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記者走訪發現,在某小學旁邊的一家文具店內,多款「文具盲盒」被擺在貨架的顯眼位置。部分盲盒上還印著「打開有驚喜」「內含隱藏款」的字眼。店主說,不少學生會過來重複購買同一個主題的「文具盲盒」,有的學生甚至不惜向身邊的同學借錢去購買,希望能抽到自己想要的款式。(5月1日 央視新聞)
據報道,這些盲盒多為幾塊錢的水筆,每支筆單獨包裝,既有男生喜歡的動漫風,也有女生感興趣的文藝風。還有一些裝有水筆、便簽、筆記本的文具袋,也被包裝成盲盒的形態出售。文具盲盒以及盲袋不僅滿足了學生對文具用品的需求,也抓住了孩子的好奇心和孩子在收集過程中的成就心理。
近年來,盲盒經濟的模式被複制到了多個行業。從最初的盲盒玩具、衣服,到最近推出的盲盒機票,盲盒模式成為了賣家銷售商品的首選。盲盒逐漸也從一種產品,變成了一種概念,萬物皆可盲盒。盲盒,如字面意思一樣,在這些盒子面前,人們是看不到裡面裝的是什麼。而它最大的樂趣也在此,你永遠不知道下一個盒子里是什麼,但你又永遠充滿希望。
簡單說下來,大家不難發現,盲盒利用的就是消費者的好奇心以及攀比心理,「我一定能抽到我想要的圖案」,這和很多80後、90後小時候吃速食麵集水滸卡或買彩票如出一轍。嚴重點說,這就是一種變相的賭博。
當普通的文具,被裝進漂亮的統一定製的外殼後,搖身一變就能翻至少3至5倍的價錢。更有甚者,在網路上販賣的文具盲盒、衣服盲盒成為了商家清庫存的手段。消費者打開盲盒時才能知道裡面是什麼,想要退貨但店鋪已在最初就註明「一經售出,不退不換」,這讓消費者啞巴吃黃連,有苦說不出。最後這些物品只能閑置或是進入垃圾桶。
對於這類盲盒銷售的監管,法律還處於空白地帶,消費者無法直接觀察商品的外形、質量等屬性。這種消費模式摻雜了「賭」的因素,同時會將消費者推向不利的交易地位。對於孩子來說,青少年時期正是價值觀、消費觀形成的重要時期。身心發育尚不成熟的青少年很容易沉迷其中,在不夠理性的情況下頻繁購買超過自身使用需求的文具,進而過度消費,形成不良的消費觀。同時,未成年人自控能力較差,對盲盒中不確定的產品會產生較強的期待感,這種期待感可能會逐步「成癮」。
盲盒經濟的亂象,既需要家長正確引導孩子建立正確的消費觀,避免過早接觸盲盒類帶有賭博性質的產品,更需要監管部門關注「文具盲盒」的產品質量及營銷宣傳,避免盲盒成為清庫存的手段以及炒作行為,維護未成年消費者的知情權、選擇權和公平交易權等合法權益。
合理利用盲盒經濟,完善相關管理規定,讓盲盒「盒有所裝」,不再只是套路的庇護盒,人們打開的才能是真正的快樂與驚喜。
原創文章,作者:投稿專員,如若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s://www.506064.com/zh-tw/n/2992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