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c鏤空金屬,oc做金屬材質

本文目錄一覽:

影馳RTX 3090 Ti星曜OC顯卡評測:閃耀旗艦,由你創作

作為RTX 30系顯卡裡面最後的一塊拼圖,RTX 3090 Ti顯卡已經與大家正式見面了,其搭載的GA102-350核心是目前NVIDIA Ampere 遊戲 架構裡面規格最完整的核心,因此RTX 3090 Ti天生就是性能王者,而它的實際表現也確實如此,當之無愧的性能之王。

面對著這張目前消費級別終極的卡皇,各大廠家自然也是不會落下,紛紛推出自家的非公版RTX 3090 Ti來滿足發燒友玩家的需求。這當中自然也少不了影馳這個大家都很熟悉的名字。這次他們就為大家帶來的RTX 3090 Ti星曜OC顯卡,這張顯卡不僅有著強悍的性能,而且還延續了該系列傳統設計,為玩家留下了充分的DIY空間,可讓你打造屬於自己的、獨一無二的RTX 3090 Ti。

完全體的GA102核心這次終於來了,它仍然沿用了從NVIDIA Pascal架構開始定下的GPC-TPC-SM層級架構,完全體的GA102核心一共具有7組完整的GPC,每組GPC包含6組TPC,每組TPC包含2組SM,所以完整的GA102核心擁有84個SM單元。

而且在Ampere架構中,每個SM單元擁有的CUDA核心數現在為128個,這就使得GeForce RTX 3090 Ti一共擁有10752個流處理器的超大規模。但是,與之前的GeForce RTX 3090相比,GeForce RTX 3090 Ti主要只是多了些流處理器嗎?並不是這樣。

我們先來看一下GeForce RTX 3090 Ti與TITAN RTX、GeForce RTX 3090和GeForce RTX 3080 Ti規格參數對比:

從定位上來說,GeForce RTX 3090 Ti以及GeForce RTX 3090都是上代TITAN RTX的繼任者,上一代TITAN RTX的定位是面向AI和數據科學的解決方案,不過從目前這一代來看,TITAN這個系列似乎是被砍掉了,於是GeForce RTX 3090 Ti以及GeForce RTX 3090被錄入了GeForce陣容,但是他們的目標群體很明確——面向8K 遊戲 玩家及重度創作者,而這兩者之中,其實更加偏向於重度創作者用戶。

如果說GeForce RTX 3090定位是生產力工具的一個鮮明的特點是24GB大容量的GDDR6X顯存的話,那麼GeForce RTX 3090 Ti在這上又漸進了一步,那就是其顯存配置不僅容量大,而且支持ECC糾錯碼了,這是筆者個人認為GeForce RTX 3090 Ti相比GeForce RTX 3090區別最大的兩個地方之一。同時這也讓GeForce RTX 3090 Ti看著很像設計與可視化解決方案領域的專業卡——RTX A6000。

但是GeForce RTX 3090 Ti與RTX A6000各有長處,RTX A6000的典型特點是可以配備最高達48GB的顯存容量,但是GeForce RTX 3090 Ti的特點是配備了比RTX A6000更快的顯存——GDDR6X。相對來說,設計與可視化生產流程更加偏重於需求大容量,而 遊戲 需要低延遲,所以對顯存速度也有要求,越快越好,當然, 遊戲 的解析度以及貼圖質量也影響著顯存容量的需求。

所以這裡我們可以看到一個GeForce RTX 3090 Ti一個無出其右的點——那就是它的顯存特點綜合了GDDR6X的「快」、24GB的「大」容量以及支持ECC糾錯碼的「穩」,可以說是一個沒有短板的多面手。

驅動的控制面板中有顯存的ECC開關,默認是關閉的,對於創作軟體來說開ECC會增加穩定性,而對於 遊戲 用戶來說,就不用打開了,由於多了一步糾錯碼計算,會稍微影響性能,默認不動就好。

上面說顯存支持ECC糾錯碼是筆者個人認為GeForce RTX 3090 Ti相比GeForce RTX 3090區別最大的兩個地方之一,而第二個地方並不是更多的流處理器,而是頻率。

對於GeForce RTX 3090的GA102-300和GeForce RTX 3090 Ti的GA102-350這樣的大核心來說,同時擁有高頻是比較難的,因為即使可以高頻,它也會面臨功耗和發熱的難題,畢竟隨著頻率的提升,功耗與發熱是以超越線性的比例提升的,這也是為什麼我們看到每一代的旗艦卡往往頻率並不是同架構中最高的。

而這次的GeForce RTX 3090 Ti確實令人驚訝,它的Boost頻率達到了1860MHz,相比GeForce RTX 3090的1695MHz提高了大約10%,相比較而言,流處理器單元只不過提高了不到3%而已。

在GeForce RTX 3090身上,顯存帶寬已經來到了936 GB/s,距離1 TB/s大關只差臨門一腳了,這最後一腳由誰來實現呢?當然是NVIDIA自己,於是這一次於猛獸盡頭更進一步的GeForce RTX 3090 Ti終於實現了超越1 TB/s的顯存帶寬,達到了1008 GB/s,這是GeForce顯卡 歷史 上第一次跨過1 TB/s的帶寬。

而且除了這個第一,GeForce RTX 3090 Ti也是第一款採用新型PCIe 5.0外接供電介面的顯卡。

同樣的,基於新一代Ampere架構的GeForce RTX 3090 Ti顯卡也具有這一代Ampere顯卡的一些通用特性,並且相比上一代Turing架構有很大的進步。

GeForce RTX 30系顯卡上的SM單元相比GeForce RTX 20系的,最大變化是加倍了針對傳統計算的FP32單元、引入第二代RT Core以及第三代Tensor Core。

大家都知道在Turing架構中,NVIDIA整數型(INT32)和單精度浮點型(FP32)兩種不同的數據類型交給兩種不同的ALU進行計算。不過現代 遊戲 應用中最為常見的還是FP32,因此為了提高計算效率NVIDIA在NVIDIA Ampere 架構上引入了可同時支持INT32或FP32兩種數據類型的新ALU。也就是說,現在有兩條不同的數據路徑,一條能夠同時處理整數或者單精度浮點,另一條則單純處理單精度浮點計算。

負責進行實時光線追蹤運算的專用硬體單元RT Core在NVIDIA Ampere 架構上也更新到了第二代,最主要是增加了動態模糊的加速運算支持。NVIDIA在其中新加入的插值演算法可以在保證動態模糊精確性的同時提高了實時光線追蹤效率,官方表示最高可達8倍於上代的速度。另外在基礎的BVH計算上,第二代RT Core也可以比第一代快2倍。

Tensor Core這個負責運行AI計算的硬體單元在NVIDIA Ampere 架構上也升級到了第三代。其實之前發布的A100計算卡上已經用上了新的第三代Tensor Core,它能夠提供比第二代Tensor Core高出4倍的效能,不過 遊戲 卡上面的Tensor Core進行了一定的精簡,其FP16 FMA計算的吞吐量只有GA100核心中的Tensor Core的一半。

而第三代Tensor Core帶來的更強勁AI運算有些什麼用呢?答案就是DLSS。隨著GeForce RTX 30系顯卡一同發布的,還有DLSS的更新版 – DLSS 8K。顧名思義,DLSS 8K就是通過深度學習技術將畫面解析度拉伸至8K的新版DLSS,具體來說就是把1440P的畫面拉伸至4320P,像素數量跨越了整整9倍。

再之後就是HDMI 2.1這個備受期待的新輸出埠了。在HDMI 2.1之下,顯卡可以用單線材做到8K60Hz或者4K120Hz的輸出。對於想用大尺寸電視打 遊戲 的玩家來說是一個不錯的福音。

影馳RTX 3090 Ti星曜OC屬於超頻版RTX 3090 Ti顯卡,其Boost頻率相比公版參數從1860MHz提升至1890MHz,同樣配置有24GB GDDR6X顯存,顯存數據頻率為21Gbps,配置有12+4pin的12VHPWR供電介面。

功耗與溫度設置方面,影馳RTX 3090 Ti星曜OC顯卡的TGP設定是450W,允許手動向上提升至最高480W,溫度控制上限默認為83 ,可向上調整至90 ,適用於超頻或者是需要更高性能輸出的使用環境。

影馳RTX 3090 Ti星曜OC顯卡在外觀上仍然採用透明水晶外殼設計,純白的風扇導流罩加上透明外殼可以說是一種簡約但不簡單的設計,丘陵狀的紋路賦予了顯卡外觀上的層次感,更重要的是給玩家留下了DIY的空間,可以通過水彩筆或者貼紙等方式裝飾自己的顯卡,將其打造為獨一無二的專屬產品。

影馳RTX 3090 Ti星曜OC顯卡採用的是星卓II Plus散熱器,配置有兩把102mm直徑與一把92mm直徑風扇,扇葉均採用了「靜霜三折」設計,配置有11片扇葉,每片扇葉都經過三折設計,轉動時呈現陀螺面,支持智能啟停技術,可兼顧散熱效能與靜音表現。

