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錄一覽:
- 1、面試官常問十大經典演算法排序(用Python實現)
- 2、Python中,如何給列表排序?
- 3、深入理解python中的排序sort
- 4、Python學習小技巧之列表項的排序
- 5、快速排序python實現
- 6、如何對python編程中的列表元素按成績高低進行排序呢?
面試官常問十大經典演算法排序(用Python實現)
演算法是一種與語言無關的東西,更確切地說就算解決問題的思路,就是一個通用的思想的問題。代碼本身不重要,演算法思想才是重中之重
我們在面試的時候總會被問到一下演算法,雖然演算法是一些基礎知識,但是難起來也會讓人非常頭疼。
排序演算法應該算是一些簡單且基礎的演算法,但是我們可以從簡單的演算法排序鍛煉我們的演算法思維。這裡我就介紹經典十大演算法用python是怎麼實現的。
十大經典演算法可以分為兩大類:
比較排序: 通過對數組中的元素進行比較來實現排序。
非比較排序: 不通過比較來決定元素間的相對次序。
演算法複雜度
冒泡排序比較簡單,幾乎所有語言演算法都會涉及的冒泡演算法。
基本原理是兩兩比較待排序數據的大小 ,當兩個數據的次序不滿足順序條件時即進行交換,反之,則保持不變。
每次選擇一個最小(大)的,直到所有元素都被輸出。
將第一個元素逐個插入到前面的有序數中,直到插完所有元素為止。
從大範圍到小範圍進行比較-交換,是插入排序的一種,它是針對直接插入排序演算法的改進。先對數據進行預處理,使其基本有序,然後再用直接插入的排序演算法排序。
該演算法是採用 分治法 對集合進行排序。
把長度為n的輸入序列分成兩個長度為n/2的子序列,對這兩個子序列分別採用歸併排序,最終合併成序列。
選取一個基準值,小數在左大數在在右。
利用堆這種數據結構所設計的一種排序演算法。
堆是一個近似完全二叉樹的結構,並同時滿足堆積的性質:即子結點的鍵值或索引總是小於(或者大於)它的父節點。利用最大堆和最小堆的特性。
採用字典計數-還原的方法,找出待排序的數組中最大和最小的元素,統計數組中每個值為i的元素出現的次數,對所有的計數累加,將每個元素放在新數組依次排序。
設置一個定量的數組當作空桶;遍歷輸入數據,並且把數據一個一個放到對應的桶里去;對每個不是空的桶進行排序;從不是空的桶里把排好序的數據拼接起來。
元素分布在桶中:
然後,元素在每個桶中排序:
取得數組中的最大數,並取得位數;從最低位開始取每個位組成新的數組;然後進行計數排序。
上面就是我整理的十大排序演算法,希望能幫助大家在演算法方面知識的提升。看懂之後可以去試著自己到電腦上運行一遍。最後說一下每個排序是沒有調用數據的,大家記得實操的時候要調用。
參考地址:
Python中,如何給列表排序?
Python中給列表排序的方式有很多,可以自己實現,也可以用Python提供的方法
使用Python提供的方法:
列表.sort()
列表.sort(reverse=True)
自己實現:
num_list = [64, 34, 25, 12, 22, 11, 90]
print(num_list)
n = len(num_list)
# 遍歷所有數組元素
for i in range(n):
for j in range(0, n – i – 1):
if num_list[j] num_list[j + 1]:
num_list[j], num_list[j + 1] = num_list[j + 1], num_list[j]
print(num_list)
代碼發到這邊格式有點亂,有需要的話可以去到黑馬程序員社區。有很多計算機技術的基礎入門和高級進階的內容,源碼什麼的也都有。
深入理解python中的排序sort
進行一個簡單的升序排列直接調用sorted()函數,函數將會返回一個排序後的列表:
sorted函數不會改變原有的list,而是返回一個新的排好序的list
如果你想使用就地排序,也就是改變原list的內容,那麼可以使用list.sort()的方法,這個方法的返回值是None。
另一個區別是,list.sort()方法只是list也就是列表類型的方法,只可以在列表類型上調用。而sorted方法則是可以接受任何可迭代對象。
list.sort()和sorted()函數都有一個key參數,可以用來指定一個函數來確定排序的一個優先順序。比如,這個例子就是根據大小寫的優先順序進行排序:
key參數的值應該是一個函數,這個函數接受一個參數然後返回以一個key,這個key就被用作進行排序。這個方法很高效,因為對於每一個輸入的記錄只需要調用一次key函數。
一個常用的場景就是當我們需要對一個複雜對象的某些屬性進行排序時:
再如:
前面我們看到的利用key-function來自定義排序,同時Python也可以通過operator庫來自定義排序,而且通常這種方法更好理解並且效率更高。
operator庫提供了 itemgetter(), attrgetter(), and a methodcaller()三個函數
同時還支持多層排序
list.sort()和sorted()都有一個boolean類型的reverse參數,可以用來指定升序和降序排列,默認為false,也就是升序排序,如果需要降序排列,則需將reverse參數指定為true。
排序的穩定性指,有相同key值的多個記錄進行排序之後,原始的前後關係保持不變
我們可以看到python中的排序是穩定的。
我們可以利用這個穩定的特性來進行一些複雜的排序步驟,比如,我們將學生的數據先按成績降序然後年齡升序。當排序是穩定的時候,我們可以先將年齡升序,再將成績降序會得到相同的結果。
傳統的DSU(Decorate-Sort-Undecorate)的排序方法主要有三個步驟:
因為元組是按字典序比較的,比較完grade之後,會繼續比較i。
