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點資訊著急了,從李亞到任旭陽再到楊宇翔,CEO已經亮相了三位。如任旭陽在早前的全員郵件中提到的,他來擔任一點資訊CEO是為了完成階段性使命,再到楊宇翔的上任,一點資訊的意圖已經非常明顯了:上市!
國內的資訊客戶端,目前除了專註五環外的趣頭條去年已經成功上市外,其餘的都還在等待時機。今日頭條如此,一點資訊更是如此。
此次引進一位不懂內容的CEO,但是人家對A股資本市場擁有的豐富經驗可以幫助公司快速順利對接國內資本市場。說白了,就是一點資訊需要快速從外界獲取更多的資本來完成上市規劃。
一點資訊早年也是含著金湯匙的,用戶獲取方面,有小米和OPPO助力,內容業務方面有陳彤、吳晨光兩位門戶總編輯把關。當年提出的「演算法+人工」這一策略,現在來看,也比門戶移動端的純人工模式、其他移動端的純演算法推薦模式要高明不少,既能保證內容的格調,又能滿足用戶在資訊內容方面的個性需求,那麼為什麼幾經折騰,一點資訊在用戶側與當年的競品差距越來越大了呢?
過度依賴渠道流量,自身APP發展停滯
一點資訊在成長的道路上,離不開兩個重要的合作夥伴,小米和OPPO,這兩家通過白牌預裝和瀏覽器內容導入,給一點資訊帶來了足夠的用戶成長空間,一躍成為國內資訊客戶端的第一陣營。
但是任何事物都是有兩面性的,飲鴆止渴的流量能解決近憂,但不能搞定遠慮。事實也確實如此,一方面是是乘著兩款國民街機的出貨量,不斷狂飆的閱讀量;一方面是是自身APP對用戶的吸引力止步不前。
一個資訊客戶端產品,在市場手段下,是需要一些合作流量來滿足自身成長的需求,但是成長的本身應該是自身肌肉的強壯,不斷通過外部渠道放大自身的影響和張力,而不是附著在外部渠道上,虛張聲勢。
顯然,一點資訊享受到了渠道流量的帶來的甜頭,但是並沒有藉此轉換、鞏固這一優勢,反而是在瞬時紅利的衝擊下,暫停了擴張,導致主產品的停滯不前。
定位搖擺,究竟是做硬新聞還是軟資訊
幾乎所有的打著資訊名義的客戶端,起初都是藉助用戶對於資訊消費的需求,來掠奪用戶。等到用戶基數到達一定量級(大部分在一百萬左右的DAU),再做各種嘗試。由資訊往消遣靠,以此來拉長用戶的消費時長。
我們看見很多的公司,常常在主產品成熟後,會在主產品獲取的用戶上,在來補充自己的產品,由一款到多款,從單點到矩陣。
因為所有的產品都有自己的天花板,而綜合性平台是一個大罐,它可以吸納很多的流量,但是卻難於轉化,所有垂直的產品做補充和承接是一個相對靠譜的選擇。
一點資訊這麼多年,在內容上已經獲得了矚目的成績,兩張牌照已經讓它在業內成為同行羨慕的對象,但是一點資訊給用戶的感覺卻是離用戶越來越遠,當時定位的「有用、有趣、有料、有品」,也逐漸成為空談。
團隊配置參照門戶打法,業務並未統一作戰
團隊配置體現的是公司的整體戰略,比如最近幾年被業界稱讚的頭條,所有的業務都依賴三大部門推進。分別是用戶增長、產品、商業化。不論是做哪個產品,都是如此。產品在今日頭條完成冷啟動,然後根據發展節點,用戶增長和商業化依次介入,完成產品的孵化落地。
頭條這一套團隊配置打法,今年也被百度大力推崇,成為業務快速推動的催化劑。
一點資訊在這方面明顯是落後的,內容、產品技術、商業化各自為政,內容忙於拓展,產品技術缺乏創造,商業化無法與內容良好閉環。
樓長大人去年就說過,運營的使命就是做增長。增長有兩大指標,一個是存量用戶的有效時長的增加,另一個是新增用戶的導入,不斷擴充自身的用戶池。
不論是哪個增長指標的提升,都需要團隊的有機協同,如果不能將內部力量有效的串聯起來,擰成一股繩才能激活整個團隊,不然就容易陷入各自為政,互相推諉的困境。
忽略了用戶對嘗新的需求,產品更新迭代緩慢
產品對用戶最大的真誠是,不斷的給用戶創造驚喜。
用戶是這個世界上最缺乏耐心的人,一旦有新的刺激和誘惑就很容易逃離。所以一款產品需要長期的留住用戶,就需要不斷的給用戶嘗鮮的機會。
不論是讓用戶撿便宜,還是讓用戶做遊戲。需要的就是打破一成不變,來為無聊的日子解悶。
經過多年的發展,我們看到一點資訊在用戶產品功能上,並沒有太多的嘗試,甚至可以說,到今天,它依然只是一款單純的資訊閱讀產品。
但是這幾年,它的競爭對手,不論是今日頭條還是趣頭條甚至搜狐新聞,在各自的產品線上都有各自的探索。
這從來都不是一個缺少對手的時代,在用戶獲取成本增加,用戶流量增長緩慢的情況下,各家都在思考,如何能讓一個用戶更多的在自己的流量池消費,並且在自己設計的商業閉環內流轉。畢竟,融資和燒錢已經成為過去,如何踏踏實實的創造價值才是9102年的首要任務。
原創文章,作者:投稿專員,如若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s://www.506064.com/zh-tw/n/2923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