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社會及行業的發展,社會分工逐漸細化及明確。最初的產品經理,可能負責所有關於產品的工作,前端、後端、PC端、移動端等等,問題是工作不夠細化不夠深入。
互聯網行業及企業逐步發展,產品團隊也越來越龐大,產品經理的崗位逐漸細分,各崗位職責更加明確,如前端產品、後端產品、中台產品、PC端產品、移動端產品、數據產品、策略產品等等。
1、什麼是策略
策略是一種實現目標、解決問題的手段。
策略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無處不在,策略與文案、活動、功能一樣,都是為了解決某種特定的問題而存在。
比如,以我們常看的今日頭條App為例,隨處可見策略的身影。
- 推薦策略:今日頭條的slogon是「你關心的,才是頭條」,會根據你的興趣愛好推薦相關的新聞資訊,我們看到的內容都是因人而異。
- 搜索策略:通過關鍵詞、分詞從海量的資訊中搜索出相關的內容,搜索結果如何排序等等,都屬於搜索策略控制的範疇。
- 廣告策略:會根據用戶畫像,推薦用戶最可能會轉化的廣告。
- 抓取策略:新聞來源於不同的網站,頭條會從不同的網站抓取新聞,相應的會有抓取策略。
- 展現策略:每條資訊展示的樣式也會不同,比如有純文字、左文右圖、上文下小圖、上文下大圖,這裡就體現了資訊的展示策略。
策略不是一個行業,也不是一種產品形態,策略可以服務於任何一個行業、產品。比如,反欺詐策略、定價策略、反騷擾策略、選品策略、自動掃描策略等。
2、策略的組成要素
一個完整的策略一般包括待解決問題、輸入、計算邏輯、輸出四個要素。
待解決問題是策略產生的原因,也是策略最直接的目的;輸入是影響解決方案的因素和變數;計算邏輯是將輸入轉換成輸出的規則;輸出是具體的解決方案。

比如,以今日頭條App的資訊推薦策略為例,分析策略的四要素。
- 待解決問題:系統要從海量的新聞資訊中找出用戶最可能喜歡的內容。
- 輸入:影響解決方案的變數是用戶的特徵(基礎信息、歷史行為等)、海量資訊的特徵(分類、關鍵詞、標籤等)。
- 計算邏輯:也就是演算法邏輯,可以將用戶的特徵和資訊的特徵通過一定的計算規則轉化為唯一的指標「用戶喜歡度」,篩選出用戶可能喜歡的資訊。
- 輸出:按照「用戶喜歡度」將資訊從高到低排序,並將用戶可能喜歡的資訊呈現給用戶。
待解決的問題,解決方案可能會受多個因素/變數的影響,不是恆定不變一勞永逸的,策略產品經理要持續收集影響解決方案的因素,並根據用戶、環境、產品等變化隨時調整方案,這個過程就是策略產品經理的日常。
3、策略產品經理
其實,產品經理的日常工作流程都是發現問題、調研需求/拽寫需求、跟進評估/開發、上線後效果分析,發現問題後繼續迭代優化,從而形成工作閉環。

策略產品經理的職責更加側重於發現問題,並根據多變的因素抽象出的產品化的解決方案。這種問題一般都是比較複雜多變的,需要策略產品經理具備較強的邏輯、數據分析、抽象建模的能力。
4、策略產品經理VS功能產品經理
策略是面向更複雜多變問題的解決方案,策略產品經理工作側重點不可避免會與功能產品經理存在差異點。功能產品經理主要是功能設計。
從產品經理的工作流程來對比分析兩者的區別,分析如下表。

5、總結
隨著社會的進步,用戶希望得到更好更加個性化的服務,因此需要產品可以提供更加精細、因時因人差異化得解決方案,策略就是可以降低成本實現個性化的有效手段。
策略產品經理將會是更有發展潛力的產品細分崗位,企業也會越來越重視。
作者:Rain,電商高級產品經理,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鳥哥筆記作家。先後負責B2C電商、S2B2C社交電商產品、營銷裂體系構建等產品設計。華中科技大學自動化與人工智慧學院碩士研究生畢業。
原創文章,作者:投稿專員,如若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s://www.506064.com/zh-tw/n/2964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