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畢業季,95後的他們做「土味」生意,年銷3000萬

又是一年畢業季,95後的他們做「土味」生意,年銷3000萬

配圖來自Canva可畫

「寧要曹縣一張床,不要上海一套房」、「宇宙中心曹縣」,近來曹縣的「梗」在各大社交媒體上瘋傳,極大地引發了人們對於下沉縣域城市曹縣的興趣。無獨有偶,以下沉而著稱的新茶飲品牌蜜雪冰城,憑藉低成本的優勢也同樣將其影響力拓展到了廣闊的縣域城市。凡此種種,無不顯示出了縣域經濟的強大張力。

近年來隨著就業市場競爭的日益激烈,以及國家推動鄉村振興戰略力度的加大,各個縣域小城迎來了返鄉創業潮。作為畢業大軍的一員,廈門大學畢業的陳宗佑、就職東方航空的何爽、97年畢業生晏林英藉助互聯網的力量,也在縣域城市的「方寸之地」書寫了屬於自己的傳奇。

大學生轉做新農人

當「佛系」、「穩定」成了很多畢業生的標籤之時,也有一部分畢業生在積極適應社會變化中開拓著職業的新可能。

今年26歲的廈門大學畢業生陳宗佑,在畢業之後放棄了高薪的程序員工作,返回閩南平和縣老家做起了線上賣柚子的生意。先後嘗試過微商、代發等諸多模式的他,生意卻一直不溫不火,直到2019年陳宗佑為多多果園供貨才迎來了轉機。

接入拼多多平台後不久,陳宗佑店鋪的日銷量便衝到了六、七千單,不到3個月便累計售出了100多萬箱柚子。過去一年,陳宗佑店鋪的營業額更是累計突破了5000萬元,一舉超過了做線下柚子生意的父親。

同樣放棄光鮮空姐工作的何爽,也有著相似的經歷。2017年已經當上空姐的她,選擇了從東方航空辭職,回到大山創業賣石榴。由於缺乏電商運營經驗,創業第一年何爽便一直為快遞拒收等諸多問題所困擾,直到2019年多多農園的出現這一切才得到改變。

在接入拼多多平台當年的8月至10月,其石榴供貨量就達到了70萬單,並帶動店鋪銷售超過60萬單,三個月累計銷售800萬斤,銷售額超過3000萬元,正式打開了電商市場的缺口,會理的石榴也在她的努力下正式走出了大山。

剛剛從西南林業大學畢業的晏林英,在線上創業之初也曾跟何爽一樣碰到了運營上的難題。去年疫情期間晏林英宅在家裡上網課,發現家裡的網購需求大增,便嘗試在拼多多開店,售賣當地出產的紫皮大蒜,剛開始由於不懂運營技術,她的店鋪每天只有三五單收益甚微。

隨後晏林英赴昆明電商公司打工,做了兩個月的運營助理,偷師回來之後她的店鋪訂單量有了很大的提升。今年春節期間,單日訂單量甚至超過了4萬單,日銷大蒜達到了50噸,成為帶動當地大蒜產業發展的重要帶頭人。

縣域小城緣何成了創業熱土

事實上,在陳宗佑、何爽、晏林英的故事背後,正是很多返鄉青年創業的真實故事寫照和現實縮影。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促使他們回縣域小城創業呢?

首先,返鄉創業是他們自我實現和價值追求雙重選擇的結果。以95後的返鄉空姐何爽為例,她曾在接受採訪時坦言:「雖然空姐是一份很體面的工作,但我更希望能有自己的事業。」而在廈門大學畢業生陳宗佑看來,傳統的線下農產品市場已經飽和,未來是電商的天下,回鄉創業就有驗證自己想法的意思。

其次,是來自家庭責任和鄉土情結的感召。老家在閩南平和縣的陳宗佑,從小跟隨父親賣柚子,他覺得自己有責任接過父親的擔子,在農業的道路上繼續奮鬥下去;回鄉賣大蒜的晏林英最初線上賣大蒜,也是抱著幫助父親「挽救」受疫情影響的線下生意做出的。無論是賣柚子還是賣大蒜,對於陳宗佑和晏林英而言,承擔家庭責任在其中佔據著很重要的分量。