左右兩側的靜霜風扇為102mm直徑

中間的靜霜風扇為92mm直徑

影馳RTX 3090 Ti星曜OC是一張越肩式的3槽位厚度顯卡, 其厚度實測為65mm,長度為350mm,高度則為135mm(不包含PCI-E金手指),重量為2.13kg,對機箱的安裝空間要求還是不低的。

顯卡靜霜風扇的RGB燈效

頂部燈板的RGB燈效

雖說影馳RTX 3090 Ti星曜OC是一款在外觀上留下了DIY空間的顯卡產品,但是這並不代表其不注重當前的流行元素,RGB燈光效果肯定也是標配的。顯卡的RGB燈效來自於散熱器上的三個靜霜風扇以及頂部的RGB燈板,其中風扇的RGB燈光可以通過透明扇葉折射至透明外殼內,配合玩家自己DIY的圖案會展現出獨一無二的效果。

顯卡的RGB燈效可以通過影馳的魔盤XTREME TUNER軟體進行設置,包括有單色靜態、單色呼吸燈、循環呼吸燈、色彩循環等多種模式,也可以通過顯卡標配的12V RGB同步線連接到主板上,與主板的RGB燈效實現同步,打造屬於玩家自己的RGB燈光系統。

影馳RTX 3090 Ti星曜OC顯卡配置有一塊全覆蓋金屬背板 ,採用鋁合金材質,不過與同門的其它產品相比,此次配置的是背板採用了全新的設計,配色從黑色改為了白色,與正面的風扇導流罩相呼應,末端的開孔 為六角形蜂窩形狀,鏤空設計可以讓散熱器上的部分熱空氣從這裡散發到機箱其他地方,從而增強顯卡的散熱能力。

顯卡背板尾端處採用鏤空設計以增強散熱效果

顯卡散熱器末端的兩個螺絲孔是用於機架安裝使用的

顯卡提供有1個HDMI 2.1介面與3個DP 1.4a介面

12VHPWR供電介面屬於PCI-E 5.0的範疇,這次RTX 3090 Ti算是首次在非公版產品上大規模使用,相比起之前的雙8P或者三8P介面,一個12VHPWR介面 在提供不低於450W供電能力的同時,所佔的地方也要少很多,不但有利於外觀設計,對於玩家走線也很有幫助。

顯卡標配8pin*3轉12VHPWR介面的轉接線

當然為了讓手中持有舊款電源的玩家也可以順利用上這塊顯卡,隨著顯卡還會附帶一條三個8Pin轉12VHPWR的轉接線。此外為了支撐超過2kg重量的顯卡,避免其給主板造成過高的安裝負荷,影馳RTX 3090 Ti星曜OC顯卡還附送了一套顯卡支架,可以說是想得非常周到了。

顯卡還配置有一個雙槽擋板以供更換使用

顯卡本身的PCB長度相比散熱器其實要略短一些,但是上面的空間利用率很高,基本就沒有留出多少空餘的地方,比較搶眼的中間碩大的GPU以及末端的弧形鏤空。

顯卡PCB背面

顯卡基於GA102-350核心打造,旁邊的是12顆來自美光的GDDR6X顯存,每顆顯存都是2GB的容量,組成24GB的總容量,與RTX 3090相比是不需要在背面布置顯存,在散熱設計上其實是變得更為簡單了。

GPU右側供電

GPU左側供電

在核心供電方面,影馳RTX 3090 Ti星曜OC顯卡採用了20+4相供電設計,其中核心供電為20相,顯存供電為4相,所用的MosFET都是美國芯源系統的MP86957,最大電流70A,而核心PWM控制晶元則同樣是美國芯源系統的MP2891。

供電MosFET都是統一的MP86957

PWM主控晶元是芯源系統的MP2891

影馳RTX 3090 Ti星曜OC顯卡的TGP設定為450W,因此顯卡的散熱器也必須要有一定的份量才可以壓製得住。影馳RTX 3090 Ti星曜OC顯卡採用星卓II Plus散熱器,除了配置有3風扇外,其還配置有6根8mm熱管與2根6mm熱管,採用迴流焊工藝與鰭片結合,整體進行了鍍鎳,除了給CPU散熱外,還兼顧顯存與供電模塊的散熱。

測試平台基於Core i9-12900K以及DDR5-6000 16GB*2內存打造,1000W額定功率的電源可以確保顯卡有充足的供電來發揮全部性能,另外考慮到顯卡自身的頂級定位,我們還為其準備了8K解析度的相關測試。

我們以3DMark作為顯卡基準性能測試,測試項目包括Fire Strike、Fire Strike Extreme、Fire Strike Ultra、Time Spy、Time Spy Extreme以及Port Royal六個項目。其中Fire Strike、Fire Strike Extreme、Fire Strike Ultra三個項目分別測試的是顯卡在DX11 遊戲 中的1080p解析度、2K解析度和4K解析度下的性能指數,Time Spy、Time Spy Extreme兩個項目則是顯卡在DX12 遊戲 中的2K解析度和4K解析度下的性能指數,Port Royal是測試的顯卡實時光線追蹤的性能指數,具體成績見下表,表中所列成績均為3DMark顯卡單項的得分。

影馳RTX 3090 Ti星曜OC在基礎性能上對比RTX 3090有8%到13%的提升,其中測試的解析度越高,兩者之間的差距就會越大,在DX12的相關測試中相比DX11測試的成績也有更高的表現。

接下來就是 遊戲 幀數方面的測試,對於RTX 3090 Ti來說,其主打的早已不是主流解析度下的流暢 遊戲 ,。而是在4K+最高特效+光追,甚至是8K+光追這樣的環境下流暢 遊戲 ,因此4K以下的解析度基本上沒有什麼測試的必要。此次我們選擇了4款支持光追的 遊戲 進行測試,所有 遊戲 在畫質選項方面都會調至最高或者Ultra,同時打開光線追蹤,DLSS也只會在8K解析度下使用。

在光追 遊戲 下面,影馳RTX 3090 Ti星曜OC要領先於RTX 3090平均10%左右,而且除了非常吃配置的《賽博朋克2077》,其餘 遊戲 都可以獲得很不錯的 遊戲 幀數,如果加入DLSS的話,那流暢 遊戲 肯定是不在話下的。

而對於8K光追 遊戲 來說,DLSS基本上還是標配,建議使用超級性能模式,可以極大地增強顯卡的 遊戲 性能,可以看到影馳RTX 3090 Ti星曜OC在這樣的設定下可以提供非常可觀的 遊戲 效能,流暢運行8K光追 遊戲 並不是一紙空話。

RTX 3090 Ti的 遊戲 性能固然是頂級的,但其自身並非定位在 遊戲 市場,而是面向於對大顯存有需求的重度創作者,因此其在創作應用方面的效能相比 遊戲 方面的效能更值得一看。

不過RTX 3090 Ti在創作方面的效能並不體現於其運算有多快,而是它能夠做到其它顯存容量相對較少的顯卡無法做到的事情。我們可以在Davinci Resolve 17裡面用一個8K RED RAW素材來舉例說明,影馳RTX 3090 Ti星曜OC由於擁有24GB的超大顯存,因此即便是為這段素材添加一些特效並實時運行都是沒有問題的,可以看到這時候顯存佔用已經達到了22GB了。然而當我們使用顯存容量只有12GB的RTX 3080 Ti來做相同操作的話,此時軟體會因為顯存不足而報錯,無法繼續運行,這就是兩者之間本質的差距。

而在渲染軟體Blender裡面,用我們的測試素材進行渲染的話,影馳RTX 3090 Ti星曜OC的24GB顯存是足以完成整個最終渲染的工作,但換成RTX 3080 Ti的話就會因為顯存不夠因而報錯,不能完成渲染。

而在OctaneRender中,雖然RTX 3080 Ti與RTX 3090 Ti都能運行軟體並輸出相應的結果,但是擁有大容量顯存的影馳RTX 3090 Ti星曜OC就可以輕鬆完成任務,只需要不到一分鐘的時間,而RTX 3080 Ti則需要花費超過8分鐘的時間,這就是前者24GB容量顯存所帶來的優勢。

在這個環節中,筆者會以開放式平台來測試顯卡的溫度,測試時環境溫度約為23 。滿載溫度是在3DMark Time Spy Extreme測試中取得的,而待機溫度則是開機以後記錄10分鐘。

由於影馳RTX 3090 Ti星曜OC是擁有風扇智能停轉功能,因此它的風扇在待機時一直也沒有轉動,這也是為什麼待機溫度會慢慢的一直往上升。至於滿載時的溫度,這張影馳RTX 3090 Ti星曜OC的最高溫度接近74 ,溫度也是控制得不錯的。而且在這時候風扇轉速也只有54%,實際轉速在1600RPM左右,噪音控制也相當不錯,整體還是讓人滿意的。

這部分的測試是會在我們的一套專用設備上進行測試,測試出來的分貝值是代表在1米處的噪音量。我們會測試顯卡在默認情況下烤機最高時轉速的音量,以及把顯卡風扇轉速拉滿時凡音量。

