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ixabay.com
編者按
2021年5月11日,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結果公布。在人口普查數據中,總人口性別比引發網路熱議。我們不禁要問,總人口性別比略有降低,是否意味著我國性別結構有所改善?不同時期、不同地區之間數字有何差異?我們還能為女性的生存空間做些什麼?
撰文|Luna(牛津大學社會學博士)
責編|林梅
● ● ●
我國兩性關係平等嗎?近期發布的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似乎對此做出了註解。數據顯示,我國男性人口為72334萬人,佔總人數51.24%,比女性人口(68844萬人,佔總人數48.76%)超出3490萬人。我國總人口性別比為105.07,出生性別比為111.3。雖然與2010年的數據相比,出生性別比略有下降(從118.1下降6.8),但此數值仍然超出正常範圍。
出生性別比是什麼?
出生性別比(Sex Ratio at Birth)是指一定時期內男嬰和女嬰出生的比率。通常正常範圍是在103至107之間,也就是說,每出生100個女嬰,相對應的,大約有103至107個男嬰出生。這被學者認定為是生物進化自然選擇所帶來的結果,因為雌性通常比雄性動物壽命更長,相應的在每一個年齡段中,男性的死亡率均高於女性。因此,略高的出生率保證了在適婚年齡時,男性與女性的數量大致相等。
出生性別比不僅直接決定了未來人口的性別結構,也是性別平等的關鍵指標。較高的出生性別比被認為是普遍存在的針對婦女的社會、文化、政治和經濟不公現象的結果,是婦女的生存和發展權遭到侵犯的體現。
我國的出生性別比高嗎?
根據中國人口與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湯夢君的研究,目前世界上出生性別比失衡的國家主要分布在東亞、南亞、西亞與東歐,受影響人數高達世界總人口的40%。中國作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同時也是歷時最久的出生性別比極度失衡的國家,其對出生性別比的對策和實踐對其他國家有著深遠的借鑒意義。
總體來說,我國的出生性別比在1980年代開始迅速上升,並在2009年後下降。自2009年以來,該比例一直保持下降趨勢,但仍高於正常水平。下圖為1980年至2010年間中國和美國的出生性別比的對比。

根據上圖所示,美國的出生性別比在1980年至2010年間穩定保持在105左右。這顯示了沒有人為干預因素下正常預期的數值。相比之下,中國的出生性別比則成逐步上升趨勢。在1980年,數值仍接近正常值,但在1980年代中期迅速增長至112左右,隨後在1990年增加至115,2002至2005年間,達到最高點約122,隨後略微下降,至2010年達到約120。這些數值體現了我國的出生性別比在1980-2010的三十年間逐步上升、嚴重失衡。
值得慶幸的是,2010年後,我國的出生性別比仍保持逐步穩定的下降趨勢,相比於2008年的120.56,目前的出生性別比已降至111.3,恢復到1980年代中期的水平。湯夢君認為,儘管我國的出生性別比仍處於偏斜狀態,但總體趨勢預計將繼續下降,並在未來十年內接近正常水平。
出生性別比為什麼失衡?
那麼問題在於,為什麼在1980年後,我國的出生性別比出現了失衡?
需要注意的是,當我們提到出生性別比時,是一個對於有著13億人口的國家的平均值。如果把數據細分下,比如按照出生順序(一、二胎等),或者按照城鄉居住地,可能我們能看出更多背後的端倪。
數據顯示,出生性別比與出生順序呈正相關,比如說,二胎嬰兒的出生性別比遠遠超過一胎,並且在農村地區這個對比更加明顯。根據Poston等人2011年的研究,一胎嬰兒的出生性別比實際上接近正常水平(約為108),而農村地區二胎嬰兒的出生性別比達到令人震驚的145。如果從全國來看,有九個省的二胎出生性別比超過160。
到底是什麼導致了過高的出生性別比?為什麼會有如此強烈的人為干預因素?Poston等人2011年的研究以及Tucker和Van Hook 2013年的研究認為,這是三個原因共同作用的結果:迅速下降的生育率,重男輕女的文化導致兒子偏好,以及普及的揭示胎兒性別的技術。
在1970年代前,中國生育率仍保持較高水平,一個家庭有男孩出生的幾率很高。1980年代後,在經濟發展和生育政策的共同作用下,生育率迅速下降,而仍然持續的、尤其是在農村地區仍然盛行的重男輕女文化使得很多家庭希望自己有個男孩,而1980年代中期後逐漸普及的B超技術使此成為一種可能。這也解釋了為何越高出生順序的出生性別比越畸形,因為希望確保生個男孩的意願更加迫切。
Goodkind於2011年針對中國人口普查數據的比較研究結果表明,雖然在1980年代非正常的出生性別比大部分是因為瞞報漏報的數據問題,但是在1990年後胎兒性別鑒定技術已經普及後,選擇性墮胎已經超過數據問題成為出生性別比畸形的主要原因。
出生性別比畸形帶來的直接結果是失衡的性別結構。如剛公布的人口普查結果所示,我國男性人口目前超過女性3490萬人。這些多出的男性若無法找到中國女性結婚,而可能進一步給社會帶來多方面的影響,比如外國新娘移民、保守性別意識形態的發展、性傳播疾病的擴散、社會不穩定因素增加等等。但更需注意的是,出生性別比畸形首先侵犯的是女嬰的生存權。在冰冷的出生性別比數字背後,有著千萬個在出生前或出生後消失的女嬰。
如何降低出生性別比?
