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月 6 日,國家工業和信息化部信息通信管理局再度出擊,對 60 款存在侵害用戶權益的 App 進行了 通報下架 處理,當中不乏很多少數派讀者熟悉的應用。
在 Android、iOS 紛紛將隱私保護作為系統更新重點功能的大環境之下,國內相關監管部分、定製系統廠商、用戶開發者和用戶的多方共同努力,讓減少「毒瘤」Android 應用這個願景成為了可能。但規範個人隱私信息收集行為僅僅只是第一步——那些我們裝在手機里的、很多從未被通報過的應用算得上「好應用」嗎?從「又不是不能用」到「愉悅的使用體驗」之間,國內常見的 Android 應用還有哪些地方可以改進?
我們整理了 Android 應用設計和開發規範中與用戶體驗直接相關的部分內容,希望能夠同時為用戶和廠商提供一些參考。
可廣泛套用的圖標樣式
雖然仍有部分定製系統依然還在為用戶提供可選選項,但基本可以確定的是,到了 2021 年,規則圖標與異形圖標之爭已經有了明確的結果:從隔壁的 iOS 到 Android 陣營的各大定製系統,不管是 One UI、MIUI、ColorOS、EMUI、Flyme 甚至 Google 自家的 Pixel,都選擇了形狀風格統一的規則圖標作為默認的圖標樣式。
異形圖標的理想效果(左)與現實(右)
問題在於,即便規則圖標已經成為了主流,不同定製系統對於圖標形狀的具體實現方式仍有差異。比如三星 One UI 所採用的 Squircle 形狀就在很多人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至於前段時間小米更新品牌 logo 後在手機上安裝了小米商城 app 的人驚呼自己「早就見過了新設計」:

而即便同樣採用了圓角矩形圖標形狀的 MIUI、ColorOS、Flyme 和 EMUI,它們各自的主屏觀感也能讓人很快將其一一區分開來——圖標設計風格是一方面,圓角矩形的 R 角、主體元素的視覺比重等等都各不相同。
ColorOS 與 MIUI
為了減少應用開發者面對上述不同定製系統啟動器外觀時,進行圖標適配的難度,Google 在四年前引入了自適應圖標規範。
自適應圖標是一套出發點和解決方案都極為巧妙的設計規範。它只需要開發者根據參考線、安全區域和圖標尺寸提供前景和背景兩套圖層,就能根據不同 Android 設備的實際情況渲染出自然、風格統一的圖標樣式。

你可以將開發者準備的素材看作是食物原料,不同定製系統的啟動器則是廠商為用戶選擇的容器。因此自適應圖標既能給定製廠商選擇容器形狀的自由,又能保證用戶不管選擇什麼品牌的 Android 機型,最終都能吃到開發者最初想要呈現的東西。
遺憾的是時至今日很多應用都沒有針對這一規範進行適配,一方面自適應圖標作為一項設計規範從未被 Google 納入任何形式的強制規範當中,另一方面廠商定製系統中各式各樣的「應用圖標重繪」機制也縱容了很多應用開發商(尤其是國內應用)直接照搬 iOS 版本圖標設計的偷懶做法。
沒有適配的應用圖標效果
值得一提的是,儘管像 ColorOS 這樣的定製系統連繫統應用(比如上圖中的軟體商店)都沒有針對自適應圖標規範進行適配,但也有好的例子 —— MIUI 12.5
但其實從我個人就少數派 Android/PWA 客戶端、Teambition、釘釘等應用反饋經歷來看,適配自適應圖標並不是一件難事,難的是改變大家對於 Android 應用規範化適配的態度,大家不妨從讓他們知道還有自適應圖標這件事開始。
更適合全面屏的應用設計
從機械式結構到「劉海」再到各種位置的前置攝像頭挖孔,近幾年 Android 設備的演變幾乎算得上是一部「前置攝像頭為『屏佔比』讓路」的發展史(當然你也可以說「毫無發展」)。雖然對各種形式的「異形屏」評判標準也各不相同,但 Android 設備屏佔比越來越高、全面屏手勢方案也在 Google 的強制要求下成為「標配」。