經過換算,影馳RTX 3090 Ti星曜OC在默認情況下的滿載噪音約為38.1dBA,而風扇轉速在100% RPM時的噪音則是在46.4dBA左右。這種程度的噪音在使用時不算高,屬於可以忽略的水平。

通過我們手中的PCAT套件,可以分別精確地測量顯卡PCI-E、外接電源介面瓦特數,顯卡最大功耗在3DMark Time Spy壓力測試中獲得,待機功耗則是在進入系統後記錄1分鐘取平均值。

作為擁有著高達450W TGP的功耗大戶,RTX 3090 Ti的功耗是不低的。由於在待機時風扇沒有轉動,因此影馳RTX 3090 Ti星曜OC的待機功耗是在30W左右。而一旦開始滿載的話,功耗就會瞬間上升去450W以上,平均下來滿載功耗是達到了466W,最高時可以達到超過490W的水平。因此雖然NVIDIA官方是建議為RTX 3090 Ti至少配備一個850W的電源,但是我們更加建議用一個1000W或以上的電源來確保穩定性。

影馳RTX 3090 Ti星曜OC顯卡可以使用影馳魔盤Xtreme Tuner軟體進行超頻,經過我們的嘗試,在溫度與功耗上限調至最高,風扇100%轉速的情況下,實現核心頻率+130MHz,顯存數據頻率提升至23Gbps,最終完成超頻。

在這個超頻幅度下,影馳RTX 3090 Ti星曜OC在3DMark Time Spy Extreme裡面的得分為12011分,比起在默頻時得分高出7.5%左右。考慮到這張顯卡的定位以及其默認的頻率,加上廠家默超頻的設置,能夠有這樣的成績提升已經是比較出色的了。

毫無疑問,RTX 3090 Ti是一款擁有頂級性能的顯卡產品,無論 遊戲 效能還是內容創作能力都是位於頂端的存在,這些都不存在爭議,如果你需要的一張擁有頂級性能的顯卡,在當前的時間點裡,你應該找不到比RTX 3090 Ti更理想的選擇。

也正因為如此,對於顯卡廠商來說,大家都是RTX 3090 Ti顯卡,想要脫穎而出,就看誰在效能以外的領域有吸引人的表現了。影馳的RTX 3090 Ti星曜OC在這些方面就有不錯的表現,誠然其外觀設計比較簡約,燈效設計上也算不上標新立異,但是給玩家留出DIY空間這點就讓顯卡擁有了較高的可玩性,玩家也樂於打造屬於自己的、獨一無二的顯卡產品。

此外影馳RTX 3090 Ti星曜OC顯卡在散熱效能以及噪音方面的表現也是可圈可點,可以說是沒有什麼可以挑剔的地方,15499元的售價與其自身價值也是相匹配的,相信對於有重度內容創作需求的用戶或者追求極致 遊戲 效能的玩家來說,影馳RTX 3090 Ti星曜OC顯卡都是一個非常理想的選擇。

3060ti索泰的天啟影馳的金屬大師七彩虹的utlra w oc怎麼樣?

3060ti索泰的天啟影馳的金屬大師七彩虹的utlra w oc很好。

影馳RTX 3060Ti金屬大師 OC顯卡的具體尺寸為318×107×49mm。系列大量使用金屬,冷酷又堅固的設計風格被很好的延續了下來。和這一系列的其他產品一樣,3060Ti金屬大師採用了全鋁合金的上蓋設計,純銀色的金屬外觀頗具質感,純金屬背板同樣為銀色,保持了很好的統一性。

無論是上蓋還是背板,都進行了複雜的幾何設計和鏤空切割,在保證美觀的同時兼顧了使用強度和散熱透氣。影馳RTX 3060Ti金屬大師 OC在背板的圓環狀鏤空中間,還有影馳金屬大師logo的露出,非常帥氣。

背板甚至在邊緣處進行了彎曲,從而對PCB板進行格外加強的保護。同時,我們可以看到,影馳RTX 3060Ti金屬大師 OC顯卡採用單8PIN供電,其設計TGP為220W,推薦電源功率為650W以上。

影馳RTX 3060Ti金屬大師 OC的散熱方面,三個90mm風扇組成的寒光星散熱系統很好的完成散熱工作,靜霜三摺扇葉的獨特形狀可以提高風量,減少噪音。

大眾玩家的新利器!影馳RTX 3070Ti黑將OC評測

在6月份,NVIDIA發布了全新的RTX 3080Ti和RTX 3070Ti顯卡,此前的RTX 3080Ti其性能直逼卡皇RTX 3090,成為不少高端進階玩家的新選擇。而這一次的RTX 3070Ti,則更加適合大眾發燒玩家,接下來就讓我們用來自影馳的RTX 3070Ti黑將OC來看看為什麼RTX 3070Ti是大眾玩家的新利器。

1、簡單介紹

RTX3070Ti採用了NVIDIA全新的 Ampere架構,配備了全新的第二代RT核心,同第一代RT核心相比,第二代RT核心擁有2倍的處理能力,並且支持並髮式光線追蹤處理和著色,將光追性能提升到一個新的水平。

Ampere架構配備了第三代Tensor核心,能支持稀疏架構和如DLSS這樣更先進的AI演算法,可以為 遊戲 提供巨大的性能提升,Tensor Core擁有2.7倍的AI性能提升,所以可以憑藉強悍的性能對一系列的AI功能進行更好的支持。

在全新Ampere架構的加持下,RTX3070Ti能支持諸如全新的 NVIDIA Reflex、NVIDIA Broadcast等一系列功能,並且在DLSS、光線追蹤方面帶來了更好的支持。

對於各種光線追蹤和光柵化的 DirectX 和 Vulkan 遊戲 來說, GeForce RTX 3070 Ti 在同價位產品中同樣令人印象深刻,帶來 1.5 倍於 GeForce RTX 2070 SUPER 的性能提升, 遊戲 幀率比 2017 年發布的 GeForce GTX 1070 Ti 高 2 倍。

此次的RTX 3070Ti相比較於RTX 3070最明顯的升級就是在於顯存的升級,其採用了和RTX 3080一致的GDDR6X顯存,顯存頻率有進一步的提升。

通過和RTX 3070與RTX 3080的對比我們可以發現,其規格更加接近於RTX 3070,在性能上可能會是較為接近的水平。

2、外觀

影馳RTX 3070Ti黑將OC採用了槍械元素的設計概念,在正面採用了槍灰色和黑色混色的主體色調,配合嵌入其中的立體紋路,讓這一張顯卡更顯強悍。

作為大眾玩家的 遊戲 利器,影馳RTX 3070Ti黑將OC在中框部位也進行了更好的加強,採用了一體式金屬壓鑄加固中框,能進一步的保護PCB,杜絕因為來自散熱器的受力而導致PCB彎折問題。

影馳RTX 3070Ti黑將OC在尾部除了一體化延伸的金屬壓鑄加固中框外,還加入了獨特的彈孔紋理設計,在進一步賦予顯卡整體槍械美感的同時,還有利於氣流的流通,可謂一舉兩得。

影馳RTX 3070Ti黑將OC在背面採用了合金背板,這一款背板為高強度鋁合金材質,在保證散熱的同時,進一步增加顯卡整體強度。在背板的尾部還採用了魚尾型散熱孔,讓冷風貫穿顯卡,帶來更強的散熱能力。

影馳RTX 3070Ti黑將OC 的 LOGO還帶有RGB燈效,可以通過影馳燈控軟體魔盤Xtreme Tuner進行控制。

影馳RTX 3070Ti黑將OC的採用了鍍鎳不鏽鋼擋板,在不鏽鋼擋板上使用鏤空設計,擁有美感的同時同樣保證散熱,3*DP 1.4A+1*HDMI2.1的介面可以很好的滿足用戶的需求。影馳RTX 3070Ti黑將OC標配了3槽介面擋板,並且自帶了2槽介面擋板,方便用戶的適配使用。

影馳RTX 3070Ti黑將OC的電源介面並沒有採用公版的小12pin,而是採用使用更為廣泛的雙8pin介面供電,標稱TGP310W。

3、拆解

影馳RTX 3070Ti黑將OC的配備了3*90mm的大風扇散熱,每個風扇都使用了11片三折靜霜扇葉。

影馳RTX 3070Ti黑將OC散熱風扇所採用的的11片靜霜扇葉經過空氣動力學測試,散熱強勁,並且在轉動時也有不錯的動態效果。

拆下風扇,能看到散熱器配備6條鍍鎳複合熱管,採用大面積鍍鎳銅底。並且一體式金屬壓鑄散熱加固中框對於顯存和供電進行了很好的覆蓋,將熱量有效導出。

影馳RTX 3070Ti黑將OC採用超過公版的10層PCB設計,強化散熱的同時增加顯卡抗干擾能力。

影馳RTX 3070Ti黑將OC採用了10+2相供電,為顯卡持續穩定的性能輸出提供了堅實的保障。

影馳RTX 3070Ti黑將OC的GPU型號為GA104-400,其採用新一代NVIDIA Ampere架構,擁有6144個CUDA處理器,支持光線追蹤和DLSS2.1技術。核心周圍是8顆GDDR6X 高速顯存,單顆容量1GB,總共8GB。