如上文提及,2010年後,我國的出生性別比保持逐步穩定的下降趨勢。湯夢君認為,快速的社會經濟發展以及政府的積極治理措施是其兩大主要驅動力。
首先,隨著社會經濟發展以及基礎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普及和擴展,女性獲得越來越多的教育和就業機會,社會地位大大提高,在家庭中重男輕女的偏好也逐漸減少。同時,政府重視並採取了有效的干預措施,加速了出生性別比的下降。
例如,在2003年,國家人口和計劃生育委員會選定了24個省出生性別比最高的24個縣/區開展了 「關愛女孩」 行動,旨在為女孩的生存和發展提供支持環境,並嚴格禁止非法胎兒性別確定和非法性別選擇性人工流產。數據顯示這些措施卓有成效,三年後所有這些地區的出生性別比均呈整體下降趨勢。
2011年,由聯合國人權事務高級專員辦事處、聯合國人口基金、聯合國兒童基金會、聯合國婦女署和世界衛生組織共同發布的《預防性別選擇:跨機構聲明》 提出了五項應對非正常出生性別比的措施,其中包括針對女孩和婦女的支持性政策,制定促進性別平等的政策和法律,收集關於性別選擇更可靠的數據為研究和政策提供基礎,適當使用技術如加強對胎兒性別鑒定及選擇的倫理管理,以及廣泛的倡導、宣傳和社區動員等。
湯夢君認為,中國為解決失衡的出生性別比所採取的措施和國際社會提出的這些建議是高度一致的。中國政府具有強大的領導和執行能力,這兩者都使政府可以有效地調動資源以實現其目標。
然而,目前雖然出生性別比已有大幅下降,但數據仍然失衡,仍非盲目樂觀的理由。展望未來,出生性別比降至正常水平仍面臨很多挑戰,例如我國是一個地區經濟文化差異性巨大的國家,出生性別比降低的速度在全國範圍內並不同步。並且中國父權制的歷史傳統仍然無處不在,性別不平等的現狀很難在短期內消除。
出生性別比作為一個直觀的數據,像是一個不斷提醒我們性別關係現狀的標尺。失衡的背後折射出影響了中國數千年的重男輕女的文化語境。在二胎和三胎政策逐漸放寬的時候,尤其要警惕對女嬰生存權利漠視和踐踏的捲土重來。男女平等之路任重道遠,不僅需要政府政策的引導扶持,也需要全社會上下文化語境的改變和每一個個體的努力。
參考資料
Goodkind, D. (2011). Child underreporting, fertility, and sex ratio imbalance in China. Demography, 48(1), 291-316.
Poston Jr, D. L., Conde, E., & DeSalvo, B. (2011). China’s unbalanced sex ratio at birth, millions of excess bachelors and societal implications. Vulnerable Children and Youth Studies, 6(4), 314-320.
Tang, M. (2021). Addressing skewed sex ratio at birth in China: practices and challenges. China Population and Development Studies, 4(3), 319-326.
Tucker, C., & Van Hook, J. (2013). Surplus Chinese men: Demographic determinants of the sex ratio at marriageable ages in China. Population and development review, 39(2), 209-229.
原創文章,作者:投稿專員,如若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s://www.506064.com/zh-tw/n/290289.html
微信掃一掃
支付寶掃一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