而對於從大涼山走出去的空姐何爽而言,回鄉創業除了希望做出自己的一份事業之外,其中更夾雜著回饋家鄉的樸素鄉土情結。

最後,國家政策和頭部電商拼多多的大力扶持同樣不容忽視。無論是何爽所在的大涼山,還是晏林英所在大理賓川縣,都受惠於國家大力推進扶貧開發帶來的便利基礎設施條件,以及頭部農產品上行平台拼多多推出的扶農助農項目影響,讓他們的事業得以從一開始就建立在較高的起點之上。在諸多因素的共同驅使下,回小縣城創業就成了他們的共同選擇。

新農人背後的互聯網效應

而在新農人創業成功的背後,拼多多平台的作用無疑成為了重要的現實助力。

其一,通過拼多多的「產地雲拼」,實現了農產品訂單的有效供給。得益於網店穩定的訂單量,陳宗佑不僅在疫情期間賣出了更多的貨,還幫助線下受阻的父親釋放了一部分庫存壓力;做大蒜生意的晏林英,也藉助拼多多平台給予的流量扶持,幫助父親把線下銷路受阻的大蒜實現了網上脫銷;身在大涼山的何爽,同樣受惠於多多農園穩定的流量扶持,順利將會理的石榴賣到了全國各地。

其二,藉助拼多多平台雲端的巨大需求反作用供給側,實現了產地的集約化經營。拼多多平台的巨大雲端需求,促使農產品產源地由分散的小農經濟模式走向了集約化經營。無論是陳宗佑身後的80萬畝柚子園,還是何爽的110畝石榴果園,都是雲端需求倒逼農產品產源地供給側變革的結果。

其三,藉助拼多多平台的巨大雙邊效應升級農業供應鏈,進而提升了農產品的品質和效益,為農產品規模化、品牌化開闢了新道路。在拼多多平台的帶動下,逐漸做大的晏林英、陳宗佑和何爽,開始朝著提升農產品品質和打造農產品品牌的新方向邁進。

比如,為提升分揀裝箱效率,晏林英專門引進了一條集大蒜分揀、封箱和貼標於一體的全自動流水線,可實現單日50噸的大蒜分揀任務;陳宗佑則開始著手柚子的品牌建設,並著力推出了「琯溪蜜柚」的新品牌;為保證農產品的品質,何爽則新建了3000多平的冷庫用於存放鮮果石榴。而在這一系列變化的背後,無不凸顯出了拼多多平台的重要性。

新農商為鄉村振興插上翅膀

從結果來看,以陳宗佑、晏林英、何爽為代表的新農人,在藉助拼多多電商創業成功的同時,也在為當地產業復興、鄉村振興發揮著積極的作用。

一方面,拼多多平台推出的「產地雲拼」模式去除了中間環節,讓農產品實現了直接對接大市場的機會,真正實現了產業興、農民富、經濟活的社會價值。「產地雲拼」模式通過將雲端需求和產地供給直接對接,一掃長期以來困擾農產品流通的小農經濟桎梏,有效地解決了農產品市場信息不對稱,農民收入不穩定的問題,極大地推動了農產品的產業化、市場化進程。

而依託拼多多平台崛起的新農商們,無疑是推動這一進程的參與者、見證者和建設者。如今在何爽、晏林英、陳宗佑的努力下,過去「愁賣」的石榴、大蒜和柚子,如今已成為了當地人發家致富的新希望。

另一方面,通過拼多多雲端需求的反作用力,為當地完善基礎設施、提升縣域經濟影響力發揮了重要作用。如今無論是來自大涼山的會理石榴還是來自閩南的蜜柚,都已經成為了當地對外宣傳的一張名片,並且隨著產業的壯大,新建立起來的現代化生產線和冷鏈物流極大地改變了當地的基礎設施面貌。

相信未來隨著國家鄉村振興戰略力度的進一步加大,依託拼多多平台起勢的新農商,將在鄉村振興中扮演更為重要的角色。

 

原創文章,作者:投稿專員,如若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s://www.506064.com/zh-tw/n/276339.html

(0)
打賞 微信掃一掃 微信掃一掃 支付寶掃一掃 支付寶掃一掃
投稿專員的頭像投稿專員
上一篇 2024-12-19 13:21
下一篇 2024-12-19 13:21

相關推薦

發表回復

登錄後才能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