4、基準測試

影馳RTX 3070Ti黑將OC的頻率從公版的1770MHz超頻到了1800MHz,TDP設定為310W。

測試平台如下

在3DMark基準測試中,影馳RTX 3070Ti黑將OC的表現與公版RTX3070拉開了一些差距,但是整體上來說提升幅度不大,整體差距在5%左右。而相比較於RTX 3080公版,RTX 3070Ti無論是規格上還是理論跑分上都是更為接近RTX 3070。

但為什麼稱其為大眾玩家的 遊戲 利器?因為RTX 3070Ti針對於現階段挖礦的大潮,對於挖礦性能進行了限制。RTX 3070Ti的以太坊挖礦算力為37MH/s,對礦場主來說其性價比必然大打折扣,這對玩家無疑是利好消息,讓更多的玩家購買到顯卡成為了可能。

5、 遊戲 測試

在《CS:GO》和《彩虹六號:圍攻》的BenchMark測試中可以看到,即便在最高的畫質設定下,影馳RTX 3070Ti黑將OC可以輕鬆滿足1080P 360Hz、2K+240Hz、4K+144Hz的高端電競需求。而影馳RTX 3070Ti黑將OC也可以支持開啟NVIDIA Reflex技術,在《彩虹六號:圍攻》等一系列的 遊戲 中可以降低延遲,助力玩家決勝毫秒之間。

影馳RTX 3070Ti黑將OC除了在電競 遊戲 中帶來出色的表現,對於傳統的3A大作也能有不錯的體驗。首先我們嘗試了《刺客信條:英靈殿》和《荒野大鏢客2:救贖》兩款非光追大作,影馳RTX 3070Ti黑將OC都可以保證在2K和1080P最高畫質下的60幀流暢運行。

影馳RTX 3070Ti黑將OC在沒有DLSS的加持下,面對《生化危機:村莊》這一款光追大作,在4K解析度下依然能以接近60幀的水平運行,而在2K和1080P解析度下,流暢運行更是不在話下。

影馳RTX 3070Ti黑將OC面對《Control》這一大作時,在1080P解析度下不開啟DLSS也能有60幀的流暢水平,而在2K解析度下則稍有吃力,但是在開啟DLSS後,幀數水平都有了不錯的提升。

在《古墓麗影:暗影》光追陰影高設置時,影馳RTX 3070Ti黑將OC帶原生2K也是能達到60幀以上水平,在開啟DLSS後,幀數水平更是有進一步的提升,提升幅度達到20%左右。

《看門狗:軍團》是一款配置要求很高的光追大作,最高畫質的設置下,不開啟光追特效時,影馳RTX 3070Ti黑將OC可以帶動原生2K的60幀運行,在開啟光追後,原生2K解析度為50幀左右水平,但是在開啟DLSS後,性能表現可以再次回到60幀左右,這時候玩家可以選擇降低一檔畫質,達到更加穩定的運行效果。而在使用1080P解析度下,開啟DLSS後性能可以保持在60幀以上水平運行。

最後是《賽博朋克2077》這一款對於性能也有很高要求的光追大作,在開啟最高畫質加中檔光追的情況下,影馳RTX 3070Ti黑將OC運行原生1080P和2K解析度都是較為吃力的,距離60幀流暢有一定差距,但是在開啟到DLSS 性能選項後,可以都達到60幀以上的流暢運行,並且畫質方面相比較於原生解析度也沒有很大的差距。

6、烤機測試

使用3DMark對影馳RTX 3070Ti黑將OC進行20分鐘壓力測試,最終頻率定在1860MHz,功耗291W為左右,溫度70.4 C,風扇1838轉,性能、發熱表現穩定、良好。(室溫26 1 C)

7、總結

影馳RTX 3070Ti黑將OC在在大部分 遊戲 中都可以實現原生1080P解析度最高畫質+光線追蹤的流暢運行,而在面對2K解析度最高畫質+光線追蹤的情況下,也是有一系列 遊戲 能被影馳RTX 3070Ti黑將OC很好滿足,在進一步開啟DLSS後,60幀的流暢光追體驗已然不在話下。

在面對挖礦大潮的當下,影馳RTX 3070Ti黑將OC對於挖礦性能也有限制,強悍的性能使其可以成為大眾玩家的 遊戲 利器,並且在面對愈發普及的2K解析度屏幕,影馳RTX 3070Ti黑將OC仍能很好的滿足需求。

影馳RTX 3070Ti黑將OC配備了強悍的散熱與充滿美感的外形,可以滿足現階段眾多的 遊戲 需求,加上對挖礦性能的限制,可謂新一代的 遊戲 利器。

不喜RGB玩家的心頭好,影馳 RTX 3080 金屬大師 OC

對於追求更好 遊戲 體驗的玩家來說,電腦的硬體性能是第一位,對那些RGB燈效啊,神光同步啊完全不感興趣,開著只會徒增光污染。如果你是一名不喜RGB的玩家,那麼這款影馳RTX 3080金屬大師OC顯卡就是你的必選配置了。

不少人都認為有RGB燈效的顯卡非常好看,但其實沒有RGB燈效的影馳RTX 3080金屬大師OC顏值同樣出色。影馳RTX 3080金屬大師OC整個機身採用了高強度的鋁合金打造,一體壓鑄成型的上蓋,耐高溫不變形,還能提升顯卡的散熱面積,機身採用了銀白的配色,金屬質感滿滿的,特別適合走在 時尚 潮流尖端的 遊戲 玩家們。

影馳RTX 3080金屬大師OC的正面排列著三個特製90mm的靜霜風扇,每一個風扇都是採用影馳專屬的靜霜扇葉打造的,11片的扇葉均經過了空氣動力學測試,風速更快風壓更大,帶來更強勁的分流,在搭配側面的六根鍍鎳複合熱管以及大面積的銅底,能夠帶來更加強勁的散熱效果。影馳RTX 3080金屬大師OC的側面還配備了一個HDMI2.1介面以及3個DP1.4a視頻介面,高帶寬,快輸出,低延時,支持8K/60Hz畫面的穩定輸出,帶來更好的視覺享受。

影馳RTX 3080金屬大師OC的背面同樣也是全金屬材質的背板,中間是「GEFORCE RTX「的字樣,然後右邊的PCB特意採用了機甲條紋的鏤空設計,讓冷風貫穿整張顯卡,快速排走運行產生的廢熱;鏤空設計能為其減重,減輕主板插槽的負擔;如此設計還能增加顯卡的美觀程度,一石三鳥。

影馳RTX 3080金屬大師OC採用新一代的NVIDIA Ampere核心架構,10GB GDDR6X的顯存,8704個CUDA核心,顯存頻率19Gbps,加速頻率達到1740MHz,位寬320-bit。如此豪華的配置,能給用戶帶來更強大的光線追蹤和DLSS AI加速效果。DLSS AI使用專用AI處理單元Tensor Core在不損失畫質的前提下,大幅提升 遊戲 幀率,帶來更流暢的高幀 遊戲 體驗。

在安裝的時候,為了能進一步減輕背板的負擔,影馳RTX 3080金屬大師OC採用了金屬擋板-Base-金屬背板三重連鎖設計,散熱器是直接固定在機箱上,分散顯卡的一部分重量,同時影馳還贈送了組合式亞克力顯卡支撐桿,安裝時就不用擔心顯卡過重問題了,插槽變形不存在的。另外,影馳還贈送了兩槽顯卡擋板,便於兼容不同的機箱。

除了質感顏值以及強勁的性能以外,影馳為了讓用戶用的更加放心,影馳RTX 3080金屬大師OC擁有三年質保和個人送保的售後服務,讓用戶的選擇能夠無後顧之憂。

歸根究底,一款電腦硬體配置到底好不好,並不是靠RGB燈效說了算的,而是要看顯卡的性能,而且帶有RGB燈效的顯卡一般比不帶的要貴一些,看久了還會傷眼睛,想要用低價格入手一塊性能卓越的 遊戲 顯卡,那麼這款簡約不花俏的影馳RTX 3080金屬大師OC就非常香啦!

影馳的次旗艦顯卡是什麼

一、前言:影馳推出最有顏值的RTX 4080次旗艦顯卡

RTX 4080可以說是有史以來上最強的256-bit顯卡了,全新工藝、架構配合DLSS 3技術,性能、功耗、溫度等表現全面超越以往,無愧於新時代的次旗艦!