添加index的i值不是必須的,但是添加i值有以下好處:
現在python3提供了key-function,所以DSU方法已經不常用了
python2.x版本中,是利用cmp參數自定義排序。
python3.x已經將這個方法移除了,但是我們還是有必要了解一下cmp參數
cmp參數的使用方法就是指定一個函數,自定義排序的規則,和java等其他語言很類似
也可以反序排列
python3.x中可以用如下方式:
Python學習小技巧之列表項的排序
Python學習小技巧之列表項的排序
本文介紹的是關於Python列表項排序的相關內容,分享出來供大家參考學習,下面來看看詳細的介紹:
典型代碼1:
data_list = [6, 9, 1, 3, 0, 10, 100, -100]
data_list.sort()
print(data_list)
輸出1:
[-100, 0, 1, 3, 6, 9, 10, 100]
典型代碼2:
data_list = [6, 9, 1, 3, 0, 10, 100, -100]
data_list_copy = sorted(data_list)
print(data_list)
print(data_list_copy)
輸出2:
[6, 9, 1, 3, 0, 10, 100, -100]
[-100, 0, 1, 3, 6, 9, 10, 100]
應用場景
需要對列表中的項進行排序時使用。其中典型代碼1是使用的列表自身的一個排序方法sort,這個方法自動按照升序排序,並且是原地排序,被排序的列表本身會被修改;典型代碼2是調用的內置函數sort,會產生一個新的經過排序後的列表對象,原列表不受影響。這兩種方式接受的參數幾乎是一樣的,他們都接受一個key參數,這個參數用來指定用對象的哪一部分為排序的依據:
data_list = [(0, 100), (77, 34), (55, 97)]
data_list.sort(key=lambda x: x[1]) # 我們想要基於列表項的第二個數進行排序
print(data_list)
[(77, 34), (55, 97), (0, 100)]
另外一個經常使用的參數是reverse,用來指定是否按照倒序排序,默認為False:
data_list = [(0, 100), (77, 34), (55, 97)]
data_list.sort(key=lambda x: x[1], reverse=True) # 我們想要基於列表項的第二個數進行排序,並倒序
print(data_list)
[(0, 100), (55, 97), (77, 34)]
帶來的好處
1. 內置的排序方法,執行效率高,表達能力強,使代碼更加緊湊,已讀
2. 靈活的參數,用於指定排序的基準,比在類似於Java的語言中需要寫一個comparator要方便很多
其它說明
1. sorted內置函數比列表的sort方法要適用範圍更廣泛,它可以對除列表之外的可迭代數據結構進行排序;
2. list內置的sort方法,屬於原地排序,理論上能夠節省內存的消耗;
總結
好了,以上就是這篇文章的全部內容了,希望本文的內容對大家的學習或者工作能帶來一定的幫助
快速排序python實現
def quick_sort(nums: list, left: int, right: int) – None:
if left right:
i = left
j = right
# 取第一個元素為樞軸量
pivot = nums[left]
while i != j:
# 交替掃描和交換
# 從右往左找到第一個比樞軸量小的元素,交換位置
while j i and nums[j] pivot:
j -= 1
if j i:
# 如果找到了,進行元素交換
nums[i] = nums[j]
i += 1
# 從左往右找到第一個比樞軸量大的元素,交換位置
while i j and nums[i] pivot:
i += 1
if i j:
nums[j] = nums[i]
j -= 1
# 至此完成一趟快速排序,樞軸量的位置已經確定好了,就在i位置上(i和j)值相等
nums[i] = pivot
# 以i為樞軸進行子序列元素交換
quick_sort(nums, left, i-1)
quick_sort(nums, i+1, right)
# 測試代碼
import random
data = [random.randint(-100, 100) for _ in range(10)]
quick_sort(data, 0, len(data) – 1)
print(data)
如何對python編程中的列表元素按成績高低進行排序呢?
最簡單的辦法就是需要指定列表排序方法中的參數「key」。代碼如下:
第一種:
stu=[[‘john’,79],[‘mame’,96],[‘herry’,85],[‘lili’,95],[‘ziling’,63]]
def takeSecond(elem):
return elem[1]
stu.sort(key=takeSecond,,reverse=True)
print(stu)
第二種:
stu=[[‘john’,79],[‘mame’,96],[‘herry’,85],[‘lili’,95],[‘ziling’,63]]
s=sorted(stu,key=lambda student: student[1],,reverse=True)
print(s)
原創文章,作者:小藍,如若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s://www.506064.com/zh-tw/n/2870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