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荔枝進入豐收季節,一些新鮮的荔枝開始陸續上市,愛吃荔枝的「吃貨們」又有口福了,與此同時「荔枝價格大跳水」、「荔枝2元一斤」等話題,也在近日頻頻登上微博熱搜。在荔枝豐收的季節,「果賤傷農」的現象再次出現無疑是對果農辛勤勞動成果的再次打擊。
荔枝大王的困惑
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海南當地人,吳開茂從1985年就開始從事荔枝種植了。經過三十多年的嫁接和培育,如今吳開茂已經培育了30多個新品類,其中新球蜜荔和南島無核更是通過了可以大規模推廣的品種認定,但吳開茂的新品種在推廣環節卻遇到了重重困難。
首先,由於新品種荔枝存在價格偏貴、銷路不暢等問題,導致新品種荔枝很難實現規模化種植。荔枝新品種由於種植規模小、成本高、銷路窄,導致大部分農民都沒有信心去嘗試新品種,更別提供產銷規模化了,而這正是吳開茂在新品種推廣中遇到的第一道坎。
其次,荔枝生長的極端地理環境,也影響到了荔枝的收成。由於海南當地荔枝多生長在火山岩地帶,而火山岩地帶的高溫乾旱,會直接導致荔枝的產量下滑。據了解,2019年,吳開茂自己種了上百畝的南島無核,由於在收成之前幾個月,遇到了複雜多變的極端天氣環境,地里又沒有水肥一體的設備,南島無核幾乎顆粒無收。
事實上,吳開茂的新品種在當地同質化嚴重的老品種(如妃子笑)中,具備很強的差異化優勢,並且其初期投入成本並不算高,但大家仍然很難接受吳開茂的荔枝新品種,這成了「荔枝大王」的一塊「心病」。
傳統「小農經濟」的弊病
從我國農業的發展現狀來看,吳開茂的「心病」或許並不難理解。作為我國農業發展的基本形態,「小農經濟」在我國已經有很長的發展歷史了。但發展至今,「小農經濟」協作方式的弊病也日益顯現。
一方面,分散的「小農經濟」生產方式,仍制約著農業的規模化發展。由於「小農經濟」以家庭為生產單位,這就使得彼此之間的協作性不高,農產品的規模化推廣成本高、難度大。以吳開茂為例,其新品種荔枝想要得到大規模種植,需要跟每一個家庭單獨進行溝通,新品推廣並不容易。
同時,農業從產到銷的長周期,農產品推廣的高試錯成本,都讓很多農戶對新品種推廣望而卻步。以荔枝為例,其早期的種植至少需要三年,走入市場還需要「試錯試銷」來測試用戶反應,農產品品質和供應售後也需要根據市場反饋加以改進。正因為如此,大部分農戶甚至農業企業,都不願意嘗試新品種。對他們而言,還是種目前『好賣的』比較保險。
另一方面,冗長且有限的傳統農業流通渠道,在增加農產品流通成本的同時,也對種植端產生了「反作用力」。以荔枝為例,傳統的荔枝銷售主要依靠當地的分銷渠道,冗長的銷售鏈條,除了直接增加荔枝銷售的成本之外,還會增加由於「供銷信息不對稱」帶來的「種植誤判」風險,並由此導致「果賤傷農」現象的發生。
另外,「看天吃飯」的傳統生產方式,也讓農產品的產量存在很大的變數。長期以來,「看天吃飯」的生產方式,讓農民在對抗極端天氣方面的能力很弱,吳開茂的「新品荔枝」大規模減產就說明了這其中的風險。正因為如此,在選擇荔枝新品種植上農戶們顧慮重重。
荔枝業的突圍:盒馬村全鏈路供給體系
作為盒馬全鏈路供應體系的重要一環,5月19日海南首個盒馬村的出現,為困擾海南荔枝產業已久的難題找到了新的解決辦法。筆者認為,盒馬主要從三個層面幫助海南荔枝農戶解決了困難。
其一,盒馬村打牢「農業地基」
荔枝大王的兩大困惑之一就是「看天吃飯」,對於異常天氣幾乎是束手無策,構築一個強大的「農業地基」也就變得尤為重要。
盒馬村一方面通過基礎設施建設,如水肥一體化、小型氣象站建立等措施,能夠極大提升基地對反常天氣的應對能力;另一方面,通過組織農業專家等定期培訓,提升農戶在綠色科學種植等方面的能力,讓荔枝種植業的科學性和穩定性大大提升。
此外,盒馬村通過形成包括果源、物流管理等一系列荔枝標準化流程,能夠幫助農戶實現荔枝從種植前端到銷售端、物流端的標準化和科學化。
其二,盒馬模式線上線下一體化
荔枝大王的另一個困惑就是前面提到的「銷路不暢導致難以實現規模化種植」也是重要原因。在商超同質化競爭激烈的現在,「人無我有」成為盒馬重要的選品戰略。
盒馬模式的線上線下一體化並不僅僅只體現在幫助荔枝農戶解決銷路問題,通過多渠道的消費者數據,盒馬能夠「實時」把數據快速反應同步到農戶種植端,為農戶種植荔枝品種提供最真實的數據反饋,從而為農戶新品種的種植和規模化提供指導。
其三,全程數字化
數字農業正在成為中國農業快速發展的助推器,海南盒馬村的出現真正的內核就在於能夠幫助農戶實現從荔枝種植、品控、倉儲、銷售、物流配送等全程數字化。
在荔枝上游的種植端,藉助盒馬的數字化,農戶不僅能夠提升荔枝產量,還能夠提升荔枝品種的品質;在中游的品控、倉儲等環節,數字化能夠減少荔枝流通中的耗損,保持荔枝的新鮮度和口感;在下游的銷售等環節,數字化能夠實現荔枝的快速精準化營銷,甚至還能引導整個荔枝產業向高溢價、高附加值的品牌化方向發展。
盒馬的農業情結
而從國內整個農業發展現狀來看,要想徹底解決傳統農業的「沉痾舊疾」,非下一劑猛葯不可,但長期以來農業投入過低的問題卻一直存在。盒馬在這樣的背景下,重倉農業供應鏈的升級改造,自然有著更為現實的考慮。
首先,從推動行業發展角度來說,我國農業的發展需要有擔當的引領性企業「打前站」。不論是建立盒馬村還是推出產地倉,盒馬都在以自身的力量先行先試,來引領整個行業向前發展。
雖然多年來國家大力推動財政資金向農業傾斜,但是「三農資金」投入不足的問題卻一直存在。加上「小農經濟」的現實瓶頸,又讓很多社會資金對於投入農業發展的意願不強。盒馬通過重資參與農業全產業鏈開發,正在引領更多市場主體(如農戶、農資企業等)參與到農業的建設中來。
其次,盒馬作為新零售平台,通過推出盒馬村、產地倉等新模式,直連消費者,一改過去產銷「割裂」的局面,使市場需求、顧客反應能夠及時同步到種植端一方,極大地避免了由於「產銷不對稱」造成的「果賤傷農」現象,讓生產更加科學、效益更好、質量更高,全方位助力農業的數字化轉型。
隨著國家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力度的加大,以及更多農業從業者參與進來,已經先行一步建立優勢的盒馬,也將在農業的大發展中分享更多的市場紅利。
文/劉曠公眾號,ID:liukuang110
原創文章,作者:投稿專員,如若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s://www.506064.com/zh-tw/n/294335.html
微信掃一掃
支付寶掃一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