面向高端遊戲玩家的RTX 4080一經推出,影馳也第一時間推出了金屬大師、星曜等一系列RTX 4080顯卡。

要說影馳旗下最有顏值的產品,那必然是星曜系列,無論是顯卡、內存還是固態,都主打高顏值、高性能。

現在我們快科技就收到了影馳的這款RTX 4080 16GB 星曜 OC。

RTX 4080的AD103 GPU核心使用的是定製台積電4N製造工藝、全新的Ada Lovelace GPU架構。

內部共有9728個CUDA核心、304個第四代Tensor核心、76個第三代RT核心、112個ROP單元,其中7 組GPC,其中4組是滿血的,從整體規格來說,已經與上一代RTX 3090比較接近。

影馳RTX 4080 16GB 星曜 OC顯卡的默認基礎頻率為2205MHz,最大可Boost至2580MHz,另外16GB的超大顯存,等效頻率也達到了22.4Gbps。

這款顯卡名字帶有OC,說明它有著一定的超頻空間,玩家也可以使用影馳自家推出的XTRME TUNER魔盤軟體,實現顯卡超頻、燈效管理、性能監控、風扇監控等。

除了超頻,外觀也極具特色,全白設計、頂部信仰LOGO燈、透明ARGB扇葉、全新設計的星曜娘等元素,更是將電競氛圍感全線拉滿。

配合全新一代星卓III散熱系統,可以在使用中為玩家帶來更冷靜的遊戲體驗。

下圖為影馳RTX 4080 16GB 星曜 OC顯卡的參數信息:

二、外觀:鑽石切割透明外殼吸睛 18+3供電用料足

影馳RTX 4080 16GB星曜 OC的外包裝盒,封面上為全新設計的星曜娘,機甲風格極具未來感。

影馳 RTX 4080 16GB 星曜 OC顯卡本體,純白色的設計足夠吸睛,依然採用了標誌性的鑽石切割透明外殼設計,配合水晶般的透明質地相得益彰,看起來更為美觀。

包含擋板部分,這張顯卡的整體尺寸為352×153×69mm。

影馳 RTX 4080 16GB 星曜 OC顯卡背後採用的是一體壓鑄的金屬背板,鏤空設計,可以保障散熱性能。

表面使用了白色噴塗星曜系列的logo,看著非常有質感。

可拆卸的上蓋還支持個性DIY設計,方便用戶打造個人專屬外觀。

影馳RTX 4080 16GB 星曜 OC顯卡採用的是星卓III散熱系統,主動散熱部分為3個直徑102mm、厚度20mm的透明ARGB風扇,每個風扇擁有11片葉靜霜扇葉,可加大進風量,實現更出色的散熱效果,並且還支持智能啟停,性能和靜音也可以兼顧。

ARGB風扇玩家也可以通過影馳XTRME TUNER魔盤軟體來進行燈控調整,玩家可自由定義個性燈效。

影馳RTX 4080 16GB 星曜 OC顯卡搭載的介面是12VHPWR,需要配合包裝內的三8針-16針供電轉接線來使用。

影馳RTX 4080 16GB 星曜 OC顯卡在介面上配備了3個DP 1.4a、1個3個HDMI 2.1輸出介面,最高可支持8K畫面輸出。

拆開顯卡,可以看到影馳RTX 4080 16GB 星曜 OC顯卡星卓III散熱系統本體,其擁有4個Φ8mm和5個Φ6mm鍍鎳複合熱管,配合大面積高效能均熱板和鰭片,結合迴流焊接工藝,帶來更強的散熱性能。

合金加強件也能有效防止顯卡變形,保障顯卡的正常使用。

影馳RTX 4080 16GB 星曜 OC顯卡使用的是18+3相供電配置,12層非公版PCB,可保證玩家穩定使用。

中間部分就是AD103 GPU核心本體,周邊圍繞著的就是顯存,共8個2GB組成了16GB的總容量,可提供等效高達22.4Gbps顯存速度。

AD103-300 GPU核心本體,採用台積電4N定製工藝製造,面積為378.6平方毫米,集成了多達459億個晶體管,每平方毫米的集成度超過1.2億個晶體管。

顯存細節,採用的型號為美光2PU47 D8BZF的GDDR6X 顯存顆粒。

供電細節,18+3供電方案,其中18相給GPU供電,3相給顯存供電。

背面密密麻麻的電路,看起來非常工整。

影馳RTX 4080 16GB 星曜 OC顯卡的包裝內附帶的12VHPWR轉3×8Pin轉換線、ARGB燈效線、ARGB顯卡支撐桿套件。

下邊是燈效欣賞:

三、理論性能:超越上代卡皇RTX 3090 Ti多達23.7%

以下為測試平台:

——3DMark Time Spy

在3DMark的Time Spy(2K渲染解析度)測試中,影馳RTX 4080 16GB 星曜 OC顯卡取得了24217的總成績,其中顯卡分數為26956。

在3DMark的Time Spy Extreme(4K渲染解析度)測試中,影馳RTX 4080 16GB 星曜 OC顯卡取得了13367的總成績,其中顯卡分數為13682。

——3DMark Fire Strike

在3DMark的Fire Strike Extreme(2K渲染解析度)測試項目中,影馳RTX 4080 16GB 星曜 OC顯卡取得了30711的總成績,其中顯卡分數為31666。

在3DMark的Fire Strike Ultra(2K渲染解析度)測試項目中,影馳RTX 4080 16GB 星曜 OC顯卡取得了17029的總成績,其中顯卡分數為16639。

——3DMark Speed Way

3DMark Speed Way 是一項用於測試 DirectX 12 Ultimate 性能的顯卡基準測試。它將通過光線追蹤、實時全局光照技術,渲染更逼真的光照和反射效果,並全面支持DX12 Ultimate,包括網格著色器(Mesh Shader)、可變著色率(VRS)等技術,優化性能和畫質。

在3DMark的Speed Way(2K渲染解析度)測試項目中,影馳RTX 4080 16GB 星曜 OC顯卡取得了7004的總成績。

通過以往RTX 4090非公顯卡對比,影馳RTX 4080 16GB 星曜 OC顯卡的Speed Way項目,性能約在70%的左右。

以下為成績匯總:

根據我們此前的非公版RTX 3090 Ti/公版RTX 3080 Ti分數對比,這一代的RTX 4080提升幅度非常明顯。

在3DMark各類項目中,影馳RTX 4080 16GB 星曜 OC顯卡在Time Spy、Time Spy Extreme、Fire Strike Extreme、Fire Strike Ultra分別領先了非公RTX 3090 Ti約23.7%、22.2%、15.7%、17.5%,領先公版RTX 3080 Ti約38%、42.4%、38.2%、39.7%。

在3DMark的Time Spy系列(DX12)測試中,性能幅度提升更明顯一些。

PS:由於RTX 3090 Ti/未有Speed Way項目成績,所以不加入對比。

四、遊戲實測:通吃3A遊戲 4K+最高畫質都可流暢運行

1、無主之地3

《無主之地3》在4K+最高惡棍畫質下,平均幀數為90.88 FPS。

2、賽博朋克2077

《賽博朋克2077》在4K+最高超級畫質下,平均幀數為71.06 FPS。

3、刺客信條:奧德賽

《刺客信條:奧德賽》在4K+最高畫質下,平均幀數為83 FPS。

4、刺客信條:起源

《刺客信條:起源》在4K+極高畫質下,平均幀數為99 FPS。

5、孤島驚魂5

《孤島驚魂5》在4K+非常高畫質下,平均幀數為129 FPS。

6、孤島驚魂6

《孤島驚魂6》在4K+非常高畫質下,平均幀數為108 FPS。

7、地平線:零之曙光

《地平線:零之曙光》在4K+預設最高的終極質量畫質下,平均幀數為110 FPS。

8、古墓麗影:暗影

《古墓麗影:暗影》在4K+預設最高畫質下,平均幀數為129 FPS。

9、奇點灰燼

《奇點灰燼》在4K+預設Crazy畫質下,平均幀數為165.80 FPS。

10、戰爭機器5

《奇點灰燼》在4K+ DX12預設超高畫質下,平均幀數為103.2 FPS。

11、德軍總部:新血脈

《德軍總部:新血脈》在4K+最高究極畫質下,平均幀數為233 FPS。

12、CS:GO

《CS:GO》在4K+最高畫質下,測得平均幀數為290.39 FPS。

從以上4K遊戲表現來看,影馳RTX 4080星曜OC在最高畫質下也能流暢運行,都達到了60 FPS流暢門檻。

遊戲幀數最低的是《賽博朋克2077》,但即便如此也有71.06 FPS,其它3A大作都均在100 FPS以上。

通過我們以往的公版RTX 3090 Ti的部分遊戲數據對比,可以看到這一代影馳RTX 4080在遊戲幀數有著不同程度的領先,最少的是《地平線:零之曙光》,領先了10%,最多的是《賽博朋克2077》,領先了33.4%。

五、光追+DLSS3實測:開啟DLSS 3可突破CPU限制實現幀數翻倍

RTX 40系顯卡帶來的DLSS 3,也是非常值得關注的一項新技術。

DLSS 3是基於強大的光流加速器(OFA),通過計算兩個連續幀內的光流場,捕捉遊戲畫面從第1幀到第2幀的方向和速度,從中捕捉粒子、反射和光照等像素信息,並分別計算運動矢量和光流來獲得精準的陰影重建效果。

簡單來說,就是通過AI生成幀畫面,插入常規渲染幀之間。

從DLSS 2的「生成像素點」來提升高畫質,到DLSS 3的「全新的完整幀畫面」,配合NVIDIA Reflex,降低畫面延遲,帶來媲美原生的體驗。

在以往,遊戲的幀率除了GPU的性能,還取決於CPU,現在全新的40系顯卡可以利用幀生成,來突破CPU瓶頸限制,為玩家帶來更高的幀數表現。接下來我們就來實際體驗一下。