硬體形態和交互方式的變化也對應用設計做出了新的要求,如何保證一款應用在各類「全面屏」應用上都能擁有美觀、現代化的使用體驗?Google 從 Android 10 開始陸續提出了兩點要求。
首先是「邊到邊」適配。
邊到邊,即 edge-to-edge,通過字面意義與 Android 系統界面層級的結合,我們就能理解這個設計理念的核心:將內容的上下邊界進一步推開,實現對狀態欄和導航欄區域的完整覆蓋。
從傳統設計到「邊到邊」 | 圖:谷歌開發者
上圖很形象地展示了這種適配的直觀效果,尤其 Google 還採用了旗下最具代表性的機型 Pixel 3 XL 來進行演示:在沒有「邊到邊適配」這一概念之前,很多應用無法有效利用該機型「劉海」區域兩側的「小耳朵」進行內容展示,取而代之的是狀態欄直接採用純黑背景的粗暴做法,配合導航欄區域的純黑背景,彷彿硬體廠商在「全面屏」設備上的努力一夜之間又被應用開發者給打回了「原形」。
在京東啟動閃屏界面,使用異形屏和全面屏手勢的用戶可以體驗到這樣的效果
具體到國內應用,目前大部分國內應用都能做到對狀態欄區域的適配,以此充分利用各種異形屏的頂部邊角區域;但導航欄區域的適配依然稱得上是「重災區」,如果你的系統沒有像 ColorOS 那樣直接幹掉導航橫條區域,那上圖這樣的黑條就處處可見。
最頂級的邊到邊導航欄適配:動態顏色適配 | 圖:谷歌開發者
值得一提的是在這方面定製系統依然有通過「魔改」來為實際體驗「擦屁股」的習慣,比如之前索尼、一加、MIUI 等等系統都用過的「純色填充大法」——花了那麼多時間來「重新發明」,最後基本上都因為沒有考慮到暗色主題、色彩不協調等問題而取消掉了。
實現邊到邊體驗的另一個環節是逐幀鍵盤動畫。不得不說這一點對於國內應用來說這實在是有些強求了(畢竟我們還有微信這種一心一意只用土製自製方案的「神級」產品存在),但大家仍然有必要了解一下。
在 Android 11 以前,Android 系統的軟鍵盤動畫缺少必要的 API 來與應用窗口動畫進行同步,這就導致進入、退出文本編輯狀態時,應用本身的窗口速度和輸入法鍵盤的彈出/收起速度不太一致;Android 11 通過新的 WindowInsetsAnimation 類的引入解決了這個問題,在進行邊到邊適配的基礎之上,開發者可以進一步實現像 iOS 那樣順滑的、與應用界面動畫同步的鍵盤動畫了。
具體效果可以參考下面這張對比圖:
Android 10 對比 Android 11 | 圖:谷歌開發者
對於即時通信、文本編輯類應用而言,軟鍵盤動畫是高頻出現、能夠直接影響使用體驗的核心動畫,儘管大部分應用開發商都還沒有注意到這個需求,少數派多次推薦過的 純純寫作 已經對其進行了適配,你可以在 MIUI、ColorOS、One UI 等等已經跟進了 Android 11 的主流定製系統中安裝體驗。
清晰、明確的通知分類
如果說 Android 有哪一點一定能讓 iOS「自愧不如」,個人認為一定是通知系統的分類。
和 iOS 在通知管理上的 理念 不同,Google 從 Android 8.0 開始為應用引入了通知分類這一特性,通過更細緻的管理粒度,來幫助用戶更靈活地管理通知。比如針對這一特性進行了適配的高德地圖,我們可以通過 Android 系統的通知設置根據自己的實際需要自由組合、控制想要接收的通知類型,甚至為不同優先順序別的通知設定不同的通知提醒方式:
高德地圖的最初適配效果,提醒一下,它現在已經變了
遺憾的是作為一項推出已經 5 年之久的特性,Google 也始終沒有(其實也沒辦法)將通知分類作為一項強制規範在 Android 開發生態中進行推廣。目前我們能夠接觸到的大部分國內應用中,有照搬 iOS 版本將通知分類做進應用內設置的,也有做了分類但不想用戶使用於是在分類名稱上玩起了「近義詞辨析」遊戲的。
「應用通知」是指的「消息」還是「其它通知」呢?
