點,比如自己在換機的時候,就能從iCloud中獲得不少備份內容,以免造成換機後的數據丟失。
TONG則認為自己根本不需要這類服務,因為自己只把手機當作是一個娛樂/通訊工具,重要的資料和照片都會存儲在移動硬碟當中,比起雲儲存,能夠摸得到的實體硬碟才會讓自己感到放心。
他也不否認雲儲存的優點,就比如查找手機的功能,如果手機真的丟失了,靠這個功能或許還有尋回的可能性。

走訪一圈後,小雷發現身邊的大多數朋友都有使用雲儲存功能的習慣,只不過每個人的需求都不同,也不乏有像小雷這種會去開通200G雲儲存套餐的用戶。雖然在體驗上確實不如真正的儲存空間提升來的舒服,但確實可以解決一部分用戶的存儲焦慮。
這裡我們不妨反向思考一下,雖然如今的雲儲存已經可以為用戶提供2T甚至更多的雲空間,但仍有不少用戶會優先考慮選購儲存空間大的手機。畢竟在雲儲存技術未完全成熟前,用戶不會過於相信這項技術。
雲儲存很好,但還不算成熟
正如前文所說,雲儲存功能已經成為不少用戶的常用功能之一,價格便宜、換機方便、存儲數據快這些優點都是能夠用戶真實感受到的。但它的局限性也不少,在網路不好的情況下基本等於「報廢」,同步的速度也不盡人意。
但在物聯網產業日益成熟的大背景下,個人數據的爆炸式增長與終端設備有限的存儲空間存在矛盾,以雲存儲為基礎功能的個人雲盤,其價值將在物聯網時代中更加凸顯。

如今,消費級市場中的智能終端不僅限於手機、PC、平板、電視四大品類,智能手環、智能攝像頭、智能音箱、智能冰空洗等終端設備都已經開始走入到千家萬戶。數據來源的複雜性意味著雲儲存在個人場景的基礎上向家庭場景傾斜將是行業下一階段的重要特點,家庭場景的增量需求將為雲儲存市場創造新的發展空間。可能到了那個時候,成熟的雲儲存才會成為人人都用並且離不開的一項功能。
原創文章,作者:投稿專員,如若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s://www.506064.com/zh-tw/n/2992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