1、生死輪迴

在《生死輪迴》4K+最高畫質,未開啟光追和DLSS的情況下,當前場景的遊戲幀數為130 FPS。

基於最高畫質,同時開啟光追和DLSS性能模式,相同遊戲場景下,幀率提升到了205 FPS,提升了57.7%。

2、逆水寒

《逆水寒》在4K+預設最高畫質下,未開啟光追和DLSS,當前場景的遊戲幀率為60 FPS。

基於4K+最高畫質,同時開啟光追和DLSS性能模式,在相同遊戲場景下,《逆水寒》幀率提升到了121 FPS,提升了101.7%。

3、毀滅全人類2

《毀滅全人類2》在4K+預設最高畫質下,未開啟光追和DLSS,當前場景的遊戲幀率為91 FPS。

基於4K+最高畫質,同時開啟光追和DLSS性能模式,在相同遊戲場景下,《逆水寒的》幀率提升到了189 FPS,提升了107.7%。

4、超級人類

《超級人類》在4K+預設最高畫質下,未開啟光追和DLSS,當前場景的遊戲幀率為126 FPS。

基於4K+最高畫質,同時開啟光追和DLSS性能模式,在相同遊戲場景下,《超級人類》幀率提升到了203 FPS,提升了61.1%。

以上遊戲從圖表來看更為直觀,以上支持DLSS 3的遊戲,在開啟光追+DLSS後都帶來了非常顯著的幀率提升,最少也有57.7%,最高翻倍多達107.7%。

對於DLSS技術,以往開啟會犧牲一定的畫質,而我們體驗了多款40系顯卡後,帶來的DLSS 3的AI插幀配合DLSS 2的細節補充,即便是玩家想要體驗光追也不在話下。

以上面幾張遊戲截圖示例,作為開啟最高畫質+光追+DLSS,右為最高畫質(未開啟光追+DLSS)。

可以看到放大一定的倍數後,即便是性能模式,畫質也沒有明顯的損失。銳化程度稍有衰減,但影響並不大,不細看無法察覺。玩家可根據需求來更改DLSS質量方案。

在部分場景下,配合DLSS 2,能看到AI參與將細節補充了,棕櫚樹樹葉、還有樹下面的草叢,也是開啟DLSS後細節要更多一些。

六、生產力測試:輕鬆領先超過上代卡皇

在生產力這方面,我們使用了SPECview這個專業級、符合工業標準的OpenGL圖形顯示卡效能測試分析軟體。

SPECview使用C語言編寫,用於測量運行在OpenGL應用程序介面之下硬體的3D圖形性能,其包含8個專業圖形測試場景,Energy、Medical、Catia、Cero、Maya、SNX以及主要基於OpenGL 4.0架構的Solidworks和基於DirextX架構的Showcase。

這些軟體能夠反應測試顯卡和CPU在壓力測試環境下的具體表現,也被大部分專業級工作產用於測試來了解硬體的性能,非常具有參考性。

測試結束後,通過HWMonitor最大記錄可看到GPU頻率最大為2835MHz,功耗僅有320W,溫度最大53.9攝氏度。

需要一提的是,測試項目不同,硬體壓力也不同,所需要的功耗也不同,通過數值查看大約在160~240W左右,320W最大峰值只有偶爾會出現。

關於動態功耗,我們會在下一章節展開遊戲方面的測試。

影馳RTX 4080 16GB 星曜 OC顯卡在SPECview的4K解析度測試得分中,3dsmax為172.09、catia為73.59、creo為124.11、energy為63.71、maya為404.77、medical為31.93、snx為30.65、solidworks為219.12。

通過我們此前非公的銳龍7 5700X+RTX 3090 Ti平台對比,可以看出銳龍9 7950X+RTX 4080在生產力上也有不同幅度的領先。

也就是說,銳龍9 7950X+RTX 4080要比銳龍7 5700X+RTX 3090 Ti在3ds Max、Catia、Creo、Energy、Maya、Medical、SNX、SolidWorks這8個項目分別都要快了13.4%、20.3%、32.6%、101.6%、18.1%、29.8%、26.5%、15.7%。

尤其是Energy項目,在40系顯卡上升級幅度是最高的,在影馳RTX 4080 16GB 星曜 OC顯卡上達到了101.6%。

也可以看出這代在功耗更低的情況下,帶來了更好的能效比,在生產力是完全超越上一代卡皇RTX 3090 Ti的。

七、烤機、超頻和功耗:超頻可帶來6%提升 3A大作日常難以觸及功耗牆

——烤機測試

我們將Furmark的參數設定為3840×2160解析度,關閉抗鋸齒。

在測試10分鐘後,此時影馳RTX 4080 16GB 星曜 OC顯卡的GPU最大頻率達到了1920MHz,溫度最高為63.2攝氏度,風扇轉速在1300 RPM內,功耗最大在320W。

——超頻測試

在超頻方面,我們使用的是影馳自家XTRME TUNER魔盤軟體來進行超頻,除此之外,它還可以實現燈控調整、溫度監控等便捷操作。

設置如上圖,我們將GPU頻率拉高300MHz,顯存頻率拉高1800MHz,由於目標功率和目標溫度是關聯的,我們將目標功率拉至140%後,溫度上限也會自動拉到88攝氏度。

超頻後的結果,此時影馳RTX 4080 16GB 星曜 OC顯卡的GPU頻率由原先的2205MHz超至2505MHz,Boost頻率超至2880MHz,顯存頻率1625MHz,顯存帶寬由716.8GB/s超至832GB/s,等效顯存頻率達到了26Gbps。

需要提醒的是,頻率並不是越高越好,需要對顯卡的體質來進行細調,否則在此期間會出現花屏、黑屏、重啟等現象,不過在重啟後顯卡的超頻設置會自動清除掉。

超頻之後通過3DMark的Time Spy Extreme項目驗證,影馳RTX 4080 16GB 星曜 OC顯卡分數為14743,比起默認的13367分提高了約6.1%左右的性能。

在3DMark的Time Spy Extreme測試過程中,GPU最大頻率達到了3015MHz,功耗也達到了365W,溫度相差並不大,只有64.9攝氏度。

——功耗測試

1、暗影火炬城

《暗影火炬城》在1080P+最高畫質下,當前GPU頻率最高為2790MHz,當前畫面顯存佔用74%,最大功耗為221.6W,溫度最高在52.6攝氏度左右。

《暗影火炬城》在2K+最高畫質下,當前GPU頻率最高為2805MHz,當前畫面顯存佔用81%,最大功耗為256W,溫度最高在54.6攝氏度左右。

《暗影火炬城》在4K+最高畫質下,當前GPU頻率最高為2790MHz,當前畫面顯存佔用88%,最大功耗為308.8W,溫度最高在58.8攝氏度左右。

2、賽博朋克2077

《賽博朋克2077》在1080P+光追:超級畫質下,當前GPU頻率最高為2805MHz,最大功耗為241.8W,溫度最高在49.5攝氏度左右。

《賽博朋克2077》在2K+光追:超級畫質下,當前GPU頻率最高為2820MHz,最大功耗為265.1W,溫度最高在52攝氏度左右。

《賽博朋克2077》在4K+光追:超級畫質下,當前GPU頻率最高為2805MHz,最大功耗為296.7W,溫度最高在55.7攝氏度左右。

3、逆水寒

《逆水寒》在10800+預設最高畫質(未開啟光追+DLSS),當前GPU頻率最高為2820MHz,當前畫面顯存佔用15%,最大功耗為100.8W,溫度最高在36攝氏度左右。

《逆水寒》在2K+預設最高畫質,當前GPU頻率最高為2820MHz,當前畫面顯存佔用也在15%,最大功耗為133.8W,溫度最高在42.3攝氏度左右。

《逆水寒》在4K+預設最高畫質,當前GPU頻率最高為2805MHz,當前畫面顯存佔用42%,最大功耗為206.4W,溫度最高在45.7攝氏度左右。

從以上遊戲實測可以看出,在GPU頻率相差不大的表現下,主要是不同解析度下顯存佔用有所不同,功耗也是動態分配的。

也只有4K遊戲最高畫質下,顯存佔用較大的時候,才能觸及290-300W功耗門檻,遠低於額定的320W功耗。

八、總結:顏值性能上佳的影馳RTX 4080 16GB 星曜 OC顯卡 全方位領先上代卡皇

1、性能

這一代搭載了Ada Lovelace架構AD103 GPU核心的RTX 4080顯卡,雖然定位是次旗艦,但對比上一代核彈卡皇RTX 3090 Ti表現著實讓玩家「背刺」。

影馳RTX 4080 16GB 星曜 OC顯卡從遊戲、生產力、功耗、溫度等多方面的表現,都可以說全方位領先了上代RTX 3090 Ti。

在理論性能測試中,影馳RTX 4080 16GB 星曜 OC更是領先非公RTX 3090 Ti多達23.7%,領先公版RTX 3080多達42.4%,如此極致的性能,暢玩4K系遊戲都不在話下。

