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局一張圖

如何才能設計出爆款數據產品?這個問題就好比「怎樣才能畫出世界名畫一樣」,沒有定法。但經常欣賞優秀的作品,尤其是在專業人士的指引下鑒賞名作,一定是各個階段畫家的必經之路。今天,古牧君就斗膽帶大家一起鑒賞一款數據產品:百度指數
1,為什麼選百度指數?
因為它是公開可見的,同時,它也是比較好的
數據產品有很多,但大部分要麼是企業內部自用的,要麼是賣給其他公司或組織的,可供廣大普通用戶體驗、分析的數據產品很稀少
至於為什麼說它是好的?因為百度指數本身已經成為了一個簡單易懂的評價標準。比如數據分析師這個崗位到底熱門不熱門?

跟產品經理一比就知道:數據分析師還是個弟弟。百度指數就是背靠百度這棵大樹,用網民搜索數據量化衡量大眾對某個事物的需求量,操作簡單易懂,經常被用來做行研分析
基於上述理由,我們就拿它來做「教學示範」了
2,怎麼評價一款數據產品?
上面咱們只是說了百度指數比較好,但要具體的鑒賞,就需要構建一個評價體系。好比一幅世界名畫,不能光說它有名,誇獎的人多,所以它好,這是一個循環論證。我們需要從線條、構圖、色彩、意境、歷史意義等多個角度去拆解一幅畫,同樣的,數據產品也需要有這麼一個評價體系:

在這個評價體系里,產品的目標定位是高於一切的,產品的功能是服務於目標定位的,最後才是數據、策略和交互設計,這三者是服務於功能的。為什麼把目標定位抬的那麼高?很簡單,把科學家、畫家、公益志願者、商人等人放在一起,統一用掙錢多少來衡量價值,是不是太偏頗了?數據產品也一樣,上來就不分青紅皂白直接談交互設計、談策略演算法,太武斷了。那麼大家覺得百度指數的產品定位是什麼呢?是官方介紹的這個么?

反正我不信
我們還必須認識到,每個爆款產品的誕生和發展,都有一定的偶然性。我們不是給名人立傳,所以不用太過糾結百度指數的歷史淵源,只要把目光聚焦在近年來這個產品的穩定形態就好
類似了解一個人,就必須知道他所處的環境,我們揣測百度指數的定位,就必須正視:百度長期以來是一家純正的廣告公司,百度指數近年來一直位於百度的商業化廣告部門。基於這個事實,古牧君推測百度指數的目標定位是:
- 它是一個展示能力的窗口,告訴外界百度具備哪些數據能力,尤其是面向廣告主秀肌肉。在線廣告市場是需要不斷教育引導的,很多行業的廣告主並不清楚,在百度投放廣告相比線下投放廣告有什麼優勢?尤其是所謂的大數據到底能幫他們解決營銷中的哪些問題?這些都需要一個具象化、可體驗的數據產品來承擔;
- 依託百度前幾年在在線廣告市場中的份額優勢(尤其是在阿里、頭條崛起之前),針對廣告投放的效果好壞,制定出一個行業標準,尤其是在品牌廣告這個細分領域。效果廣告可以用ROI來衡量好壞,比如1w塊錢帶來了多少個轉化;但品牌廣告很難,它更多是瞄準消費者的心智,心智怎麼衡量呢?消費者們看完一個高大上的汽車廣告之後,對這款汽車的關注是否有顯著提升?總不能每次廣告之後都撒網去做調研問卷吧?一個美好的商業設想順應而生:看百度指數,廣告投放後指數高了就是效果好,高的越多效果越好~自己做裁判員,豈不美哉?
- 如果大家都承認了這個標準,那就可以進一步揮舞大棒,去刺激各個廣告主花錢了。你看看,就是因為你廣告投的少,你的百度指數比隔壁競爭對手低了一倍!說明消費者心目中你不行了,還不快花錢來百度投放廣告?!
總結一下就是秀肌肉、定標準、促消費。那好,咱們繼續按照這個目標定位,拆解評價分析一下百度指數
3,指指點點百度指數
按照目標定位、配套功能、配套數據/策略/交互這個評價體系,我們分別對秀肌肉、定標準、促銷費這3個推測目標進行展開分析
(1)秀肌肉:

可以把廣告營銷粗略概括為:給需要的人、在適當的時機、講正確的話。給一個有點兒餓的白領,在飯點兒的寫字樓電梯間廣告櫥窗里,強調某家的飯菜美味實惠又精緻,就是個不錯的營銷方式。不論是傳統的廣告創意公司,還是新興的互聯網廣告巨頭,都無法逃避廣告主爸爸們對上述3個問題的詰問。只不過過去主要靠人的經驗去猜測,現在可以靠數據去推演。如果百度指數能證明自己具備上述3個能力,哪怕只是小試牛刀、有所保留的展示一下,就算是很好的完成了秀肌肉的定位。咱們分別看下每塊是否達標:
給需要的人,就要求能從數據上洞察出目標受眾。潛在的邏輯就是支持廣告主自己選出一群人,在百度的大背景下就是搜索過xxx的人了。進一步,這群人的固有屬性畫像和興趣偏好畫像,也是基礎配置



從上面截圖可以看到,該有的基本都有了,但細節還有很多打磨空間:比如地域分布中,是不是可以用一二三四線城市替代省份分布?興趣分布中,是不是標籤可以更make sense一些?
選擇合適的時機,主要是投放的時間和渠道。這就需要一方面能把數據在時間粒度上有所區分,一方面在渠道上有所區分


從模塊截圖來看,時間上可以通過自定義滿足天粒度的大範圍時間選擇,但缺乏實時性數據能力的體現;渠道上,百度指數僅僅是按照PC、移動進行拆分,沒有體現出百度在不同類型流量上的區分,如知道、貼吧、圖片、文庫、地圖等
這個模塊最大的疑問,就是搜索指數下面多出了一個資訊關注模塊,邏輯上頗為詭異。先看其中的資訊指數,從說明解釋中可以看出,它來自網民對網頁鏈接的閱讀、點贊、轉發等互動數據,邏輯上層級有些複雜。從搜索到閱讀,這是一個層級;從閱讀到點贊轉發等,這又是一個層級,資訊指數把兩個層級的指標揉合在一起,有些不妥。同時,百度並不是一個內容社區,從搜索到閱讀還算是一個比較順暢的操作,但你指望網民在點擊搜索結果閱讀後,還對網頁進行點贊、評論、轉發?這也不妥
再看那個媒體指數,它是被百度收錄的搜索詞相關的新聞數量,比如賓士的媒體指數,就是標題中包含「賓士」的新聞數量,這……?【野馬賓士在草原上】算不算?再者說,從概念上看,媒體指數描述的是媒體對一個事物的關注程度,是PGC關注,呼應的應該是搜索指數這種UGC關注。把媒體指數和資訊指數合併在資訊關注這個概念下,而不是讓媒體指數跟搜索指數在一個概念層級,古牧君個人感覺有些不對勁兒,理應是搜索指數和媒體指數在一個概念層級,然後把瀏覽行為附加到搜索指數下面,作為一個補充

在秀肌肉里最後一部分就是講述正確的故事。這部分比較複雜,本文不特別展開敘述,感興趣的可以翻閱數據讓廣告說話這篇舊文。這裡古牧君只著重講一下百度指數中的需求圖譜模塊

它是百度指數產品功能架構中與趨勢和人群畫像平行的一個模塊,可見其重要性。查看其模塊解釋,它的目標是探索網民搜索某個關鍵詞的前後,分別搜索了什麼。這相當於是研究網民的意圖,從單個搜索關鍵詞這種靜態的切面,變成一個動態的鏈條
該功能想要秀的肌肉,是告訴廣告主們:百度這邊可以通過數據,分析網民的品牌決策過程。這點是相當關鍵的,因為購買決策是整個鏈條中的重中之重,過去我們永遠無法得知他為什麼最終選擇了品牌A而不是B,但在百度上,或許我們可以通過他一連串的搜索行為管中窺豹,因為搜索就是意願的某種外顯
但很明顯,這個模塊還處於探索階段,因為很多結果是難以解釋的。比如下圖中紅框里的幾個關鍵詞,是怎麼跟數據分析師扯上關係的?我怎麼也想不出會有那麼多網民先搜了上海夜宵or無錫財政網,然後又搜了數據分析師,最後又搜了膠帶硫化機?這是一個什麼腦迴路?!古牧君感覺這裡面一定是數據清洗過濾層面出了些問題

(2)定標準:

