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義上的軟體業務分為兩大類,一類是軟體產品,一類是IT服務。軟體產品分為基礎軟體和應用軟體,應用軟體要藉助於基礎軟體才能實現;IT服務即為針對軟體或利用軟體完成的服務,分為支持服務和專業服務,支持服務即軟體的運營維護,專業服務即為系統集成以及常見的外包等服務。可以說,在軟體業務的細分行業中,基礎軟體產品是最上游,而IT服務為直接接觸用戶的產業鏈末端。在基礎軟體產品中,操作系統是軟體的基礎,是計算機系統的內核和基石。

一、軟體行業發展現狀和前景
近年來在國家產業扶持政策推動下,我國軟體行業市場總量一直保持快速增長的趨勢。根據工信部統計,2020年全國軟體和信息技術服務業規模以上企業超4萬家,累計完成軟體業務收入81,616億元,同比增長13.3%,實現利潤總額10,676億元,同比增長7.8%。人均實現業務收入115.8萬元,同比增長8.6%,軟體行業人均創收超過100萬元。

從軟體業務收入構成來看,軟體產品收入實現較快增長。2019年,軟體業實現軟體產品、信息技術服務、信息安全、嵌入式系統軟體四類收入佔比分別為28.9%、60.5%、1.8%和8.8%。

軟體行業作為我國的基礎性、戰略性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戰略地位不斷提升,行業規模不斷擴大。隨著信息通信技術的迅速發展和應用的不斷深化,未來經濟社會各領域信息化水平將得到顯著提升,由此預計我國軟體行業仍會保持較高的增長速度,發展前景廣闊。
二、軟體產業鏈
軟體產業鏈主要包括上游的硬體製作商、中游的軟體產品製作商及下游的IT服務商,最終到達政府(2G)用戶、企業用戶(2B)、個人用戶(2C)。

上游的硬體製造商主要負責計算機內部硬體(存儲硬體、晶元等)和外部配套設備(伺服器、印表機、掃描儀等)的製造,經過多年積累和進一步技術加強,已經形成較高的行業壁壘。
中游為軟體產品製造商,負責基礎軟體和應用軟體的開發,中游是軟體行業高精尖技術和專利最集中的環節。
下游則是IT服務商,負責支持服務、系統集成、軟體外包、諮詢管理和IT培訓等IT服務,多數為增值服務。上游硬體適配中游軟體,下游為中游提供集成化後續服務,隨著我國「自主可控」戰略開展,信息技術全產業鏈上下游一體化趨勢逐漸明顯。
三、軟體行業發展的驅動因素
1、信息技術創新
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創新演變,新的計算平台和計算需求也不斷湧現,從而帶來了對新計算平台OS的市場需求:除桌面和移動設備外,還有很多如物聯網、雲操作、衛星、超算等設備或平台需要操作系統。國產操作系統如Deepin、中標麒麟、華為鴻蒙等系統可以配合上游國產晶元,滿足對下游應用場景(計算平台)的需要,在未來搶佔信息創新制高點上佔領優勢。
2、政策利好
針對近年來頻發的信息安全事故和技術封鎖局面,配合國家安全的需要,軟體系統成為國家信息科技「自主可控」戰略的關鍵領域。近年來,國家頻頻出台相關產業政策,扶持和引導軟體尤其是晶元、操作系統等硬體和基礎軟體製造研發產業,也在如政務、軍工、航空航天等關鍵領域實施國產化替代。未來,國產設備和軟體系統將備受青睞。
3、人才儲備
隨著行業內企業整合及內部管理完善,企業效率進一步提升,對從業人員的素質要求進一步提升。各公司由單純的對IT人員的數量需求變成對高素質、高技術、高創新性人才的需求,而高素質高技術人才的培養,除了傳統的學院式培訓,還可以通過職業教育培訓進行提升。
產業鏈簡析

軟體行業主要包括軟體外包公司、軟體銷售、電信軟體、物聯網軟體、智能交通軟體、安全軟體、汽車行業軟體、電子政務軟體、酒店行業軟體、建築行業軟體、鋼鐵行業軟體、電力行業軟體、金融行業軟體和管理軟體等。再看看相關上市公司



行業觀察國產軟體受到華為鴻蒙的上市越發受到重視,目前除去安卓和ios是全球第三個移動操作系統平台。華為萬物互聯的戰略布局邁出了重要一步。國家也期待有一個可以取代國外操作的軟體系統,鴻蒙的出現無疑是國產的破冰之旅。其實作為系統,基礎的設計不是難題,主要是生態的打造,如何讓開發者圍繞著你的生態開發軟體才是關鍵,這次鴻蒙的完全開源也是希望有更多的開發者能為鴻蒙開發優秀的軟體,相信國產軟體崛起的那天不遠了,期待一下。
原創文章,作者:投稿專員,如若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s://www.506064.com/zh-tw/n/2821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