所以我甚至希望 iOS 能夠在接下來的版本更新中將這個通知分類理念拿過去「發揚光大」,就像當初的暗色模式一樣。Google 在這類規範的落實和推廣上依然缺少必要的影響力和號召力。
高效、省電的推送接入
如果說 iOS 有哪一點一定能讓 Android「自愧不如」,個人認為一定是通知系統的推送。
和 iOS 的 APNs(Apple Push Notification service)推送服務類似,Google 也有一套名為 FCM(過去叫 GCM)的消息推送服務。不過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 FCM 在國內長期處於不穩定甚至被濫用的狀態,實際預裝在國內 Android 設備當中的推送服務選哪個就成為了頗具「本土特色」的問題。
一般來說,大廠通常會有選擇地接入適合自己的推送服務,並且有選擇地不接入部分推送服務;對於中小規模的開發團隊而言,因為 app 享受不到微信那種系統級別的白名單特權,要保障推送及時、有效就得儘可能多地同時接入多個推送服務。
當一個 APP 同時接入了三方推送(如極光推送、友盟等)、系統級別推送(小米、華為、OPPO、魅族等)後,自然就不能堅持「小而美」了:
從 OPPO 軟體商店下載的京東就內置了兩套推送服務
正因為如此,我們才格外關注統一推送聯盟這個掛靠在電信終端產業協會(TAF)下、由國家工業和信息化部業務指導的項目。統一推送聯盟要實現的目標和字面上基本一致,即通過一套統一的推送服務,提高國內 Android 應用通知推送的及時性和可靠性,減少 app 開發者的通知推送適配難度。
截至 2021 年 1 月,統一推送聯盟取得的 成效 也值得肯定:包括聯想、小米、華為、OPPO、vivo、一加、三星等國內主流 Android 廠商及其子品牌均已完成了對統一推送系統的接入;OPPO 等廠商的機型還因此獲得了更加可靠的災害預警服務「推必達」。
圖:統一推送聯盟
最後值得一提的是,工信部可以說是為國內 Android 體驗操碎了心 —— 推送服務其實只是一套「組合拳」的開始,去年 10 月徵求意見稿後不久,統一推送聯盟還發布了《T-UPA0007-2020統一推送消息分類及運營規範》,針對濫用通知進行營銷、廣告騷擾的行為進行進一步規範。
希望不久後大家也能在通知分類這件事情上看到文章開頭那樣的新聞吧。
乾淨、清爽的文件存儲方式
你想要的「沙盒」究竟還有多遠?我們曾說 Android 11 是非常關鍵的一個版本,遺憾的是我們目前依然沒有看到多少成效,不知道即將到來的 Android 12 能不能為此事最終畫上一個圓滿的句號。
Android「系統級沙盒」對採用規範文件存儲方式的應用來說其實影響並不算大,引用 存儲空間隔離 應用開發者的介紹來說,因為在「沙盒」引入前的 Android 系統存儲許可權設計過於簡單,許多應用(尤其是國內應用)都有濫用存儲許可權的行為,一旦用戶因為正常使用需要授予了存儲讀寫許可權,它們就會在存儲空間內部根據不同的需求隨意存儲和讀寫,全然不顧美觀性和用戶隱私安全。
你的 Android 內部存儲空間應該大同小異 | 圖:存儲空間隔離
為了避免可以用於用戶標識共享的文件被用戶刪除,這些應用甚至會用具有迷惑性的文件命名來試圖騙過用戶。
根據 Google 此前公布的計劃,應用的 SDK 不能比當前主要 Android 版本低一個版本以上,即 2021 年上架 Play 商店應用的 SDK 版本不能低於 Android 11(SDK 30),所以今年新上架 Google Play 商店的應用應該都是已經適配過 Android 11 分區存儲特性的。
而就國內來說,目前已知適配了分區存儲特性的國產應用依然不多,微信、QQ 等應用的適配效果也依然不夠規範。希望今年第三季度發布的 Android 12 正式版能夠真正成為了結這一痼疾的那把利刃吧。
全天候、全場景的視覺體驗
在 iOS 和 Android 系統級的先後推廣下,「暗色模式」開始在 2019 年流行起來。
在 Android 中,Google 將「暗色模式」叫做「深色主題」。深色主題不僅是「夜貓子」用戶對於夜間使用的長期訴求,對於大規模使用 OLED 屏幕材質的 Android 設備而言,同時也能起到提升設備續航的作用。
Google 自家應用在明/暗主題下的耗電對比 | 圖:Google
雖然出於無障礙考慮 Google 並不建議將深色主題簡單理解為純黑背景,很多應用至今仍然連「純黑」都沒有。考慮到連微信這種幾乎不可撼動的「老油條」都在 Apple 的號召和用戶的強烈訴求下進行了適配,至今還在深夜用白底黑字照亮你我面龐的應用被「點名批評」一下不過分吧(比如少數派在用的這一款協作工具)?
小結:適配了,然後呢?
作為少數派的 Android 編輯,在與很多客戶對接、溝通產品體驗的過程中我也發現,很多時候並不是廠商不希望自己的應用擁有更好的使用體驗,而是負責相關體驗的開發人員不了解、不重視這些細節。
另一方面,定製系統確實也應該適當反思一下為不規範應用體驗「擦屁股」的投入是否值得了,圖標重繪、導航欄背景填色、強制暗色主題……這些做法大多數都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同時也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財力進行重新開發,效果也遠沒有要求開發者遵循 Android 設計和開發規範那麼好,可謂得不償失。
最後,上述特性適配了也並不意味著就一定很好,比如番茄免費小說,他們對應用快捷方式(App Shortcuts)這一特性的用途理解是:
該公司招聘要求變成了「文案簡潔有力」大家有什麼頭緒嗎?| 圖:白徵明
你對一款「好 Android 應用」的判斷標準是什麼,哪些應用適配了文中提到的這些特性,還有哪些應用你想要吐槽?歡迎大家在評論區留言/圖交流。
原創文章,作者:投稿專員,如若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s://www.506064.com/zh-tw/n/274051.html
微信掃一掃
支付寶掃一掃