想要成為一個標準,就要做到客觀、公正、可解釋,當然還有一個大前提,就是百度在在線廣告市場說得上話。在頭條抖音、騰訊廣告遠未興起的那幾年,百度就是國內在線廣告市場的代名詞,好比社交通訊的微信一樣。也正因如此,百度指數才能背靠大樹好乘涼,要不然怎麼沒聽說搜狗指數那麼火呢?
而客觀、公正、可解釋,就要求百度指數要跟大家的直覺保持一致,且計算方法科學有效。這是一個小的策略問題,它要求設計者利用搜索等數據,經過一定的加工處理,使得最終輸出的結果既能維持原有的波動變化趨勢、又能維持原有的相對倍數關係,同時還不會被人反向推算出原始數值。稍微解釋一下,就是你看到的「數據分析師」的搜索指數,不會直接就是一段時間內搜索這個關鍵詞的次數,因為這涉及到百度的一部分商業隱私,需要加密輸出;而且這個加密邏輯,也就是指數的計算方法, 還要能復原不同時間下該關鍵詞搜索次數的高低趨勢,不能說原始數據是周二高周三低,指數化之後變成周二比周三還低了?進一步,原本「產品經理」這個關鍵詞搜索次數是「數據分析師」的2倍,指數化之後就還得是2倍,否則指數之間的對比就失去了意義
這個指數化的加工處理過程,也不應該只是簡單的設計一個公式,還會涉及到大量的數據清洗過濾策略。比如我想看看蘋果和華為哪個指數高,可細想想好像蘋果這個詞歧義挺多的,還包含了水果,百度指數能否保證最終輸出的蘋果的搜索指數里,沒有摻雜「富士蘋果」呢?尤其是針對搜索這種短文本做清洗過濾,難度還是相當大的,一定少不了人工規則整理
(3)促消費:

如果廣告主承認了百度指數的權威性,那對百度來說這個生意就好做了,相當於既當運動員又當裁判員。這個時候就需要分行業編排這種品牌排行榜來刺激廣告主了,讓他們時常為了百度指數的高低而焦慮,忘記本身通過產品力去塑造良好的品牌形象等。這就好比天天拿收入作為衡量好壞的唯一標準,讓大家沉迷於掙錢無法自拔。如下圖,百度指數在這點也兼顧到了


4,總結經驗以便自用
按照我們對百度指數目標定位的揣測,當前版本的百度指數該有的基本都有了,只是在一些細節上有些許迷思。比如搜索指數、資訊指數、媒體指數3者之間的關係,比如人群畫像中對所屬城市分布的執迷,比如需求圖譜模塊展示結果的難以解釋,但這些都還算瑕不掩瑜。古牧君真正覺得需要好好討論的,是作為數據產品,內部各個功能模塊之間的邏輯關係:

古牧君一直認為,數據產品與數據工具最大的區別,就是功能模塊能否串聯成一個完整的故事線,這條故事線就是「業務數據化—>數據業務化」的縮影。先由數據產品經理將業務分析邏輯抽象整理成數據、策略和交互,再將數據、策略和交互整合上升至產品功能,讓使用者能夠完整清晰的感知到該領域的分析方法,而不是一個個功能模塊的羅列堆砌
在這點上,百度指數也存在一些問題。產品最為人知的3個功能模塊:趨勢研究、需求圖譜、人群畫像,從排列順序、模塊名稱等多個角度看,都還停留在簡單的總-分結構敘事上。就好比介紹中國現狀,先來一句地大物博人口眾多,然後分別從地理、人口、資源等角度割裂開分別論述,彷彿幾個因素之間就從來沒有聯動和影響?從這個角度,我比較推崇《槍炮鋼鐵病菌》的敘事框架,力求綜合各個因素給出一個較為統一的模型解釋,而非零散單點的拆解敘事
按照最開始咱們揣測百度指數的定位,它完全可以嘗試將3個功能模塊串聯整合起來,以回答一個完整的問題:作為品牌廣告主,我想給新品投放廣告,到底該給哪些人群、在什麼時機、講何種故事?更具象的說,它完全可以嘗試下,只需要你輸入一個品牌名稱,就自動化全套的給你一個品牌廣告的創意方案。而這就是從數據工具、到數據產品,從分析、到決策的飛躍

不過這些YY都算是後話了,把這種功能放在toC的大眾版百度指數上,未免有點兒「大炮打蚊子」。所以總體來說,百度指數仍然不失為一款可供觀摩學習的優秀數據產品~
原創文章,作者:投稿專員,如若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s://www.506064.com/zh-tw/n/299189.html
微信掃一掃
支付寶掃一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