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留給OPPO的時間不多了

近日,國內手機市場出現了新的變動。OPPO手機和定位高端旗艦產品的國際品牌一加手機互相證實,一加團隊和OPPO團隊會進行全面合併,一加將成為OPPO旗下獨立運營的品牌。

而一直以來,二者面向的是完全不同的市場。OPPO的主要受眾是國內的女性用戶,而一加則在海外市場有良好的表現,用戶也是男性居多。不過,雖然二者的品牌調性有差別,但其合併卻並不出人意料。

市場留給OPPO的時間不多了(配圖來自Canva可畫)

合併發力國內高端市場

從歷史淵源來看,創辦一加品牌的劉作虎出自於OPPO管理團隊,一加手機也一直共用OPPO的供應鏈和生產線,此次正式合併在公開宣布前也早有鋪墊。

2020年底,一加的研發、電商及客服部門已經和OPPO順利融合。而今年3月一加的新款手機一加9系列就沒採用一加原有的氫OS系統,而是採用和OPPO手機相同的Color OS操作系統。

對於此次全面合併,OPPO方面表示,是為了進一步發揮協同作戰的優勢,更好地整合資源、促進品牌發展,未來雙方將共同推出更具創新力和差異化的產品。而內部架構的打通,就可以提高他們在高端市場的競爭力。

而OPPO開始採取措施發力高端市場主要是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方面,華為榮耀手機在全球市場受限,國內高端市場出現缺位,國內眾多廠商都瞅准機會紛紛發力,這對於OPPO來說也是一個不容錯過的機會。另一方面,OPPO的受眾大部分是年輕用戶,隨著年輕用戶的消費力升級,其關注的焦點逐漸轉向中高端市場,OPPO現有的市場份額難免會受到衝擊。

而一加手機定位高端市場,雖然目前在國內是小眾品牌,但在海外市場取得了不錯的銷售成績,甚至已經持續蟬聯印度高端市場的銷量冠軍。另外從一加手機產品本身來說,其講究的工業設計和「不將就」的企業理念等因素已經使品牌在消費層面形成了穩定的高端品牌形象。所以,不管從銷量、還是品牌形象來說,一加的回歸都可以使外界對OPPO手機進軍高端市場有更多的期待。

而OPPO為了搶佔高端市場的份額,除了合併一加品牌外,還做了更多準備。

比如,優化手機團隊。一是聘任曾負責鎚子手機業務的朱海舟加盟OPPO旗下的一加手機團隊,擔任軟體產品經理,主要是完善Color OS系統。二是邀請曾任華為、榮耀銷售副總裁的李開新,任命他為一加科技副總裁,為一加進一步打開國內銷售市場的局面。

另外,近期OPPO還與與國美電器簽署了戰略合作協議。協議中註明,雙方將圍繞中高端手機營銷、品牌形象打造、IoT全場景銷售等方面深化合作。藉助國美電器在銷售渠道和工藝製造上的積澱,OPPO進軍高端市場的步伐可以更有力積極。

總的來看,與一加的合併是OPPO進軍高端市場的有力一步,而一加與OPPO合併後,也可以在銷售市場、軟體系統等方面有所突破,從而在國內的高端手機市場更有競爭力。

高端手機市場突圍難度大

從行業背景來看,國內的中高端手機市場在逐漸擴大。《中國手機市場分價格段年度銷量份額變化》顯示,受到消費升級和5G手機普及的影響,從2018年至2020年,中國千元機市場縮水了近50%(從20%至11%),低端機型向中高端升級趨勢非常明顯,即國內主要的手機廠商都在適應市場變化趨勢向上升級。

然而因為種種因素,他們取得的成效並不一致。

據專業博主調查數據顯示,2021年,5000元以上的高端市場依然被蘋果和和華為佔領,OPPO、VIVO和小米三家的市場份額不到3%;而在定價4000-5000元的市場,小米的市場份額較高;在定價3000-4000元的市場中,則是OPPO和VIVO表現較好。

可以看出,在品牌升級的過程中,OPPO的步伐幾乎和VIVO一致,稍落後於小米。這主要是因為高端品牌溢價的形成需要產品創新和好的用戶體驗,小米因為系列電子產品之間的聯動,形成了自己的差異化競爭力。而OPPO的主要優勢體現在營銷和攝像上,在小米也提升了攝像配置的情況下,OPPO的優勢轉化為品牌溢價的空間就較為有限。

另外,類似OPPO體系下的一加,VIVO旗下也有一款定位高端旗艦的品牌——iQOO,而其因為在遊戲性能方面有很好的表現,所以用戶多為男性,這就與一加的目標市場形成了重合。

因此,OPPO需要尋找到自己的差異點,獨有的軟體系統和便捷的渠道供應都是不錯的入手點,可以助力其打破現有的局面。但其布局才剛落地,未來的成效如何還猶未可知。

而在突破軟體和渠道的過程中,OPPO仍需要面臨來自於對手的多方壓力。

比如,小米也在加快線下開店速度,並已經開始逐步對線下門店進行渠道改革,來衝擊提升市佔率;榮耀手機雖然脫離了華為,但其Magic系列和數字系列作為旗艦和高端產品,在市場中有穩定的表現;而華為手機有鴻蒙系統的加持,在解決晶元供應的問題後,其在高端市場的競爭力也不容小覷。

面對激烈的行業競爭,要搶佔更多的市場份額,OPPO的時間很緊張。

下場造車不輕鬆

而OPPO此次合併一加,還有更大的企圖——造車。

OPPO在造車領域早有準備。天眼查數據顯示,早在2019年底,OPPO就申請了「智能尋車方法、裝置、設備以及計算機可讀存儲介質」的專利授權,並於近期成功獲得以上專利。一加創始人劉作虎在致內部員工的一封信中也表示,一加在打造更多產品線、進軍更多產品類別、構建IoT生態過程中都需要更強大平台和資源的支撐。

可以看出,二者此次合併,目標都不止於高端手機市場。

而入局技術壁壘更高的汽車行業,不僅可以增大盈利空間,也可以增強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從而拉動品牌溢價,對其在高端手機市場的競爭形成助力。

特別是,新能源汽車不同於傳統的燃油車,通電後可以有更多的想像力,可以成為未來物聯網中的關鍵一環,而且汽車的智能化和車聯網的形成也會對人們消費手機等電子產品產生影響。在小米、華為等其它手機廠商紛紛下場參與造車的情況下,OPPO造車也是大勢所趨。

但從目前來看,相比行業其它參與者,OPPO還有很多短板要補足。

比如,OPPO在IoT(物聯網)領域的進展緩慢,缺少有力產品,而且其業務還在虧損當中。而產品體系豐富的小米已經因為IoT業務的突破,逐漸在摘掉中低端的標籤;最新發布了鴻蒙系統的華為,也備受外界期待。特別是,外部選手恆大旗下的恆馳汽車品牌,推出了恆馳智能網聯繫統,也在致力於讓車機和住宅聯動。

強敵如雲,OPPO不管是在高端手機市場,還是在造車領域,都壓力山大。

原創文章,作者:投稿專員,如若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s://www.506064.com/zh-tw/n/287953.html

(0)
打賞 微信掃一掃 微信掃一掃 支付寶掃一掃 支付寶掃一掃
投稿專員的頭像投稿專員
上一篇 2024-12-23 13:41
下一篇 2024-12-23 13:41

相關推薦

發表回復

登錄後才能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