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設計的定義固然簡單,但在當今社會,要做出一件完美的產品需要無窮無盡的反覆思考:產品是否能幫助用戶?是否簡單易用?首次使用後能否給用戶帶來熟悉感?有鑒於此,產品設計師肩負著重大責任,其產品需要讓用戶覺得簡單、有用。所謂產品,實際上是傳遞難忘體驗的媒介。
以下是之前團隊總結的一套產品設計流程,裡面包含了3大模塊,產品前期分析,設計環節,上線總結反饋,基本上涵蓋了,從需求到上線的經過的流程,相較於大型UED團隊會「輕」一些,適合中小型團隊。如果所在公司內部還未有設計流程,可以參考此流程,也可以拿去在這個基礎上進行改進。
前期分析

認識產品
- 需求&要做什麼: 了解需求,知道要做什麼,新產品的話要了解背景,定位,概念
- 現在產品如何&市場如何: 目前產品的業務水平如何,用戶什麼情況,市場如何
- 我要去做什麼: 自己需要完成什麼,擔任職責是什麼,要做到什麼程度
- 目的&好處: 新產品的目的&帶來的好處
- * 未來的打算: 擴展性的考慮,可以在設計時預留位置
分析產品
- 數據分析: 綜合數據(整體環境,用戶人群基數,男女比例等),現有產品的各項數據指標 (方法:Google Analytics,找內部人員調取數據 )
- 競品分析: 和國內外同類產品進行下比較分析,知己知彼
- *其他方法: 可以進行分析和幫助設計的方法很多,自己可以根據項目進行選擇
- 找到&設定數據指標: 根據自己項目設定可衡量的數據指標,在上線後進行驗證(比如:預計新功能預計減少流失20%以上)
- 邏輯流程: 整個產品的邏輯&內部流程的製作
- *用戶路徑圖: 描述用戶在產品內部的路徑
設計環節

製作原型
- 低保真原型: 繪製產品主流程,最小可能原型(MVP),忽略細節的原型 (工具: 紙原型, 草圖, Axure)
- 溝通會: 使用低保真原型和項目相關人員確認產品方向框架等 (邀請: 需求方,開發團隊)
- 改進: 根據溝通會後的溝通進行改進,再進行確認
- 高保真原型: 在低保真的基礎上面細化原型(工具: Axure)
- 評審會: 使用高保真原型完整演示下產品&功能和相關人員確認(邀請: 需求方,開發團隊,UED)
- 原型說明文檔: 對交互原型&細節進行說明,方便開發&界面設計
界面設計
- 情緒板: 利用情緒板(Mood Board)方法制定風格顏色
- 自定風格: 根據設計師自己對產品的判斷進行風格設定
- 視覺設計稿: 根據高保真原型完成設計稿
- 評審會: 對視覺設計稿進行最終的確認(邀請: 需求方,開發團隊,UED)
- 頁面標註: 標註頁面關鍵地方的顏色,元素的尺寸,距離 (工具:MarkMan)
- *界面規範: 撰寫界面元素使用規範文檔
總結反饋
上線後

- 數據觀察&驗證目標: 觀察上線後的產品&對比數據指標,看是否符合設計的目標
- 上線總結報告: 簡單介紹前期設計思路,產品和分享下上線的數據對比
- 分享: 在UED團隊內部進行下產品經驗分享 (邀請: UED,感興趣的人)
- 發現問題,持續改進: 根據上線後的數據觀察&新的功能進行繼續迭代
備註
加 * 表示可以根據產品功能大小來進行的步驟
•溝通會或評審會不需要多正式,敏捷快速,有效溝通,解決問題是關鍵
• 流程是死的,如果有特殊情況,請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原創文章,作者:投稿專員,如若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s://www.506064.com/zh-tw/n/274798.html
微信掃一掃
支付寶掃一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