甚至眾所周知優化並不出色的《賽博朋克2077》4K+最高畫質也有71.06 FPS,其它3A大作更是在100 FPS以上,對比公版RTX 3090 Ti,更是領先10%~33.4%。

還有生產力,對比非公RTX 3090 Ti,也有著最少13.4%、最多101.6%的提升,完全可以滿足用戶的建模、渲染等專業需求。

2、DLSS 3

當然,如果你想玩光追遊戲,筆者也強烈建議同時開啟DLSS。

這一代的DLSS 3實現「AI插幀」的突破CPU瓶頸,帶來了非常明顯的幀數提升,再配合DLSS 2的「像素補充」技術,即便在DLSS性能模式下,也能夠帶來媲美原生的畫質表現,甚至能夠補充上去一些細節。

影馳RTX 4080 16GB 星曜 OC顯卡開啟光追+DLSS後,DLSS帶來的FPS表現也確實優異,最少也有57.7%的提升,最高翻倍多達107.7%。

能看出NVIDIA DLSS技術是越發越成熟了,以往開啟DLSS選項後,會導致畫面清晰度有一定程度的損失,而這一代的DLSS 3補全了這個缺陷,甚至在部分場景下還能補充細節。

3、功耗

如今的TGP再也不能代表顯卡的功耗,它只是一個功耗牆而已,與RTX 3080的 TGP雖然都是320W,但RTX 4080更為靈活一些。

我們通過幾款遊戲測試了1080P、2K、4K三檔畫質測試,《逆水寒》最高畫質下,1080P壓力並不大,僅有100W左右,最高的4K也不過200W多一點。

《賽博朋克2077》開啟光追+DLSS後,1080P畫質功耗也僅有241.8W,4K才摸到296.7W。

只有烤機時才摸到320W,比起上一代RTX 3080在1080P解析度下就撞上320W的TGP功耗牆的表現,也能看出RTX 408在這根據顯存佔用來動態分配更靈活一些,比起上代能效比也更出色。

尤其筆者的測試平台是銳龍9 7950X+影馳RTX 4080 16GB 星曜 OC顯卡,850W電源也完全可以帶動,日常使用玩家完全不需要擔心這方面的問題。

4、溫度和超頻

影馳RTX 4080 16GB 星曜 OC顯卡我們使用影馳自家XTRME TUNER魔盤軟體進行超頻,將GPU頻率超至2505MHz-2880MHz,顯存頻率1625MHz,等效顯存頻率達到了26Gbps。

在為影馳RTX 4080 16GB 星曜 OC顯卡超頻之後,較默頻提高了約6.1%左右的性能,加上全新一代星卓III散熱系統的加持下,遊戲、跑分、烤機各類狀態下,溫度也沒超過65攝氏度,低溫表現更能保證顯卡可以釋放出澎湃動力。

影馳RTX 4080 16GB 星曜 OC顯卡性能全能釋放,讓玩家可以盡情享受4K光追遊戲的魅力,也可以進一步超頻挖掘潛力。

再加上純白色外觀、透明ARGB扇葉,還有豐富的ARGB可自定義燈效,更是將顏值拉滿,為玩家帶來足夠「亮眼」的視覺享受,搭建出高顏值的「光污染」平台。

提供2K解析度下120+FPS遊戲性能 七彩虹iGame RTX 4070 Ti Advanced OC首發評測

NVIDIA每一次的「Ti」系列遊戲顯卡都憑藉出色的性能表現而被廣大遊戲玩家所追捧,作為全新的RTX 40系列首款「Ti」顯卡,RTX 4070 Ti這次的性能表現如何,相信很多玩家都非常關注。

本次我們拿到了七彩虹iGame GeForce RTX 4070 Ti Advanced OC,作為國內顯卡一哥, 「Advanced」同樣是我個人最為關注、中意的一款,保留了標誌性的中間「大紅圈」的設計風格,讓人百看不厭,並且顯卡的做工和質感和旗艦款的非公卡並無太大差異,而且價格更具有競爭力,性價比非常高。

據悉,這次RTX 4070 Ti備貨非常充足,很多品牌都會完全放開限購,在性能方面,全新的RTX 4070 Ti在2K解析度下能夠提供120+的FPS遊戲體驗,並且在開啟DLSS 3.0之後部分遊戲特定場景下遊戲性能比RTX 3090 Ti快3倍,並且功耗僅為RTX 3090 Ti的一半,讓主流級用戶享受RTX 40系列顯卡帶來的重大遊戲體驗升級,下面我們就來從七彩虹iGame GeForce RTX 4070 Ti Advanced OC來進行首發評測。

首先我們來看一下外觀部分:

宇宙隕鐵散熱裝甲 配合標誌性大紅圈 彰顯玩友引力

外觀設計方面,顯卡整體採用了Advanced家族系列的風格設計,中間大紅圈非常吸睛,由上代的能量核心進化為「引力之環」,靈感源於宇宙神秘天體黑洞。同時顯卡的正面用了更多的直角,配合上合理的弧線,讓顯卡看上去更加地硬朗,繼承了30系列顯卡的硬朗風格。

另外,整塊顯卡的覆蓋件採用了宇宙隕鐵散熱裝甲,銀灰色的塗裝配合上大紅圈散熱風扇,看上去像極了一艘漂浮在宇宙中的戰艦,整塊顯卡散發出的高級質感,讓玩家愛不釋手,渴望擁有。

顯卡尺寸方面,七彩虹iGame GeForce RTX 4070 Ti Advanced OC同樣非常「壯碩」,相對於30系列顯卡整體大了一大圈,顯卡三圍分別為344*150.2*60mm(帶擋片),用戶在選購前,儘可能地提前確認自己的機箱是否能夠賽的進去,當然,為了不讓顯卡對我們的主板造成過大的負擔,這款顯卡在包裝內還附贈一個款顯卡支架,防止長時間使用顯卡,對主板造成過大的負擔,避免主板變形的情況發生,顯卡支架的樣式採用了和顯卡一直的塗裝和設計,細節滿分。

引力之環 雙RGB燈組打造視覺停留效果

經典的「大紅圈」設計語言,點亮之後,能量核心變身引力之環,雙RGB燈組帶來獨特的「視覺停留」特效,讓我們能夠沉醉在炫彩燈效當中。

同時在iGame Center控制軟體中,我們可以調整燈光效果,操作非常簡便,並且可以自定義燈光變換效果和燈光色彩,可玩性十足。

七彩虹iGame GeForce RTX 4070 Ti Advanced OC的背板採用了全金屬材質設計,並且在尾部有做鏤空,鏤空為「iGame」的品牌標識,能夠更進一步提升整塊顯卡的散熱和辨識度,顏值非常高。

實際的烤機環節中,整塊顯卡的溫度僅為71℃,散熱表現非常好,此時的顯卡功耗僅為280W左右,散熱和能耗表現都非常不錯。

供電介面方面,同樣16pin供電介面,官方給出的電源建議為850W,在顯卡包裝內會附送雙8Pin轉接線。

介面方面,七彩虹iGame GeForce RTX 4070 Ti Advanced OC提供了3個DP1.4a和1個HDMI 2.1介面,方便我們組建多聯屏。

當然,顯卡還保留七彩虹標誌性的一鍵Turbo物理按鍵,在按下按鈕之後,將會自動切換顯卡頻率,顯卡頻率從2310MHz-2610MHz提升至2310MHz-2760MHz,進而獲得更強的性能表現。

接下來就是本次的架構解析:

升級Ada LoveLace架構 4nm領先工藝製程

近幾年NVIDIA顯卡架構命名上,都會選擇知名科學家的名字來進行命名,本次的Ada LoveLace是何方神聖?Ada LoveLace熱愛數學,是19世紀的數學家,被科學界尊稱為世界上首位女程序員,建立了循環和子程序的概念。

RTX 4070Ti的核心代號為AD104,共計7680個CUDA單元,使用了12GB的GDDR6X內存,顯存位寬為192Bit,顯存帶寬達到504.2GB/S,相對RTX 4090的16384個CUDA核心數量以及24GB的顯存,差距還是非常明顯。

接下來我們看GPC架構圖,這一代的GPC每組依然由6組TPC、一個獨立光柵引擎和兩個ROP分組組成,其中每組TPC裡面又包含2組SM單元,這樣的架構和上代Ampere保持一致。

在更進一步的SM單元架構圖上,我們可以看到,每個SM單元內有4個主要計算模塊,一個RT光追核心、以及128KB的一級緩存。

而每個計算模塊內包含一個Warp調度器、一個分配單元、16個FP32浮點CUDA和16個FP32/INT32單精度浮點和證書混合CUDA核心,一個Tensor Core核心和RT Core,其中Tensor Core升級到目前第四代,帶來更強悍的數據吞吐量,讓顯卡的AI性能大幅提升,並且也為廣大的玩家帶來了全新的DLSS 3.0技術。

第四代Tensor Core核心DLSS 3.0技術

全新的RTX 40系列顯卡升級了第四代Tensor Core核心,並且加入了Hopper FP8 Transformer Engine引擎,張量處理性能相對上代提升5倍之多,並且隨著全新的光流加速器,讓我們能夠享受全新的DLSS 3.0技術。

