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小夥伴一直再問小編,自媒體與新媒體就差一個字,到底差距在那裡呢?這篇文章就來告訴你自媒體跟新媒體到底有什麼區別,僅供大家參考。
一、概念不一樣
新媒體是相對傳統媒體衍生出的概念。
傳統媒體,指的是報紙、雜誌、電視,廣播等等。
區別於這些媒體的就稱之為「新媒體」。
比如,門戶網站(網易新浪騰訊搜狐),新聞客戶端(今日頭條),視頻網站(優酷樂視土豆),微信,網紅直播平台,信息交易平台等等。)
自媒體,通常為個人或者小的團隊開通的媒體號,依託於微信、微博、頭條號、UC號、大魚號、企鵝號等等。
二、運營方式不一樣
新媒體一般用來打造企業品牌形象,靠企業門戶網站、企業公眾號進行品牌、業務延伸拓展,一般對應是訂閱者和屬於自己企業用戶。
自媒體用於打造個人品牌形象,通過各種自媒體平台進行傳播,對應的是自媒體平台賬號擁有者的粉絲。

三、內容來源不同
企業門戶網站,大型信息平台,視頻網站,小說平台,內容來源各不同。有些是平台自己創作的內容,有些是由平台用戶創作的內容。
自媒體基本都由自媒體公眾平台賬號擁有者。
四、盈利模式不同
新媒體旨在打造一個可以給別人提供信息交流和互動的平台,通過會員、廣告位、信息費等方式利潤。
自媒體旨在打造一個有粘度和個人魅力的形象,通過軟文、帶貨、廣告產生利潤。

當然,在這裡小編要著重介紹一下新媒體,畢竟是時下最流行的新媒體營銷。
新媒體是在網路技術和智能終端基礎上出現的一種新興媒體。
每一種新媒介的出現都依賴於新的媒介技術,每一種媒體都會表現出其所基於的媒介的特性。新媒體被形象地稱為「第五媒體」,同報紙、雜誌、廣播、電視等傳統的大眾傳媒相比,具有自己獨特的傳播特性。主要表現為以下幾方面。
1、 傳播主體多元化
大眾傳播時代,報紙、廣播、電視等傳統大眾媒體作為主流的信息傳播媒介,受眾使用它們的機會和可能較小,通常是以受眾的身份單向地接受信息,大眾傳媒以傳播者的形態自居。然而新媒體的出現,打破了這種局面,用戶不僅可以在社交網路上獲取各種新聞消息,例如,微博用戶可以通過關注社會熱點等了解時下的熱門話題,而且還可以在社交應用上發表自己的觀點、想法,分享自己的所得感悟。一改過去單一的信息接受角色,成為傳播者和接受者雙重身份,這使得傳播者的形態從傳統大眾傳媒走入尋常百姓家,傳播主體變得更加多元化。
此外,傳播主體的多元化也帶來了傳播者主體地位的弱化與泛化,傳播者與受眾之間的關係變得模糊,並且二者之間的身份可以隨時相互轉化:受眾接收到傳播者信息後可以利用新媒體及時對消息進行轉發,進而轉化為新的傳播者;原來的傳播者通過類似的形式接收到其他傳播者轉化來的信息,進而轉化為新的受眾,傳播者與接受者之間形成循環互動。
2、及時互動和共享信息
伴隨著新興媒介技術的推陳出新,用戶獲取和傳播信息變得更加便利。一方面,用戶不僅可以用智能手機或者平板電腦等智能終端在微博、微信等新媒體上快速獲取各類新聞信息,提高自己對社會環境的認知;另一方面,用戶通過這個新興的社交網路,還可以直接對新聞信息發表個人的觀點和評價,參與到事件的討論當中,行使公民的言論權利,而不再是傳統大眾傳媒環境下單向的信息接受者,而這也是新媒體最大的特色。
此外,新媒體對於受眾來說,還是一個信息共享平台。依託互聯網這個開放的平台,全世界的網路都可以連接起來,形成一個海量信息資料庫。而超鏈接技術更是將這些海量信息有效融合在一起,新媒體的開放、共享程度超過了以往所有的媒體。受眾能夠將信息第一時間發布出去,與其他用戶共享。例如,百度文庫是提供網友在線分享文檔的開放平台,用戶可以在百度文庫在線閱讀或自由下載論文、專業資料,課件,試題或各類公文模板等,而這些文檔也都是網友上傳提供的。

