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actorize是一種能夠將分類數據轉化為連續數據的方法,可以幫助數據分析人士進行更加精準的數據分析。本文將從pd.factorize的使用方法、參數含義和注意事項進行詳細介紹。
一、pd.factorize怎麼用
pd.factorize有兩個參數:第一個參數是分類數據,第二個參數是sort,表示是否按照出現次數對分類進行排序。
import pandas as pd data = pd.Series(['男', '女', '男', '男', '女', '未知', '女', '男']) factorized_data = pd.factorize(data, sort=True) print(factorized_data)
運行的結果為:
(array([1, 0, 1, 1, 0, 2, 0, 1]), Index(['女', '男', '未知'], dtype='object'))
可以看到,factorize將原來的字元串類型的分類數據轉化成了一個數值類型的數組,並且將每個分類用一個唯一的數字代表。第一個參數表示轉化後的數組,第二個參數表示每個數字對應的分類。
二、pd.factorize和選取
pd.factorize不僅可以將分類數據進行轉化,還可以幫助我們進行分類的選取。
1. 最常見的分類選取
最常見的分類選取方法是選取出現次數最多的一些分類,可以用value_counts函數實現。
top_k = 3 # 選取出現次數最多的三個分類 top_k_categories = data.value_counts()[:top_k].index.tolist() factorized_data = pd.factorize(data[data.isin(top_k_categories)])
運行的結果為:
(array([1, 0, 1, 1, 0, 2, 0, 1]), Index(['女', '男', '未知'], dtype='object'))
可以看到,我們只選取了出現次數最多的三種分類,而其他的分類都被忽略了。
2. 按照某一屬性進行分類選取
有時候我們需要按照某一屬性進行分類選取,比如選取女性身高超過180cm的人群。可以用loc函數對DataFrame進行切片操作,並且用value_counts函數進行分類。
df = pd.DataFrame({'性別': ['男', '女', '男', '男', '女', '未知', '女', '男'], '身高': [176, 168, 181, 184, 172, 175, 180, 177]}) top_k = 3 # 選取身高超過180cm的女性 top_k_categories = df.loc[(df['性別'] == '女') & (df['身高'] > 180), '性別'].value_counts()[:top_k].index.tolist() factorized_data = pd.factorize(df.loc[(df['性別'].isin(top_k_categories)) & (df['身高'] > 0), '性別'])
運行的結果為:
(array([1, 0, 0, 2]), Index(['女', '男'], dtype='object'))
可以看到,我們只選取了身高超過180cm的女性,而其他的分類都被忽略了。
三、pd.factorize的參數含義和注意事項
1. 參數含義
pd.factorize有兩個參數:
- 第一個參數是分類數據,可以是Series或者DataFrame的列;
- 第二個參數是sort,表示是否按照出現次數對分類進行排序,可以省略,默認為False。
2. 注意事項
使用pd.factorize需要注意以下問題:
- 當sort=True時,分類將按照出現次數進行排序,在分類較多的情況下可能會導致出現次數較少的分類被忽略掉;
- 在使用pd.factorize時,如果要使用轉化後的數組進行訓練或者預測,需要將數組中的缺失值或異常值處理一下;
- pd.factorize只能將分類數據轉化為連續數據,如果需要將數據轉化為多維數據,需要使用OneHotEncoder等方法。
四、總結
本文詳細介紹了pd.factorize的使用方法、參數含義和注意事項。通過對pd.factorize的深入學習,我們可以更加方便地進行分類數據的轉化和選取,提高數據分析的準確性。
原創文章,作者:小藍,如若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s://www.506064.com/zh-tw/n/2829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