其中光流加速器所具備的光學多幀生成技術也是Ada架構的RTX 40系顯卡所獨有的,通過AI強力計算,讓遊戲畫面變得更加流暢絲滑。

DLSS 3.0技術相對於DLSS 2.0提升明顯,如果DLSS 2.0是通過計算出當前畫面的部分像素進行,那麼DLSS 3.0則是通過強大的算力同時將下一幀的畫面也同時計算出來,這樣的性能提升放在實際的遊戲當中是非常明顯的,根據官方給出的說法,全新的DLSS 3.0能夠帶來2-4倍的遊戲性能提升,讓我們在4K遊戲上獲得更為絲滑的遊戲體驗,另外這項技術讓8K光追遊戲不再成為奢望,逐步變為現實。

當然,很多玩家所關心的延遲的問題,在DLSS 3.0上也是基本不需要擔心的,畢竟強大的AI演算法和硬體支持,讓我們在實際遊戲當中基本感受不到明顯的延遲。

後續的DLSS 3.0性能測試當中,我們也會為大家詳細講解這項技術在實際的遊戲性能和測試當中帶來的革命性變化以及優秀的實際體驗。

第三代RT光追核心 徹底改變遊戲體驗

自NVIDIA光線追蹤技術問世以來,起初人們覺得這項技術覺得非常雞肋,畢竟當時沒有幾款遊戲支持這項技術,並且遊戲過程中體驗並不明顯,但是經過3代RT核心的技術迭代,全新的第三代RT核心帶來的光追遊戲體驗已經發生了質變。

全新的第三代RT核心在性能方面相對於上代提升2.8倍,達到191TFLOPS,其內部包括了用於加速邊界體積層次(BVH)數據結構遍歷的加速單元,去執行射線三角形和光線邊界框相交測試計算,這也是目前公認的最!高效的光線追蹤計算方式,另外本次還加入了還引入了稱為「微映射透明度引擎」(OMM)和「微網格置換引擎」(DMM),可以優化光線追蹤渲染效率,使得不規則的圖形和半透明的對象都能更快更好地被渲染出來。

支持AV1編碼和Broadcast AI直播

AV1編碼作為面向未來的編碼方式,能夠有效節省網路帶寬,相對於傳統的編碼效率方面提升非常多,對於內容創作和流媒體時代,有著非常大的幫助,全新的RTX 40系列顯卡同樣支持AV1解碼器,對於內容創作者和直播用戶來講,能夠大大提升效率。

另外對於直播用戶來講,RT 40系列顯卡還提供了全新的AI直播技術,能夠實現AI智能摳圖,提升直播效果,同時更好的解碼性能,在相同的碼率下視頻質量更高,既能保證更加清晰直播效果,同時還能夠實現更加流暢的遊戲效果。

2倍以上的視頻轉碼性能提升 提升內容創作效率

對於視頻內容創作者來講,全新的RTX 40系列顯卡內置了第八代雙編碼器,所以在視頻導出方面的性能提升也提升巨大,就拿我們常見的DaVinci後期軟體來講,RTX 4070 Ti的視頻導出速度要相對上代RTX 3070 Ti顯卡提升2倍以上,並且對於內容創作者來講,效率即生產力,更強悍的性能帶來更加高效率的後期性能表現。

另外,對於有4K、8K視頻剪輯、渲染,以及3D建模、遊戲開發等應用方面有需求的用戶來講,NVIDIA全新的RTX 40系列顯卡都能提供極為優秀的性能支持。

通過第三代RT光追核心、DLSS 3.0技術以及NVIDIA Omniverse,能夠輕鬆在4K/FPS下流暢進行創作,所以對於內容創作者來講,全新的RTX 40系列顯卡能夠加速創意,帶來數倍的性能提升,對於玩家來講的話,RTX 40系列顯卡能夠提供更加出色的光追效果、流暢的4K/8K遊戲畫面,帶給遊戲玩家更為優秀遊戲體驗,讓遊戲、內容創作、AI加速進入一個全新的時代。

實際性能測試:無人能敵的2K遊戲性能表現

正式開始測試之前我們先來介紹一下測試平台,處理器我們選擇是第13代Intel酷睿i9-13900K,主板則是七彩虹(Colorful)CVN Z790M FROZEN D5 V20 戰列艦,內存為金士頓FURY Beast DDR5 RGB 5600MHz 16G*2,硬碟為西部數據SN 570藍盤,顯卡則開啟一鍵超頻,頻率為2760MHz。

通過GPU-Z的識別我們可以看到,全新的七彩虹iGame GeForce RTX 4070 Ti Advanced OC採用了AD104核心,核心面積為295mm²,使用12GB的GDDR6X顯存,顯存位寬是192bit,CUDA數量為7680,相對於RTX 4090的16384少了一半還多,相對RTX 4080 16G少了2048個CUDA單元。

當然全新的RTX 4070 Ti升級了全新的技術,支持DLSS 3.0,並且全新的光追核心,讓光線追蹤技術在遊戲中的表現拔高到一個全新的高度,完全是美輪美奐的光影效果。

回到性能測試方面,本次測試所用的系統為Win 11 22H2版本,並且在BIOS內關閉小核心進行測試,最終使用Benchmark或者遊戲加加記錄遊戲內數據,最終得到下面的測試成績,首先是3DMARK測試。

3DMARK DX11性能測試環節中我們可以看到,全新的七彩虹iGame GeForce RTX 4070 Ti Advanced OC在FireStrike Extreme項目上領先RTX 3090 Ti,在FireStrike項目同樣領先RTX 3090 Ti,並且大幅領先RTX 3080 Ti。

TimeSpy項目中,iGame GeForce RTX 4070 Ti Advanced OC同樣領先RTX 3090 Ti,性能表現出色,達到22640的分數,在DX12遊戲性能上有著較大的優勢。

3DMARK光追性能測試Royal Port環節中,我們可以看到,iGame GeForce RTX 4070 Ti Advanced OC的性能表現領RTX 3080 Ti,落後RTX 3090 Ti。

2K遊戲性能方面,我們選擇了幾款代表性的遊戲大作,遊戲畫質在遊戲內選擇最 高,另外關閉DLSS,最終得到的成績如上圖所示,基本上iGame GeForce RTX 4070 Ti Advanced OC遊戲性能超過RTX 3090 Ti,並且大幅領先RTX 3080 Ti,和RTX 4080的性能沒有拉開特別大的差距,基本上能夠實現2K解析度下超過120FPS的遊戲體驗,遊戲效果出色。

4K遊戲性能上,iGame GeForce RTX 4070 Ti Advanced OC的遊戲性能要略微領先RTX 3090 Ti,而地平線5遊戲中,則落後RTX 3090 Ti,4K遊戲性能大致

DLSS 3.0性能專項測試:

4K解析度下,在關閉DLSS的時候,幀數為29.84,打開DLSS 3.0之後,幀數躍升至118.45FPS,提升300%以上,性能提升非常明顯。

除此之外,在遊戲方面,我們選擇了幾款支持DLSS 3.0的遊戲,在開啟DLSS之後,遊戲的幀數暴漲200%以上,在這項技術的加持下,iGame GeForce RTX 4070 Ti Advanced OC的遊戲幀數要大幅領先上代的RTX 3090 Ti,為玩家提供出色的遊戲體驗。

寫在最後:全新的RTX 4070 Ti能夠在2K解析度下提供120+FPS的遊戲性能表現,並且在多項性能領先RTX 3090 Ti,同時擁有DLSS 3.0技術的加持,讓遊戲幀數提升300%以上,配合上不到300W的功耗,讓這款卡成為目前2K解析度下性能表現無人出其右的遊戲顯卡,並且在應對4K遊戲方面,同樣也能夠提供出色的遊戲性能支持。

iGame GeForce RTX 4070 Ti Advanced OC擁有出色的做工表現,更高的顏值以及強悍的散熱,配合上一鍵Turbo超頻,讓這款卡成為目前市面上辨識度一 流的高端遊戲顯卡。

對於遊戲玩家來講,出色的2K、4K遊戲性能配合上DLSS 3.0和光追技術,能夠提供媲美電影原畫的視覺效果,另外N卡強悍的生產力性能和AI表現,為內容創作者提供了更好的性能支持,大大提升了內容創作效率,在視頻剪輯、後期渲染等方面,擁有行業領先的性能表現。

如果你想要一張全能型、高顏值的遊戲卡、工作卡,iGame GeForce RTX 4070 Ti Advanced OC絕 對是一個非常不錯的選擇。

據悉:iGame GeForce RTX 4070 Ti全系列將於2023年1月5日22點在京東、天貓、抖音、快手、嗶哩嗶哩會員購等電商平台及全國授權零售經銷渠道開售!有需求的小夥伴抓緊時間沖吧!

原創文章,作者:小藍,如若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s://www.506064.com/zh-tw/n/276010.html

(0)
打賞 微信掃一掃 微信掃一掃 支付寶掃一掃 支付寶掃一掃
小藍的頭像小藍
上一篇 2024-12-17 19:38
下一篇 2024-12-17 19:38

相關推薦

發表回復

登錄後才能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