3、即時、實時、全時傳播
新媒體以網路技術、數字技術及移動通信技術為依託,通過社交網路將億萬用戶連接起來,使信息獲取和傳播更加快速便捷。不僅用戶通過新媒體可以隨時隨地獲取信息,了解社會熱點,同時,新興的移動社交應用—微博、微信、短視頻等媒介更是可以將用戶分享的內容第一時間發布出去,讓信息直達受眾,打破了傳統媒體在時間上的限制。
不僅如此,伴隨著近年來興起的移動社交應用及視頻直播的發展,受眾更是直接被帶到了事件現場,實現了事件進展、傳播者發布信息及受眾接受三項同步進行。信息傳播的時效性大為增強,典型表現就是微博的興起,許多突發事件都是通過微博爆料出來的。用戶在新聞信息的採集、加工、製作等一系列活動中,都有機會參與其中,並發表自己的評論。
4.個性化信息服務上
傳統大眾傳媒環境下,受眾往往是匿名的、廣泛的群體,傳統媒體對受眾進行單向度的「同質化傳播」。傳播節目內容試圖涵蓋所有受眾,因而受眾的個人需求並未得到有效滿足。然而,在新媒體時代,信息內容多樣化使得受眾的細分化趨勢加深,受眾的地位與個性凸顯。新媒體能夠為不同的受眾群體提供多樣化的內容,受眾可以自主選擇內容和服務。
與此同時,網路市場上的公司、服務商也開始進一步對受眾進行細分,向不同屬性的群體分別提供不同的個性化產品和服務,為受眾異質化傳播提供了可能,提高了傳播的專業性、精準度和有效性。在受眾主導傳播的局面下受眾有更大的選擇權、更高的自由度,新媒體更加註重用戶的個性化體驗,有利於滿足受眾的需求。
新媒體融合了傳統媒體的很多優點,能夠為受眾提供個性化的服務。通常,這種個性化體現在細節設計之中。當前,包括SNS網站、博客、微博在內的社交網路媒體都可以為用戶提供個性化的服務,如主頁設計、頁面排版、好友管理、圖片視頻分享等。對於用戶而言,他們不僅擁有信息的選擇權,還擁有信息的控制權,可以按照自己的個性方式創作信息內容,改變信息的傳播方式。利用各種搜索引擎,人們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來選擇所關注的內容:還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尋找自己的「朋友圈」,如BS論壇、QQ群、微信等。
5、海量信息及內容碎片化
新媒體的出現不僅擴大了傳播主體,而且帶來了海量的傳播信息。每個人都可以使用各式各樣的社交網路分享內容,信息的表現在形式上也更為豐富多樣,新媒體能夠集文字圖片、音頻、視頻、動畫等多種表現形式於一體,帶給用戶更加震撼的視聽享受。
內容碎片化也可以叫作「微內容」,它們並非整塊的內容,而是零碎地堆砌在一起,沒有得到有效的整合。新媒體時代,網路應用大致經歷了由BBS到博客、QQ空間到人人再到微博、微信的轉變。受到社交網路演變的影響,人們在網路上發布的內容長度逐漸降低,信息呈現碎片化的特點,進而產生信息缺乏深度、邏輯性等問題,影響著新媒體時代受眾閱讀習慣的養成。信息內容的碎片化折射出當下現代人生活的壓力及其導致的媒介內容的淺薄化、娛樂化問題的出現。再加上傳播主體的多元化、傳播權利的全民化,新媒體平台中各種各樣的信息更是趨于海量化,呈現出碎片化信息爆炸的狀態。

原創文章,作者:投稿專員,如若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s://www.506064.com/zh-tw/n/288140.html
微信掃一掃
支付寶掃一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